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宏偉 于海燕 郭明
摘? 要 高等教育的目的旨在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高校思政課程正是實現這一目的的主題實踐課程,對于學生的發(fā)展意義重大。在提升文化水平的同時,道德素質也需要相應的提升,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課程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有效途徑,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站位,對于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良好的引導作用,教育工作者要認清學生這一課堂主體,根據他們的現有能力和認知水平,因材施教,全面豐富高校思政教學的教育成果。
關鍵詞 高校;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立德樹人;多媒體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1)02-0082-02
0?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斷推進的今天,應當重視高校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yǎng)忠誠、干凈、擔當,能夠為社會主義事業(yè)作出貢獻的人才。高校應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立德樹人的要求,在新時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政課堂中,抓好課堂育人、實踐育人、網絡育人的改革創(chuàng)新,全面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
1? 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積極意義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歷史性變化,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對高校的思政課程提出新的要求。高校作為思政課程的實踐主體,承擔著歷史賦予的重任,開展由思政課程轉變?yōu)檎n程思政的教育改革,是對黨中央在新時期對高校思政課堂提出的新要求的貫徹落實,是提高高校學生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站位的有力舉措,是由理論教育為主導轉變?yōu)橐詫嵺`探究為導向的轉變。在一線課堂教學中,可以實現由之前的純粹理論學習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轉變,在打下牢固理論基礎的前提下,通過實踐進一步提升認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課堂上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摒棄傳統(tǒng)教育中的說教形式,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提升學生對思政課堂的興趣,在有興趣的情況下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 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現狀分析
黨中央指導,各高校全方位貫徹落實? 隨著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召開,各地掀起一股由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的浪潮,各高校積極響應,全面深入地學習貫徹落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方向,落實黨委主體責任、黨委書記第一責任人責任,緊密圍繞高校學生和教師兩大群體,抓好課堂教育主體和課堂引導主體。教師通過對課本的全面深入發(fā)掘和理解,把握教材重點,全面深入講解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以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為目標導向。
改革尚處于摸索階段? 目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各個高校都在進行積極探索與實驗,目前已經初具成效;但總的來說還只是初級階段,沒有形成完善的、科學的教育理論體系。想要加快改革進度,必須首先從教師著手,提升教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擔當意識。高校教師作為課程改革的教育主體,必須從自身開始構建系統(tǒng)的、科學的思想政治理論體系,以此來承擔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的主體責任,從政治工作中凝練教育教學意識,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
高校還未建立健全教師隊伍管理新模式? 想要完成高校教師教育教學方式的轉變,除了加強教師理論學習與實踐外,還應該在頂層設計上下功夫。一個良好的、切合實際的、以目標為導向的管理制度,能使一所高校從上到下投入工作的積極性、效率大大提升,事半功倍。目前來看,頂層設計的優(yōu)化還處于實驗階段,高校黨組織應結合校內教育工作的開展情況、落實情況,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等,不斷完善管理模式,把校內文化底蘊、特色、學術積累融入教學中,把目標導向和管理制度相結合,兩者相輔相成、形成合力,使高校思政教師管理模式更具備科學性。
3? 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探究
課程思政不僅僅是教學方式的改變,其間還涵蓋教育理念和學生思維方式培養(yǎng)的轉變,不能只停留在理論創(chuàng)新階段,應當通過理論結合實際去進行實踐,使得課程思政在改革過程中取得的實際成效具備理論和現實意義,成為進一步完善制度的有力依據。
豐富授課形式? 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在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同時,應該多利用多媒體信息設備,在課本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利用互聯(lián)網搜集學術成果,拓展知識面的同時,活躍學習氛圍。多媒體課堂對于學生而言吸引力更強,而且能夠展現出的知識比較立體、多元化,可有效激發(fā)學生對于思政課程的興趣,轉變其對于政治學習的看法。除了多媒體設備外,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進行情境帶入,讓學生通過身臨其境地感受,提升課堂的參與感、獲得感。
比如在教學第一書記黃文秀的故事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秀美人生》電影,然后在課堂上分組表演,讓學生把自己對黃文秀同志精神的理解,通過藝術的形式展現出來,大力引導學生從內而外地發(fā)散自己的思維,全方位理解第一書記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在平凡的工作中表現出非同尋常的偉大。學生通過演繹模仿等,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對先進人物的崇高敬意。
再如在教學紅軍故事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感受戰(zhàn)場的兇險,這樣能夠進一步提升他們對革命前輩的崇高敬意,而一旦產生敬意和欽佩感,學生便會產生效仿意識。想要學習革命前輩的精神,學生必須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思想政治課堂上,在無形中提升學習的動力,轉被動為主動,從而實現學習效率的上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教師應該把握好一個度,對文化要充分認可,對于偉大的人物要能夠辯證地看待,活潑的同時保持學術上的嚴肅認真。通過對模范人物的學習,培養(yǎng)新時代大學生的看齊意識,傳承優(yōu)秀基因,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通過這樣的全方位立體式教學,增強思想政治課堂的趣味。
豐富實踐經歷,全面提升認知能力? 人類認知的兩次飛躍,都是通過實踐來完成的,從而實現螺旋式上升。當思想政治教育開始注重實踐,無疑會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應該打開思路,把實踐放到教室外,開辟專門的實踐時間和實踐地點,采取不同模式的實踐教學。比如在教學法律知識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旁聽法院審判,讓實例和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相結合,提升理論學習的深度;并且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拓展,然后給出具體的情境,讓學生組建團隊來完成審判工作。教師更多的時候扮演一個引導、把關的角色,當學生偏離主旨的時候,要及時喊停,避免越錯越多;當學生“審判”遇到難題的時候,要進行學術上的法理解釋。
通過實踐來教學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方式,課堂也可以變成實驗室,在開展實踐教學的時候應當準備多樣的形式,不局限于一種手段,可以通過演講、PPT講解,或者利用“兩微一端”檢驗學習成果,宣揚正向的價值觀念等。比如在教學愛情觀這一課題的時候,可以以“我的馬克思主義愛情觀”為主題,讓學生分組上來講解,要求必須提前做好PPT展示。學生在課下做課件的時候,實質上就要提前熟悉理論知識,并且融入自己的理解,才能展現在課件內容中。還可以在課件中添加短視頻,讓學生通過對知識的理解和個人對愛情的認識,寫好劇本,組織同學演繹拍攝,能夠更好地說明觀點、表達意境。以藝術的形式展現思想政治,是對課程理解的一種升華。
加大投入與創(chuàng)新管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 思想政治必須和時代相吻合,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更新。那么,教育工作要想形成長效機制,首先應該加大對政治教育的重視,提升投入,設立專項資金用來培養(yǎng)教師。因為教師是教育活動的引導者,一個專業(yè)能力過硬、政治站位清晰的教師能夠使課程更加出彩??梢匝埶枷胝螌W術上比較有造詣的教授來給年輕教師做培訓,深入理解“兩個維護”的重要意義,深刻理解“四個自信”的文化淵源,培養(yǎng)實際工作中的“四個意識”。多媒體工具和信息技術是輔助教學的兩大有力武器,應該配備給教育工作者。綜合素養(yǎng)過硬的教師就好比一個優(yōu)秀的戰(zhàn)士,如果有了趁手的兵器,無疑會更加勇猛。
在有了資金保證的情況下,建立一個完善的教師培養(yǎng)體系非常重要,引導教師從內而外地進行學習,提升政治素養(yǎng)。對于已經成功實踐的教學方式,應及時歸納總結完善,并且當成優(yōu)秀典型進行詳細講解,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可以效仿。要求相關教師及時做出課程方案,放在資料庫中,供大家學習借鑒。長此以往,思想政治教學的成功方法會越來越多。對于年輕教師而言,也有大量可以拿出來使用的方案,促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fā)展,增強學校文化底蘊。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等院校的學生是社會活力的主體,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對他們的成長而言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廣大教育工作者肩負著歷史賦予的責任,應當培養(yǎng)自己的看齊意識,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打開思路、大膽創(chuàng)新,把自己的課堂變成示范課,通過自己來給學生樹立正面典型,從自身踐行立德樹人這一本質要求,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辦國辦印發(fā)《意見》: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N].人民日報,2015-01-20(1).
[2]杜悅嘉,王亓劍,梁聰,等.微信環(huán)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8(2):99-100.
[3]邱薪穎,田立淼.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才智,2017(33):18-20.
[4]梁婷,陳穆彥.微信環(huán)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才智,2018(3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