趙建軍
(南開大學(xué)文學(xué)院,天津 300071)
在呂叔湘先生著的《文言虛字》[1](P22)和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上冊,第一分冊),[2](P270)以及郭錫良先生等編著的《古代漢語講授綱要》[3](P150)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都明確指出:“如何”等于“何如”,這種語序都出現(xiàn)在上古漢語里,只是詞序先后的差別。對于很多學(xué)習(xí)者來說,這似乎已經(jīng)成了常識。但是,目前學(xué)術(shù)界也有持反對意見的學(xué)者。金湘澤[4]就明確指出“如何”與“何如”之類不僅僅是語序上的區(qū)別,在語義上也有很大區(qū)別。楊劍橋先生曾在《古漢語語法講義》[5](P252)一書中也指出,“古漢語的‘何如’早就是一個疑問代詞,而‘如何’本來就是一個詞組,是‘拿……怎么辦’的意思”??梢?,目前學(xué)界對“何如”與“如何”這一對結(jié)構(gòu)的認(rèn)識仍然存在一定的爭議。
那么,“如何”與“何如”這一對結(jié)構(gòu)到底是否完全等同呢?如果他們不完全等同,在語義和句法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區(qū)別在哪里?相似點又在哪里?基于這幾點疑問,本文試圖在以下篇幅中加以詳細(xì)解釋。
(一)“如”作動詞、介詞、連詞和助詞 在古漢語中,“如”可以作動詞、介詞、連詞和助詞。作為動詞,其意義十分廣泛?!墩f文解字》這樣解釋道,“如,從隨也。從女從口。人諸切。”徐鍇注:“女子從父之教,從夫之命,故從口。會意?!笨梢?,“如”本義是遵從,聽從?!坝新梢匀缂阂??!保ā蹲髠鳌ば辍罚┲卸蓬A(yù)注:“如,從也”;“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史紀(jì)·項羽毛本紀(jì)》)中是“到達,去”;“不如無生”(《詩·小雅·苕之華》)中是“比得上”;這一系列有關(guān)“如”的引申義都是圍繞其本義引申出來的。
當(dāng)作介詞講時,其義為“按照”。例如:王如其言,煮頭,三日三夕不爛。(晉·干寶《搜神記》)
當(dāng)“如”作連詞講時,用法較為廣泛。“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論語·先進》)中“如”表“假如,如果”;“公如大夫入。”(《儀禮》)中“如”的意思為“與,和”;“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論語·先進》)中“如”表“選擇,意為‘或’”。
當(dāng)“如”作助詞講時,相當(dāng)于“然”“焉”“乎”。例如:“子之燕居,申申如也。(《論語·述而》)”中“如”相當(dāng)于“然”,用于句末;“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易·離》)”中“如”相當(dāng)于“焉”,用于句末;“善如爾之問也。(《禮記》)”中“如”相當(dāng)于“乎”。
(二)“何”作動詞、疑問代詞和副詞 對于“何”的意義,《說文解字》這樣解釋道:“何,儋也?!奔坠俏淖中问牵褚粋€人擔(dān)著擔(dān)子,故其本義為肩挑、負(fù)荷、擔(dān),詞性為動詞。在上古漢語中“何”字常常被假借用作疑問代詞或副詞,所以表動作的“何”也經(jīng)常借用“荷”字來表示,讀作“hè”。
(1)彼候人兮,何戈與祋。(《詩經(jīng)·曹風(fēng)·候人》)
(2)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fù)其餱。(《詩經(jīng)·小雅·無羊》)
(3)受小球大球,為下國綴旒,何天之休?(《詩經(jīng)·商頌·長發(fā)》)
(4)相者二人,皆左何瑟,后首挎越。(《儀禮·鄉(xiāng)飲酒》)
(5)何校滅耳,兇。(《周易·噬嗑》)
(6)何天之衢,亨。(《周易·大畜》)
以上幾個例句中,“何”通“荷”,都是動詞,義為用肩扛,擔(dān),或背負(fù)。
在古漢語中,除了動詞詞性外,“何”也會被用作疑問代詞和副詞。當(dāng)“何”作疑問代詞講時,主要有以下一些意義和用法:
1.什么;可以作主語、謂語、賓語和定語。
(7)子路入見,曰:“何夫子之娛也?”(《莊子·秋水》)——作謂語
(8)今茲諸侯,何實吉?何實兇?(《左傳·昭公十一年》)——作主語
(9)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趙何時亡?”(《戰(zhàn)國策·秦策》)——作定語
(10)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作賓語
2.何處;可以作賓語。
(11)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君將何之?”(《墨子·貴儀》)——作賓語
(12)何由知吾可也。《齊桓晉文之事》——作賓語(1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作賓語
3.為什么;可以作狀語或獨詞性分句。
(14)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作獨詞性分句
(15)今寡人問之而子不對,何也?(《墨子·非儒》)——作獨詞性分句
4.哪;哪個;可以作定語。
(16)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詩經(jīng)·隰?!罚?,——作定語
(17)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商君書·更法》)—作定語
當(dāng)“何”作副詞講時,一方面可以表示反問,相當(dāng)于“怎么”。
(18)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19)男兒要當(dāng)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身,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后漢書·馬援傳》)
另一方面還可以表示感嘆,可以翻譯為“多么”。
(20)朔來朔來,受賜不待詔,何無禮也。(《漢書·東方朔傳》)
(21)水何澹澹。(《觀滄海》)
(一)“何如”關(guān)于“何如”是什么結(jié)構(gòu),筆者同意楊劍橋先生[6](P252)提出的:“古漢語的‘何如’早就是一個疑問代詞?!背S糜趩栃袨榉绞?、事物性狀或征詢意見,在句中可充當(dāng)謂語、狀語、定語或賓語。相當(dāng)于“怎么樣”。
1.用作謂語。
(22)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論語·學(xué)而》)
(23)子木問于趙孟曰:“范武子之德何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24)王曰:“其大小何如?”(《國語·楚語下》)
(25)人應(yīng)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韓非子·難勢》)
(26)公曰:“吾欲之江上,何如?”(《史記·鄭世家》)
2.用作狀語。
(27)陳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則仕?”(《孟子·告子下》)
(28)敢問何如斯可謂狂矣?(《孟子·盡心下》)
(29)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莊子·人間世》)
(30)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治國,敢問何如取之邪?”(《荀子·哀公》)
3.用作定語。
(31)朱家曰:“君視季布何如人也?”(《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32)高帝逐得,騎周昌項,問曰:“我,何如主也?”(《史記·張丞相列傳》)
(33)吳起何如人也?(《史記·吳起列傳》)
(34)君知張耳、陳馀何如人也?(《史記·張耳陳馀列傳》)
(35)扁鵲曰:“其死何如時?”曰:“雞鳴?!保ā妒酚洝け怡o列傳》)
4.用作賓語。
(36)寡人興師,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師也。(《呂氏春秋·悔過》)
(37)欲免去,懼大誅至;欲見,則未知何如。(《漢書卷·張馮汲鄭傳第二十》)
(38)據(jù)三川之險,招山東之兵,舉事如此,公以為何如?(《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先秦時期,“何如”不可以用來表示比較問句,但是從漢代開始,“何如”就可以用來表示人或事物的比較,連接兩個比較對象,此時,通常分為兩種情況:一種翻譯為“怎能比得上”,相當(dāng)于“比不上;不如”;另一種可翻譯為“與……相比,怎么樣”。前者已經(jīng)暗示了比較結(jié)果,“何如”表反詰語氣;而后者,說話者只是在詢問比較結(jié)果是什么,其中“何如”表疑問語氣。具體例句如下:
(39)安陵君泣數(shù)行而進曰:“臣入則編席,出則陪乘,大王萬歲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又何如得此樂而樂之?”(《戰(zhàn)國策·楚策一》)(40)若欲與戰(zhàn),戰(zhàn)何如石生?(《晉書·蔡謨傳》)(41)盜殺財主,何如骨肉相殘?(《世說新語·政事》)(42)爾終日吟想,何如一見?(蔣防《霍小玉傳》)
以上這些例句中,“何如”表反詰語氣,可以翻譯為“比不上;不如”,雖然是疑問句,但是不是真正在在問對方,因為“A何如B”結(jié)構(gòu)中已經(jīng)暗示了“A”不如“B”,B才是優(yōu)選。
(43)王以為何如其父?(《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44)權(quán)問諸葛恪曰:“樊建何如宗預(yù)也?”(《三國志·諸葛亮傳》)
(45)君書何如君家尊?(《世說新語·品藻》)
(46)長安何如日遠?(世說新語·夙惠)
(47)王孝伯問謝公:“林公何如右軍?”謝曰:“右軍勝林公?!保ā妒勒f新語·品藻》)
(48)或問顧長康:“君《箏賦》何如嵇康《琴賦》?”(《世說新語·文學(xué)》)
然而,在這些例句中,“何如”連接的疑問句都是表疑問語氣,使用“A何如B”結(jié)構(gòu)旨在向?qū)Ψ皆儐朅與B比起來到底是哪一個好。
(二)“如何”(動賓結(jié)構(gòu))——“如……何”——“如之何”——“如何”(疑問代詞)最初,關(guān)于“如何”這一結(jié)構(gòu)的解釋,楊燕民[6]早在《“如何”試解》一文中就指出:“如何”是由一個普通表疑問的動賓詞組演變?yōu)橐环N凝固結(jié)構(gòu),從而成為了一個雙音詞。他把“夜如何其?”中的“如”分析為動詞作謂語,“何”為疑問代詞作賓語,并認(rèn)為“他們沒有形成表疑問或反問的凝固結(jié)構(gòu)?!彼谖闹蟹浅Y澇捎申兾魅嗣癯霭嫔绯霭娴摹冻S梦难蕴撛~詞典》對《詩經(jīng)·小雅·庭燎》中“夜如何其?夜未央。”的翻譯“夜間到什么時候了?夜還沒有完?!蔽彝鈼钕壬挠^點。在這樣的譯文中,“如”被譯為了動詞“到”,“何”作疑問代詞,被譯為“什么時候”,作“如”的賓語,這與“何”的用法保持了一致。更何況在《詩經(jīng)》中,疑問代詞“何”位于動詞或介詞后的用例并不是個例,如“何”經(jīng)常用在“以”“于”“自”的后面作介詞賓語。
(49)不由古訓(xùn),于何其訓(xùn)。(《尚書·周書·畢命》)
(50)哀我人斯,于何從祿?(《詩經(jīng)·小雅·正月》)
(51)握粟出卜,自何能穀?(《詩·小雅·小宛》)
(52)此執(zhí)其君,其言自何?(《春秋公羊傳》)
(53)人言云何?(《史記·外戚世家》)
(54)免者以何為也?(《禮記·問喪》)
在以上幾個例句中,“何”分別作了介詞“于”“以”和“自”的賓語。所以,“如何”最初被理解為“動賓”結(jié)構(gòu)會相對好一些。
“如……何”是由動賓結(jié)構(gòu)“如何”衍生出來的結(jié)構(gòu)。它是一種表示處置的句式,中間可以插入詞、短語或“主謂(者)”作賓語,義為“拿……怎么辦”或“把……怎么樣”,常用于表示無可奈何的疑問句中,表反詰語氣。在這個結(jié)構(gòu)中,“如”已經(jīng)不再是動詞,而是介詞。對此,方有國[7]就“如”作出了如下細(xì)致的分析,他認(rèn)為:“如”是“拿”的假借字,而“拿”有把持的意義,后來引申為“把、對付、處置”等意義。而“何”也不再是賓語,是謂語。
(55)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湯問》)
(56)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57)宋,小國也;今將行王政,齊、楚惡而伐之,則如之何?(《孟子·滕文公下》)
(58)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子·告子上》)
以上幾個例句中,“如”的賓語是“之”“有萌”,而“如……何”整體結(jié)構(gòu)在句中充當(dāng)謂語。
“如之何”是由“之”作“如……何”的賓語所發(fā)展過來的。代詞“之”到底有所指,還是虛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之何”在句中所擔(dān)當(dāng)?shù)木浞ǔ煞郑寒?dāng)“如之何”用作謂語時,“之”就有實際所指,代指前面出現(xiàn)的某個人或某件事,可譯為“把……怎么辦”;
(59)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論語·顏淵》)
(60)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論語·八佾》)
(61)吾欲攻郭,則虞救之;攻虞,則郭救之,如之何?愿與子慮之。(《公羊傳·僖公二年》)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組例子。
(62)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詩·幽風(fēng)·伐柯》)
(63)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詩·齊風(fēng)·南山》)
就第一句話來說,孔穎達疏《毛傳》曰:“言取妻如之何。”這里用“如之何”注“如何”,其中“之”是實指,指代“取妻”之事。綜合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表達的意思相同,在結(jié)構(gòu)上看,作謂語的“之”同樣有省略的跡象。
當(dāng)“如之何”用作狀語時,“之”就沒有實際意義,無實指,此時該結(jié)構(gòu)就已經(jīng)開始虛化了,可譯為“為什么”“怎么辦”。
(64)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ā对姟L(fēng)·君子于役》)
(65)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66)子柳曰:如之何其粥人之母以葬其母也?不可。(《禮記·檀弓上》)
隨著“如之何”中“之”的虛化和省略,便進一步形成了“如何”這一結(jié)構(gòu)。這也與早期貝羅貝和吳福祥[8]對“如何”的分析不謀而合了。他們認(rèn)為“如何”源于句法單位的詞匯化,即“如何”的源頭是“如之何”。逐漸地,“如何”凝固成為了一個疑問代詞,常用來詢問方式,有時也會用來表示反問。在句中,主要充當(dāng)謂語和狀語,偶爾也會做賓語。
1.作謂語,表示兩種語義。一種是問方式、情狀,意思是“怎么樣”。
(67)伐柯如何?匪斧不克。(《詩經(jīng)·伐柯》)
(68)孔子教子貢去食存信,如何?(王充《論衡》)
(69)齊侯曰:“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如何?”(《左傳·僖公四年》)
另一種是問辦法,意思是“怎么辦”。
(70)驪姬問焉,曰:“吾欲作大事,而難三公子之徒,如何?”對 曰:“早處之,使知其極。”(《國語·晉語一》)
2.作狀語,也可表示兩種語義。一種是問方式、情狀,意思是“怎么樣”。
(71)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詩經(jīng)·周頌·臣工》)
另一種是問原因,意思是“為什么”。
(72)明恥教戰(zhàn),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3.作賓語,問方式、情狀,意思是“怎么樣”。
(73)諸君以為如何?(《容齋逸史·方臘起義》)
通過以上的討論和分析,我們可以把作為凝固形式的“如何”形成路徑大致歸納如下:
對此,我們可以作如下分析:一方面,“如”由動詞變?yōu)榻樵~,范疇發(fā)生了轉(zhuǎn)變,這使得句法結(jié)構(gòu)也相應(yīng)地發(fā)生了變化,伴隨著語義重心也有所轉(zhuǎn)移。在第一階段,句法結(jié)構(gòu)由“動賓結(jié)構(gòu)”變?yōu)椤盃钪薪Y(jié)構(gòu)”。隨之,在句子中,“何”由“賓語”變?yōu)榱恕爸^語”,這使得語義重心也轉(zhuǎn)移到了“何”上。另一方面,在第二階段中,“如”的賓語范圍變小了,起初賓語可以是動賓結(jié)構(gòu),名詞或各種代詞,漸漸地,賓語有被“之”取代的跡象,直到第三階段,當(dāng)“如之何”作謂語時,“之”出現(xiàn)了省略的傾向;作狀語時,“之”虛化到可有可無;最后,出現(xiàn)了“如何”結(jié)構(gòu)。我以為,代詞“之”的指代作用從第二階段的出現(xiàn)和加強,到第三階段的弱化,虛化和省略,是導(dǎo)致“如何”結(jié)構(gòu)成型的主要原因。
就“何如”與“如何”而言,光從字的組合順序上來看,強烈吻合了“疑問代詞賓語前置”的事實,所以這會使得大家誤以為“何如”與“如何”在使用中是可以無條件互換的。而事實并非如此,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在一定的語境下可以互換;但是它們也有各自的區(qū)別性。相似性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在作狀語時,二者都可以用來表示詢問原因。
2.如果表示問方式或情狀時,無論做賓語還是做謂語,二者可以互換。
不同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作為詢問詞,“何如”主要用來詢問情況或意見的,問的是這件事情“怎么樣”,此時,發(fā)問者心里有數(shù);“如何”主要是詢問方法,問的是這件事情“怎么辦”,發(fā)問者心里確實不知如何做。
2.就句法結(jié)構(gòu)而言,“何如”可以用作定語,用來詢問人或事物的性狀;而“如何”卻不可以;
3.“何如”可用于“A何如B”結(jié)構(gòu)中,表比較,而“如何”卻不行;
通過以上討論和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如何”作為凝固形式的疑問代詞形成路徑大致如下:“如何”(動賓結(jié)構(gòu))——“如……何”——“如之何”——“如何”(疑問代詞);另一方面,就語義和在句子當(dāng)中所擔(dān)當(dāng)?shù)木浞ǔ煞謥碚f,“何如”與“如何”呈現(xiàn)了很多相似點和不同點,正所謂“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只有掌握了它們各自的用法,在進行古文翻譯時,結(jié)合語義和句法成分,我們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