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鋒,曾 崢
(1.韶關(guān)學(xué)院 數(shù)學(xué)與統(tǒng)計學(xué)院,廣東 韶關(guān) 512005;2.佛山科學(xué)技術(shù)學(xué)院 黨委辦公室,廣東 佛山 528000)
利瑪竇到達中國后,主要在肇慶(6年)、韶州(6年)、南昌和南京(共6年)、北京(10年)等地生活和傳教,每到一地他都注重建造獨特風(fēng)格的天主教堂和居所。歷經(jīng)四百多年的滄桑巨變,利瑪竇建造的教堂和居所多數(shù)被毀壞而成為遺址或遺跡,而在韶關(guān)的居所卻連遺跡的位置都難以確定。幾年前,我們考證了利瑪竇在韶州的居所遺址和教堂建筑風(fēng)格,隨后便有不同的觀點參與討論。近段時間,我們分析了新發(fā)掘的歷史資料,感覺有必要再次考證利瑪竇在韶州的居所遺址、教堂建筑風(fēng)格,以回應(yīng)和澄清一些不同的觀點。
1589年8月15日,利瑪竇與麥安東一起離開肇慶乘船沿西江向廣東省北部的韶州進發(fā),在三水進入北江流域,經(jīng)過八天的航行,抵達北江的一個河道口(白土鎮(zhèn)),8月24日到達南華寺。臨行前兩廣總督劉繼文意欲讓利瑪竇一行居住在南華寺,因此,韶州副長官助理在那里等候利瑪竇,并陪他們到南華寺居住。但是利瑪竇只是參觀了一下南華寺并休息了一個晚上,天亮后便由韶州副長官助理和南華寺住持陪伴著抵達韶州城。
利瑪竇抵達韶州后受到韶州副長官的接待,并商討在哪里居住的問題。會面過程中南華寺住持說了些有利于利瑪竇的話,韶州副長官便同意利瑪竇在韶關(guān)居住,將利瑪竇等人暫時安置在城墻外、武水河上游的光孝寺里,并且準(zhǔn)許他們出資購買光孝寺旁邊的土地建造教堂和居所。如今光孝寺已被毀壞,人們難以確定它的具體位置。
2011年,我們通過討論光孝寺的遺址來考證利瑪竇建造的居所和教堂的位置,認為其位于今天的韶關(guān)市西河橋頭光孝路附近的兒童公園,并且詳細解釋了推測的依據(jù)(見圖1、圖2),同時認為利瑪竇建造的居所和教堂是中式風(fēng)格的建筑[1]。
圖1 光孝路地理位置圖
圖2 韶關(guān)古地圖中的光孝寺位置(左邊十字處)
2012年,劉明強先生撰文提出:“利瑪竇在韶州建造的第一座教堂在現(xiàn)今韶關(guān)市光明巷85號,為中西式建筑,至今尚存?!保ㄒ妶D3、圖4)并且給出若干理由推測光孝寺應(yīng)在離渡口5里遠的今粵北人民醫(yī)院附近,繼而給出利瑪竇當(dāng)年建造的教堂位置,并且斷言利瑪竇建造的韶州第一座教堂是一座八面(邊)形三層樓建筑[2]。
圖3 光明巷85號地理位置圖
圖4 韶關(guān)西河天主教堂(側(cè)面)
劉明強先生的這兩個觀點,筆者不能認同,試用史料分析和糾正。
在韶關(guān)市光明巷85號,確有一座中西式建筑的教堂(見圖4)。據(jù)韶關(guān)市文史專家林亮坤先生介紹,這座教堂于20世紀(jì)初(1923年)由意大利傳教士雷鳴道建造(見圖5),名曰“圣若瑟小修院”,市民稱之為“西河天主教堂”。教堂附近設(shè)有孤兒院,收養(yǎng)被遺棄的嬰兒。解放后,市政府將其改建為“韶關(guān)市福利院”,之后教堂和孤兒院改造為“紅星綜合制品廠”[3]。因此,這座教堂并不是利瑪竇當(dāng)年所建。
圖5 韶關(guān)西河天主教堂(正面)
那么利瑪竇的韶州教堂和居所的建筑風(fēng)格是怎樣的呢?劉明強先生援引明朝萬歷年間韶州同知劉承范的《利瑪傳》里面的描述來證實他的觀點?!独攤鳌分杏涊d:
以本年九月九日建八方高閣一座,上懸木天樓,刻七星,因取予過端州詩,“少為七星留”之句,以為懺。閣凡三層,上祀天主母,中祀天主,他無祀焉。又精舍數(shù)間,所藏皆《六經(jīng)》正學(xué),《子史》諸書,求其手自翻譯者,獨《大瀛全圖》耳。[4]
這段話里的關(guān)鍵信息為“建八方高閣一座,……閣凡三層……”和“精舍數(shù)間”。后者可以視為利瑪竇的居所無疑,但是利瑪竇建造的教堂真的是一座八面(邊)形三層樓建筑嗎?
為此,筆者專程拜訪了韶關(guān)市天主教愛國會的劉神父和武漢市江漢路天主教堂的崔神父。兩位神父一致認為,利瑪竇為了更好地適應(yīng)當(dāng)時的文化環(huán)境而入鄉(xiāng)隨俗,將教堂建成了“中國式樣”作為朝拜(祭祀)天主的圣殿。宋黎明先生也認為這里的“八方高閣”造型是在教堂內(nèi)部建造的進行“彌撒”和“禮拜”的祭壇形狀[5],并且參考了當(dāng)?shù)鼐用窦彝シ课莸耐ㄓ蔑L(fēng)格,因為南方人總是喜歡類似于“八角形”的規(guī)律性形狀。利瑪竇也明確宣稱他的韶州新家不會遵循西方建筑風(fēng)格,因為他不想重復(fù)在肇慶時的錯誤。
意大利學(xué)者裴化行在《利瑪竇評傳》(即《利瑪竇神父傳》)里也專門討論了利瑪竇的韶州居所和教堂位置與建筑風(fēng)格。他認為利瑪竇在韶州建造的教堂和居所“就在和尚廟(光孝寺)對面,僅隔一條大路,左右鄰居稀少”[6]131,面積是肇慶的兩倍,“地皮為長方形,長33米,寬27米。背后有座小樹林環(huán)繞著一個產(chǎn)魚的池塘,可以作為休息的場所……吸取過去的教訓(xùn),房子沒有樓,窗口開向后花園,建筑的樣子幾乎完全是中式的,只有小教堂面積大些?!保?]137這就是說,教堂只有一層,居所的房屋有數(shù)間(見《利瑪傳》),在一個庭院內(nèi),并且后面有一個魚塘和花園,教堂和居所這兩處建筑物都是中式的磚瓦結(jié)構(gòu)。
這些看法可以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得到印證。1592年7月,一伙匪徒騷擾利瑪竇的教堂,在襲擊過程中,利瑪竇的仆人們打開了通向走廊的前門走到居所大門前[7]187。這表明并不是一進門就進入教堂,而是有一個走廊把居所和教堂分開。為躲避匪徒的襲擾,利瑪竇“穿過”窗戶跳到花園里呼救時不幸扭傷了腳,因此我們推斷他的房間在一層,并且窗戶面對著花園。他的助手(或仆人)從屋頂向匪徒們?nèi)臃客吆湍景?,可以推斷他們的居所屋頂是一個斜面,并且建筑材料是磚瓦。
1.報恩光孝寺的位置
據(jù)同治版《韶州府志》記載,光孝寺位于韶州“郡治城之西渡五里”,始建于唐顯慶五年(660);唐開元二年(714)名曰開元寺,后更名為大梵寺;北宋崇寧三年(1104)改稱法泉寺、后又改名為崇寧寺、天寧寺;南宋紹興三年(1133),為“專奉徽宗香火賜額曰報恩光孝寺”。因武江連年洪水泛濫,傾浸寺院,毀壞殿堂和神像,于是在宋紹定年間(1228—1233)將報恩光孝寺遷址于“府治南興賢坊”(今韶關(guān)市興隆街)重建,新寺落成“開光”時定名為“大鑒禪寺”[8]535。
明朝萬歷年間,韶州城與西河“以六十來條小船用鐵鏈結(jié)在一起的一座舟橋相連”[6]131,武江西岸的光孝寺早已遷至興隆街改稱“大鑒禪寺”了,留在原地的光孝寺里仍有僧人和雜人居住,并且附近的土地仍屬于光孝寺所有[7]169,而光孝寺已經(jīng)不作為佛教法事的重要場所了。此外,同治版《韶州府志》在“報恩光孝寺”條后附有唐韓愈《題秀禪師房詩》:“橋夾水松行百步,竹床莞席到僧家;暫拳一手支頭臥,還把魚竿下釣沙。”[8]536詩中的“橋”當(dāng)指那座舟橋(遇仙橋)。因此,光孝寺離此橋有“百步”距離,而且靠近河邊(見圖2)。
光孝寺現(xiàn)在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如何確定它的大概位置呢?在韶關(guān)市武江區(qū)的西河橋附近有一條街叫“光孝路”,相傳是由于光孝寺而得名的。民國以后,早已毀沒的光孝寺附近還是一片荒地,只有一口魚塘和少許菜地,當(dāng)?shù)厝巳粤?xí)慣地叫那片荒地為“光孝寺”,叫那口魚塘為“光孝寺塘”,叫那些菜地為“光孝寺菜園”;抗戰(zhàn)期間,從廣州逃難來的人們,聚集在光孝寺舊址附近建屋居住,開鋪謀生形成墟市并且有了街道,取名為“光孝路”(韶關(guān)市西河橋橋頭兒童公園北邊、建設(shè)銀行西側(cè)長達約200米的街道)。因此,光孝寺應(yīng)該位于今天韶關(guān)市財政局后面(面臨武江)[1]。
2.芙蓉山和芙蓉庵的位置
《利瑪傳》中記載:
又越月,則利僧至韶陽請公,太守陳公,曰:“蒙軍門命僧移居南華,敢不遵依,但寺僧皆椎牛嗜酒,大壞六祖之教,僧羞與為侶。且去府較遠,浮言易興,愿移府城外光孝寺,以觀德化何如?”公素聞其美,即為之具陳軍門,軍門云:“前練兵廳,勘處諸番情由,招攜來遠,兩得其道,則蔡人皆吾人也,又何有于僧人哉?其欲移居府城也,或亦遠人慕義之誠乎?雖與之處可耳。”寺在府城西河外,芙蓉山在焉,即六祖著譚經(jīng)處,利僧取旁隙地居之。[4]
這段話的意思是,利瑪竇到韶州城拜見知府陳奇謀,說他們不愿意與南華寺的僧人住在一起,請求居住到韶州城外的光孝寺。陳知府向兩廣總督做了匯報,總督同意了利瑪竇的請求,兩全其美。光孝寺在韶州城西河外,是當(dāng)年六祖慧能著壇經(jīng)之處,抬頭可以看到芙蓉山,利瑪竇在光孝寺旁邊找了塊空地建造了居所住了下來。劉明強先生據(jù)此認為,光孝寺在芙蓉山的旁邊,則利瑪竇的居所和教堂就在粵北人民醫(yī)院附近的光明巷內(nèi)[2]。那么如何理解“芙蓉山在焉”就是一個關(guān)鍵了。
據(jù)同治版《韶州府志》記載:
芙蓉山,郡西五里,相傳山舊有芙蓉得名,漢末康容煉丹于此。山半有石室,巔有玉井泉。近時泉出半山石罅,井泥可療小兒頭瘡,居民取之有驗。[8]250
在芙蓉山下,還有一個“芙蓉庵”。同治版《韶州府志》記載:
芙蓉庵,府城西五里芙蓉山,舊志有石室、玉井泉、煉丹池,為漢道士康容之所。[8]539
這兩段的意思就是說,“芙蓉山”和“芙蓉庵”均在韶州城西五里處。明朝萬歷年間,河西一帶房屋稀少而且低矮,都可以認為是在“芙蓉山”的腳下(或旁邊)。因此,“芙蓉山在焉”就是意指一個方向,而康容煉丹的住所“芙蓉庵”就在河西?!俺俏魑謇铩辈灰欢ㄊ蔷嚯x韶州城正西五里,也可以指距離城西那座舟橋(遇仙橋)五里。其位置見圖6中左上邊處。
圖6 韶州府治圖中“芙蓉庵”的位置
3.韶州皇岡山的位置
據(jù)同治版《韶州府志》記載:
皇岡山,郡北三里,連接貂蟬石,繞出筆峰(山)之后,高峻端整,儼如屏障。舊傳舜帝南巡奏樂于此。因祈舜于皇岡之麓,名其水曰:皇潭;泉曰:虞泉。山頂舊有翠華亭、虞帝祠,下有舜峰寺。[8]249
《利瑪傳》中記載:
(利瑪竇)又有渾天儀二,一以測天,一以測地,一以測山川河海。如云天有九重,自第一重至第二重,該若干度,算若干里。自某國至某國,該若干度,算若干里。余皆執(zhí)至,以坐照之。吾初未甚信,因指所對皇岡山,而命之曰:“汝試度寺門至山頂,相幾何?”僧執(zhí)儀而睨視之曰:“若干,若干?!蹦嗣笥胰÷榫€數(shù)縷,牽至山頂,以僧所定步弓較之,無毫發(fā)爽。[4]
這兩段內(nèi)容記錄這樣一個事件,即利瑪竇用西方三角學(xué)中的正弦定理測量了韶州皇岡山頂?shù)狡浣烫玫木嚯x(見圖7)。韶州城以北三里處有一座“皇岡山”雄偉壯觀,相傳舜帝南巡在此奏樂。利瑪竇有兩個渾天儀,可以用來測天、測地、測山川河海。劉承范一開始并不是十分相信,于是就指著對面的皇岡山,讓他測量教堂門口到皇岡山頂?shù)木嚯x有多長?只見利瑪竇手拿著渾天儀進行了測量,然后說出了長度“若干,若干”。于是劉承范就叫隨從拿了幾縷麻線由教堂住所門口牽到山頂,按照利瑪竇所說的長度去比較,居然沒有一絲一毫的差錯,太準(zhǔn)確了[9]74。從利瑪竇口中的“若干,若干”可以知道,他們的居所和教堂距離“皇岡山”不遠。
圖7 韶州皇岡山
4.定位利瑪竇的韶州居所和教堂
綜合以上《利瑪傳》、同治版《韶州府志》和《利瑪竇評傳》以及相關(guān)圖片的信息,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
首先可以知道,韶關(guān)市光明巷85號的那座中西式建筑的“西河天主教堂”并不是由利瑪竇所建造,而是20世紀(jì)初由意大利傳教士雷鳴道建造。
其次從圖6“芙蓉庵”的位置以及“芙蓉庵”和“芙蓉山”的關(guān)系可知,《利瑪傳》中所說的“芙蓉山在焉”就是指通常在韶州城西的武江一帶均可望見“芙蓉山”而已。這也否定了利瑪竇的韶州居所和教堂在韶關(guān)市粵北人民醫(yī)院附近之說。
最后由《利瑪傳》記載的利瑪竇測量韶州皇岡山之事和《利瑪竇評傳》里的描述以及圖1、圖2、圖6中光孝寺的位置可以斷定:利瑪竇的韶州居所和教堂位置就在“遇仙橋”到光孝寺之間,并且其建筑風(fēng)格是一個庭院式的“中式建筑”,內(nèi)部包括幾間不錯的房舍;其庭院大門面向武江,背后有一個包含魚塘的花園,地勢極好[6]131、風(fēng)景優(yōu)美。難怪利瑪竇“自我感覺良好”和滿意[9]61。
1595年,利瑪竇離開韶州前往南昌,韶州的教堂事務(wù)先后由郭居靜(1594-1597年在韶州生活了4年)、龍華民(1597年到韶州,1612年離開)主持。1612年龍華民被逐出韶州城去了北京,費奇觀、黎寧石等人前往韶州的南雄府傳教直至1617年天主教在韶州完全消失。神父們離開韶州后,河西的天主教堂和居所因為河水溢出而被淹沒。至此,沒有留下任何天主教堂和居所的遺跡。
韶關(guān)學(xué)院學(xué)報202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