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
摘要:在小學階段“量感”主要是指對長度、面積、體積、時間、重量、貨幣等的感性認識,小學階段是學生感受數(shù)量、形成量感的重要時期,教師要基于學情,幫助學生從生活中感悟“量”,開展可視化的活動,讓學生去感受量和體驗量,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量感培養(yǎng);教學研究
一、基于量感培養(yǎng)教學研究的價值
史寧中教授指出數(shù)學的本質是數(shù),數(shù)是數(shù)量的抽象,而數(shù)量是度量的結果。在本質上,度量有三種:
1.是對個數(shù)的度量和對順序的度量,就是我們說的自然數(shù)。
2.是對長度的度量。
3.是對重量、容積、時間、信息的度量。
新課標將在數(shù)學十大核心詞中增加“量感”這個詞,就是為了強調度量而增設的。
量感與數(shù)感不同,二者最本質的都是對數(shù)的表達,但數(shù)感的單位名稱基本可以去掉,而量感的后綴名詞是不可以去掉的。數(shù)感較量感而言更加的抽象。
基于量感的教學設計就是對數(shù)學本質進行探索和嘗試實施的教學。
在小學階段“量感”主要是指對長度、面積、體積、時間、重量、貨幣等的感性認識,小學階段是學生感受數(shù)量、形成量感的重要時期,教師要抓住學生量感發(fā)展的關鍵期,重視對學生量感的培養(yǎng)。
二、基于量感培養(yǎng)教學研究的設計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三課時《一天的時間》。
教材分析:
本課屬于“數(shù)與代數(shù)”領域“常見的量”范疇。 設置了三個問題串:
1.初步感知了解24時記時法。同時滲透了與12時記時法的聯(lián)系。
2.認識24時記時法,了解在鐘面上表示的方法。
3.探索并掌握推算經過時間的方法。
學情分析: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的相關知識:
1.認識鐘表表示的所有時刻;
2.認識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并體驗時間的長短;
3.體會時刻與經過時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根據(jù)鐘面說出經過時間。
學生對時間并不陌生,然而在生活中學生接觸到的基本上是用12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對24時記時法并不是很了解。教學中應以注重溝通二者間的聯(lián)系。
計算經過時間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一個問題,也是學生學習上的一個難點。教學中應重視直觀,鼓勵學生借助表盤,通過數(shù)一數(shù)、畫一畫等直觀方法來推算經過時間。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情景,知道一天有24時,認識24時記時法,能夠對24時記時法和12時記時法所表示的時刻進行互相轉換。
2.在借助直觀鐘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同一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3.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感受24時記時法在學習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12時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
難點:對24時記時法和12時記時法所表示的時刻進行互相轉換。
教學流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思考
(1)區(qū)分兩個1時的不同
觀察主情境圖,組織學生說說數(shù)學信息,集體交流,說清楚幾時的時候,淘氣正在做什么。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區(qū)分這兩個“1時”有什么不同。通過交流,使學生明確:雖然鐘面上顯示的都是1時,但表示的卻不是同一個時刻,引起學生對12時記時法的深入思考,并激起學生對24時記時法的探索欲望和學習興趣。
(2)深化鞏固12時記時法
①通過鐘表模型拔針,撥針前明確一天從什么時候開始,可通過播放春晚倒計時視頻,讓學生感知理解一天的起點“0時”(深夜12時)這個抽象的概念。
②學生一邊撥針,一邊在“時間尺”上記錄整時,想一想這些時間點自己一般在做什么。
③讓學生再次觀察“一天時針正好走兩圈”,明確一天有24小時。思考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④匯報交流
通過匯報交流,學生明確每一個整時在一天中都會出現(xiàn)兩次,所以12時記時法需要在時間前加上時間限定詞進行區(qū)分。
2.探索新知、建立聯(lián)系
(1)介紹24時記時法
設問:下午1時還可以表示為幾時嗎?
如果有學生知道,就請他介紹,教師適時補充;如果沒有學生知道,可以由教師來介紹,讓學生知道:一天有24時,下午1時還可以表示為13時。
(2)出示標有兩圈時刻的鐘面,再次轉動鐘面時針,讓學生觀察,并用24時記時法記錄時間,完善時間尺。
(3)組織集體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教師進行適當?shù)难a充和引導,讓學生明確:12時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之間的聯(lián)系。
(4)用12時記時法介紹在校作息時間表。
3.聯(lián)系生活,推算經過時間
結合本校作息時間表推算經過時間。
例如:從第一節(jié)課開始到上午眼保健操結束經歷了多長時間?
通過計算判斷從某一時刻開始經過一段時間,大家在做什么。
例如從第三節(jié)課開始,經過3時,同學們在做什么?
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答問題。
教學時要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過程。若有學生理解存在困難,可以結合上一個問題中的鐘面形象地進行直觀演示,讓學生借助鐘面或時間尺數(shù)一數(shù),畫一畫。若有學生還有其他方法,如用減法進行計算,也要給予肯定,并為其提供機會介紹和展示自已的方法,體現(xiàn)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4.鞏固提升,滲透應用意識
(1)感悟學習兩種記時法的必要性
思考:張大爺為什么沒坐上29日的火車?
(2)史實回探
了解人們記錄時間的歷程,體會人類無窮的智慧和社會偉大的進步。
(3)回顧總結
讓學生說一說學習本節(jié)課的過程,并談談體會和收獲。
最后發(fā)送相關知識微課資源包,查缺補漏
板書設計:
三、基于量感培養(yǎng)教學研究的思考
1.注重聯(lián)系生活實際
“時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比較抽象,組織教學時要盡可能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本課從“1時”的主情境圖,到本校的作息時間表,再到張大爺坐火車的問題,處處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建立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生所學新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
2.注重直觀操作演示
通過撥鐘盤,構建時間尺;通過讓學生借助鐘面或時間尺數(shù)一數(shù),畫一畫推算經過時間,設計中處處體現(xiàn)直觀,將抽象的“時間”外化于形,便于學生理解和學習,尊重了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規(guī)律。
3.注重時間量感培養(yǎng)
從學生借助撥鐘盤感知一天的時間,認識“一天的時間”這個時間量;到學生建構“時間尺”,將“一天的時間”這個抽象的概念外化于形,轉化為能夠具體感知的量;最后到學生借助“時間尺”或鐘面畫一畫、數(shù)一數(shù),推算經過時間,學生的時間量感隨著教學的推進一直在生長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方超.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量感”的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21(01):95-96.
[2]胡巧玲. 一年級數(shù)學教學中小學生時間量感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D].吉林外國語大學,2021.
[3]王學忠.小學數(shù)學量感可視化教學分析與研究[J].新課程,2020(29):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