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慶璋 高超
聲樂藝術是一種極富創(chuàng)造性、表演性較強的藝術門類。聲樂審美在聲樂練習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作用,只有注重聲樂練習中的聲樂審美意識,才能夠更加深刻地幫助他們感受理解聲樂作品中所傳導的思想情感和內涵。本文主要就聲樂審美概述入手,重點對于聲樂審美在聲樂練習中的作用、如何培養(yǎng)聲樂審美以及相關思考及分析三個方面展開深入的分析。
聲樂練習過程中,很多學習者都會更加注重聲樂練習技巧,而忽視了聲樂審美培養(yǎng)的重要性。但是,聲樂技巧的掌握可以在不斷反復和系統(tǒng)化的練習當中實現(xiàn),但是聲樂審美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尤其是對于藝術性的內容來說,審美至關重要,聲樂演唱者只有具備足夠高的審美意識,才能夠在聲樂演唱過程當中體會到聲樂作品所傳導的情感內核和藝術精髓,實現(xiàn)對聲樂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把聲樂作品作為引導,開展聲樂教學,也是一個基礎的教學策略,可以說,聲樂練習當中培養(yǎng)演唱者的聲樂審美十分重要,關系到演唱者聲樂技巧和聲樂鑒賞力的培養(yǎng)。
聲樂審美,就是指從藝術審美的角度對作品進行了演繹,然后應用各種技巧把預設的演繹效果傳遞出來。在聲樂練習過程當中,聲樂審美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語言之美、旋律之美以及形態(tài)之美。
第一,語言之美。生動活潑的語言是聲樂作品富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的最為關鍵因素,只有聲樂語言富有魅力,結合聲樂作品的曲調和旋律,能夠在聲樂表演的過程當中為觀眾帶來更為極致的感官享受。此時在聲樂練習當中注重對演唱者語言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很重要。只有語言優(yōu)美,結合旋律才能夠創(chuàng)造出美的意境。比如一名歌唱演員,在演唱一首歌曲時,必須先理解歌曲的意境,即理解歌曲中要傳遞的思想與感情;能分析應用哪一種風格來演唱,能夠營造出這樣的意境;能夠分解出歌曲結構的句、段,了解哪一部分是敘事,哪一部分是抒情,在敘事的部分,需要演唱出歌曲的畫面感;在抒情的部分,要結合情感的表達,選擇內斂的表達方式,或者奔放的表達方式等。
第二,旋律之美。旋律是聲樂作品的靈魂和核心所在。音樂作品可以沒有歌詞,但不能沒有旋律,且僅僅通過旋律,也能夠使音樂作品深入人心,使人震撼。聲樂作品中的旋律之美主要是從節(jié)奏、音調、音色當中體現(xiàn)出來的。作曲家在譜曲時,會將自己的音樂審美融入音樂作品中,演唱者需要了解譜曲者的思路,與譜曲者的審美產生共鳴。比如譜曲者會用較為歡快的旋律營造出輕松的感覺;應用高音來突出歌曲需要表達的重點。
第三,形態(tài)之美,相比較于語言之美和旋律之美這兩種抽象、不可見的元素,形態(tài)之美是具象的,觀眾直接可見的。形態(tài)之美指的就是聲樂演唱者在舞臺實踐當中通過肢體語言為聲樂作品的表演增加光彩。比如人們在評價一名歌唱演員臺風良好,在臺上讓人們如沐春風,這就是對歌唱演員的形態(tài)評價。作為聲樂表演的一部分,形態(tài)之美可以使聲樂作品的表演過程更加完整。這也就意味著,在聲樂練習過程中,也應該兼具對聲樂表演形態(tài)和肢體語言表現(xiàn)能力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語言之美、形態(tài)之美、旋律之美三者的有效結合,以呈現(xiàn)出更好的表演效果。
聲樂審美教育,是學習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必須接受的一種教育,它的教學存在很多難點。首先,聲樂審美沒有唯一的標準,學生必須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去摸索美的意境;其次,學生必須具有了解藝術的特點,聲樂一門藝術,學生需要從藝術的角度來剖析自己探索出來的美之意境;最后,學生要學會把抽象的意境與聲樂相關的技能相結合,用有形的技能傳遞無形的意境[1]。聲樂審美在聲樂練習中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聲樂審美是聯(lián)系聲樂練習和審美意識的橋梁
在聲樂這一藝術活動領域,對于美的認識,直接關系到演唱者是否能夠淋漓盡致地將聲樂藝術情感和內涵深刻地表達出來。而面對聲樂之美,要引導演唱者從內心深處開始感受。在實際的聲樂練習當中,作為教師通過對引導學生形成聲樂的情感認知,使學生對于聲樂作品的理解不僅僅只是技巧層面,而是進入到了藝術靈魂領域。相比較于聲樂技巧的訓練而言,聲樂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更為關鍵,且建立在聲樂技巧之上,并且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意識之后,反過來也能夠促進演唱者對聲樂表演細膩感的把握。
(二)聲樂審美的培養(yǎng)有利于提高聲樂練習效率
聲樂練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且課堂教學和練習時間都相對有限,再加上聲樂練習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此時,通過加強演唱者對于聲樂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聲樂學習和練習效率,實現(xiàn)在短時間內提升學習效果。借助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能夠脫離于單純的聲樂技巧的學習,感受到聲樂這種藝術形式的美感,從而更加主動熱情地投入聲樂練習中。此外,聲樂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也有助于發(fā)展學生對聲樂的興趣,在具備了一定聲樂審美理念之后,學生可以在課后自主展開聲樂練習,進而提升學習效率。
(三)聲樂審美在聲樂練習中具有指導意義
聲樂教學本身就是從聲樂符號學習到聲樂藝術審美的過程,在學生聲樂練習當中,更容易將練習重點放置在演唱技巧方面,而直接忽視了聲樂的舞臺實踐。但其實,聲樂舞臺表演過程中,融入表演者的聲樂技巧和審美意識,只有充分理解了聲樂的藝術形式,才能夠達到更加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效果。
在聲樂藝術實踐當中,聲樂審美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一)發(fā)聲訓練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聲樂審美
聲樂藝術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對于同樣一種題材、同樣一種內容的作品,表演者對作品審美的理解不同,呈現(xiàn)出來的作品便有著極大的差異[2]。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是高校音樂教育的主要任務,首先,聲樂練習中,加強學生的聲樂訓練很有必要,而學生自身的音色條件為學生后期的聲樂練習更是提供了基礎。但是音色條件并不絕對,需要結合具體的聲樂作品以及聲樂作品當中的情感,從而引導演唱者富有情感地展開演唱。而如果在發(fā)聲訓練當中忽視了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也就會直接導致聲樂練習失去了意義。作為指導者,也就應該引導學生在發(fā)聲練習當中充分掌握聲樂作品的精髓,幫助他們在后期的表演過程中更加聲情并茂地展開表演。在聲樂教學的時候,教師必須重視學生音色美的培養(yǎng)。
(二)聲樂作品演唱中培養(yǎng)學生的聲樂審美
中國的聲樂藝術雖然吸收過國外的音樂藝術理論,但是它有很強的民族特點,具有民族特色的聲樂藝術處理方式,能讓我國的聲樂藝術作品在世界聲樂作品中獨樹一幟,學生需要學習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聲樂藝術審美標準,從傳遞文化中吸取營養(yǎng)[3]。要想使聲樂藝術被現(xiàn)場觀眾所接受,聲樂作品的質量是基礎,也是關鍵。聲樂作品要想打動現(xiàn)場觀眾,需要借助演唱者將聲樂情感表達出來。聲樂主要是通過旋律、語言的高效融合形成了情感,此時也就應該通過對學生審美藝術的培養(yǎng),使學生深刻理解聲樂作品當中的語言、旋律之美,并通過肢體語言的充分表現(xiàn),輔助以適當?shù)闹w語言能夠將聲音感覺具象化,將其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梢哉f,對學生聲樂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從整體層面加強對聲樂的藝術鑒賞,更是可以從局部細節(jié)之處感受到聲樂之美。
(三)舞臺實踐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聲樂審美
舞臺實踐是聲樂表演最終所呈現(xiàn)的形式,聲樂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不能僅僅局限在理論層面,更是應該融合演唱者的實際舞臺表演,使演唱者對于聲樂的情感和藝術更多層面、更立體的理解。聲樂指導者可以通過各種聲樂表演大賽、音樂會,使學生在舞臺實踐活動當中感受到聲樂藝術的魅力所在,在實踐當中引導學生鍛煉自身的表現(xiàn)能力,并加強自己對于聲樂這種藝術的美的理解和感受。
在具體音樂實踐中,平衡體現(xiàn)為情感的舒適、情緒的一致,音色交融、旋律的和諧等等。聲樂練習的實踐性十分強,而在落實演唱家聲樂審美意識培養(yǎng)的過程當中,作為教學者,不僅僅應該從自身角度制定審美意識培養(yǎng)策略,而是應該學會站在演唱家的角度,根據(jù)學生的聲樂練習實踐情況和反饋,有針對性地調整培養(yǎng)計劃。且為了實現(xiàn)對學生審美意識更高效的培養(yǎng),教師有必要制定審美意識培養(yǎng)教學總結,也就是說,在階段性培養(yǎng)結束的時候,組織學生分享自己對于聲樂審美的體會和心得,教師加以總結,且逐一分析每一位學生在聲樂審美意識培養(yǎng)過程當中的問題所在,且為其指明相對應的解決對策。這一過程當中,作為指導者,要學會平等交流,明確正確審美意識和教育方法,實現(xiàn)對演唱者審美能力更加高效的提升。此外,更是應該在聲樂實踐練習當中幫助演唱者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例如在美聲練習中,美聲唱法的特征就在于連貫性和共鳴,聲音的立體感和流暢感十分關鍵,且不同國家之間的美聲唱法也存在較大差異,此時,就需要引導演唱者對比不同國家的美聲唱法,幫助他們形成系統(tǒng)性的標準體系,實現(xiàn)對演唱者聲樂概念和審美觀念的高效培養(yǎng)。音樂欣賞雖然具有豐富多彩的形式,但其核心是審美能力。
總而言之,聲樂練習過程當中,對于演唱者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演唱者只有基于一定程度的審美能力之后,才能夠在舞臺表演當中充分、富有感染力的詮釋聲樂作品的情感,使觀眾感受到聲樂藝術的魅力。
注釋:
[1]萬和榮:《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評《聲樂教育學》》,《人民音樂(評論版)》2011年第10期,第78-79頁。
[2]張曉農:《傳統(tǒng)文化審美視野下的聲樂藝術審美觀——兼及中西傳統(tǒng)藝術的審美差異》,《音樂研究》2004年第1期,第59-64頁。
[3]郝苗:《藝術與歷史的并行——解析中國聲樂藝術的發(fā)展與變遷之路》,《音樂生活》2020年第5期,第27-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