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怡雪,孟靜,陳鳴,楊成梓,3,安昌*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xué) 藥學(xué)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醫(yī)藥大學(xué) 附屬康復(fù)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33;3.福建省級中藥原料質(zhì)量監(jiān)測技術(shù)服務(wù)中心,福建 福州 350122
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能夠在一定范圍內(nèi)短時間大批出現(xiàn),對社會公眾健康及經(jīng)濟發(fā)展危害性較大[1]。細菌性痢疾是內(nèi)科中常見的消化道傳染病[2],在衛(wèi)生條件落后地區(qū),夏、秋兩季容易爆發(fā)腸道細菌性疾病,對民眾生產(chǎn)生活產(chǎn)生極大影響。民間習(xí)慣將對細菌性痢疾有顯著療效的藥用植物統(tǒng)稱為“痢疾草”。“痢疾草”首見于《江西民間草藥》[3]23,收錄為鐵莧菜的別名。筆者近年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民間有“痢疾草”別名的藥用植物頗多,但多為口傳面授,少見文字記載,藥用區(qū)域也較為局限,導(dǎo)致以“痢疾草”為名的中草藥基原較為混亂。為厘清各種“痢疾草”基原,筆者通過查閱文獻和走訪調(diào)查,對目前以“痢疾草”為別名的藥用植物進行本草考證和名稱梳理,發(fā)現(xiàn)民間稱為“痢疾草”的藥用植物數(shù)目眾多。經(jīng)統(tǒng)計,有“痢疾草”別名的民間藥用植物主要有16 種,分布在薔薇科、大戟科、唇形科、茄科、菊科、十字花科、牻牛兒苗科及野牡丹科。本文通過對“痢疾草”進行文獻考證及調(diào)查研究,為其藥用植物別名的規(guī)范化使用提供參考,也為治療細菌性痢疾的中成藥開發(fā)提供資料。
薔薇科植物多含三萜、黃酮苷、甾醇苷等化合物。現(xiàn)代研究表明,該科植物有抗腫瘤、抗炎、抑菌和緩解腹瀉等作用[4]。歷代醫(yī)藥典籍中記載或民間別名為“痢疾草”的薔薇科藥用植物有龍芽草屬植物龍芽草Agrimonia pilosaLdb.、委陵菜屬植物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Bge.及委陵菜P.chinensisSer.。
龍芽草始載于東漢時期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名為“狼牙”,并載其“味苦,寒;主治邪氣、熱氣,疥瘙、惡瘍、瘡、痔、去白蟲。一名牙子”[5]?!睹t(yī)別錄》以“牙子”記,亦作苦寒止血藥,主治疥瘙、惡瘍、瘡、痔等,別名有“野狼齒”“野狼子”等[6]。《本草經(jīng)集注》[7]、《吳普本草》[8]、《新修本草》[9]、《開寶本草》[10]所載內(nèi)容與前者大同小異,均為名稱、別名、性味功效等方面,藥材名稱為“牙子”“狼牙”,別名均與“狼齒”“狼子”“犬牙”相關(guān),性味功效均為“味苦、寒,有毒。主治邪氣、熱氣、疥瘙、惡瘍、瘡、痔,去白蟲”。可見,北宋前期本草中均無龍芽草治療痢疾的明確記載,亦未出現(xiàn)與痢疾相關(guān)名稱。北宋后期《嘉祐本草》首次出現(xiàn)其治療痢疾的記載,為引用《日華子本草》“日華子云:殺腹藏一切蟲,止赤白痢,煎服”[11]274。此后,《本草圖經(jīng)》記其藥用為“治蛇毒”及“婦人陰瘡”,未載別名及其他用途[12]323。同一時期,《履巉巖本草》再次記載龍芽草的止痢作用,且詳細記述其用法用量為“不計分兩,搗羅為末,用米飲調(diào)一錢服,治赤白痢疾”[13],未有收載“痢疾草”的別名。清代《植物名實圖考》綜合前人敘述,再次提及龍芽草治赤白痢疾的效用,仍未見相關(guān)別名[14]309?!侗窘?jīng)疏證》以“牙子”之名記,別名有“狼牙”“狼齒”等,主要作用為化濕勝濕,未提及治痢疾相關(guān)作用[15]?!侗静菥V目拾遺》[16]及《嶺南采藥錄》[17]27中對于龍芽草的記載以治跌打、止血、散瘡毒為主。
新中國成立后,地方中藥志對龍芽草的記載呈現(xiàn)多樣化。《福建民間草藥》中龍芽草名為“石打穿”,俗名有“龍牙草”“都必奏”“小葉夾屎茶”,并附醫(yī)方稱其全草煎服可治療痢疾[18]31?!蛾兾髦兴幹尽酚涊d龍牙草為“仙鶴草”,具有止痢消炎作用,可用于治療赤白痢疾[19]638?!对颇现胁菟帯酚涊d龍牙草為“仙鶴草”,除上述別名外還有“馬連安”“刀砍藥”等地方名,并記其可用于治療痢疾[20]?!逗现参镏尽穂21]、《福建植物志》[22]等均記龍芽草別名為“仙鶴草”,臨床主要用于止血,未述及其治痢效果?!对颇纤幱弥参锩洝份d龍芽草可用作治療痢疾[23]137?!稄V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亦記載龍芽草為止血藥[24]156。
龍芽草為中國傳統(tǒng)中藥,藥用歷史悠久,其主要功用為收斂止血、截瘧、止痢、解毒、補虛。民間驗方中常用龍芽草治療細菌性痢疾?,F(xiàn)代研究表明,龍芽草配伍馬齒莧治療細菌性痢疾效果尤佳[25-26]。更有研究發(fā)現(xiàn),龍芽草止痢效果良好且不易使痢疾桿菌產(chǎn)生耐藥性,其抗菌作用優(yōu)于部分西藥[27]??梢?,龍芽草治療痢疾具一定效果,故別名“痢疾草”。
翻白草首載于明代《救荒本草》,稱為“雞腿兒”,文中引述《野菜譜》稱其作“天藕”,均記載其為救饑野菜,未記載藥用[28]146?!侗静菥V目》中翻白草記載較為詳細,其別名亦為“雞腿兒”“天藕”,得名原因是“以根之味名也”,對其藥用記載為“主治:吐血,下血,崩中,瘧疾癰瘡”[29]1662。清代《植物名實圖考》記載翻白草“僅可充饑,不任烹腌”[14]297;《本經(jīng)逢原》延續(xù)《植物名實圖考》記述并稍作補充:“荒年掘以和飯食,兒科痘瘡拔疔方用之,取其涼潤解毒也”[30]147。至此,均無翻白草治痢疾的明確記載。《草木便方》記載翻白草:“雞腳爪,雞腳草苦性微平,赤白久痢成疳靈”[31]186-187,翻白草的止痢藥用得以被發(fā)掘。
近現(xiàn)代地方志記載翻白草別名甚多,有雞爪參、雞腳爪、雞腿根、雞爪腿等[32],均因其形態(tài)似雞爪而得名,但未見明確“痢疾草”或與之相關(guān)稱謂。《閩東本草》記載翻白草為“瀉痢草”“黃花仔”[33],以其功效和形態(tài)命名??梢?,在福建東部地區(qū)用翻白草治療“瀉痢”。藥用方面,僅《南京地區(qū)常用中草藥》明確記載翻白草可治療細菌性痢疾[34]、《福建藥物志》記載翻白草與龍芽草同用可治療痢疾[35]171、《長白山植物藥志》記載翻白草可用于治療癰腫疔瘡、細菌性痢疾等[36]554。
由上可知,翻白草歷來別名較多,已有學(xué)者經(jīng)系統(tǒng)本草考證正其名為“翻白草”,歷代本草典籍均未出現(xiàn)記載翻白草與痢疾相關(guān)別名?,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翻白草主要含有黃酮、萜及甾體等成分,藥理作用以鎮(zhèn)痛抗炎、抗氧化、降血糖為主[37-38]??梢?,翻白草的治痢藥用具有地方性,其“痢疾草”俗稱僅為地方用名,地域有限。此外,翻白草的植株形態(tài)與委陵菜近似,有可能是民間醫(yī)家將龍芽草與委陵菜混為一談,將其稱作“痢疾草”。
委陵菜首載于明代《救荒本草》,別名“翻白菜”,書中描述其葉形“似雞腿兒葉而卻窄”[28]38,與翻白草同樣作救荒野菜食用。清代《植物名實圖考》[14]121與《救荒本草》無異,亦未有藥用記載。此后,本草典籍鮮有收載委陵菜,主要原因是委陵菜與翻白草為同屬植物,形態(tài)極為相似,諸家不加辨析,將其混為一物。在《長白山植物藥志》中首次記載委陵菜別名有“痢疾草”,且記載其可用于治療細菌性痢疾[36]549。
可見,委陵菜治療痢疾亦為地方性用藥經(jīng)驗,主要集中于北方少數(shù)地區(qū)。歷史上存在委陵菜和翻白草混用的現(xiàn)象,因資料不足,難以辨明其“痢疾草”別名是否與翻白草混用。
大戟科植物多含皂苷、香豆素及黃酮等成分?,F(xiàn)代研究表明,其藥理作用十分廣泛,多數(shù)藥用植物具有抗腫瘤、抗炎、抗菌、抗寄生蟲等作用[39]。大戟科植物中,記載有“痢疾草”別名的藥用植物有大戟屬植物地錦Euphorbia humifusa(Siebold &Zucc.) Planch.、斑地錦E.maculataL.、千根草E.thymifoliaL.及鐵莧菜屬植物鐵莧菜Acalypha australisL.。
地錦與斑地錦形態(tài)極為相似,功效也相同,常同作藥材“地錦草”使用,南北均產(chǎn)。地錦以“地錦草”之名首載于北宋《嘉祐本草》[11]241,書中簡述植物形態(tài)、性味及功效,未述及止痢效用。而后《本草圖經(jīng)》[12]270載文與前者無異?!洞笥^本草》與《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均增加經(jīng)驗方曰:“經(jīng)驗方治藏毒赤白,地錦草采得后,洗暴干為末,米飲下一錢,立效”[40-41],記載地錦治療赤白痢疾。此后,明代《救荒本草》中將其以“小蟲兒臥單、鐵線草”之名收載,作為荒年充饑野菜食用,未記載藥用[28]115?!侗静菥V目》中記其諸多別名,如“地朕”“血見愁”“草血竭”“血風(fēng)草”等,釋名為“赤莖布地,故曰地錦。專治血病,故俗稱為血竭、血見愁”[29]1395??梢?,其功效主要為止血、散血,兼治血痢不止、大腸瀉血等?!吨参锩麑崍D考》載《山西通志》記載:“地錦一名草血竭,一名雀兒草,潞人稱為小蟲兒臥單。此草既有草血竭之名,則治血癥應(yīng)效”[14]303-304。《本經(jīng)逢原》記載地錦草功效:“通流血脈,治崩中痢下,功專散血止血、通利小便”[30]132?!侗静萜穮R精要》記載地錦草為調(diào)和氣血藥[42]?!侗静菔鲢^元》載文與《本草綱目》類同,稱其“主治心氣,能通流血脈,亦可治氣”[43]?!侗静輳男隆酚浧鋭e名為“血見愁”,主治血病[44]。
福建地區(qū)近現(xiàn)代文獻記載斑地錦別名為“奶仔草”“奶汁草”“鋪地紅”“紅蓮草”等[18]26,并記載治痢疾單方“取鮮的全草一撮,用冷開水洗凈,搗爛后用布包起絞汁,酌加些糖,燉熱,飯前服”[35]269?!督髅耖g草藥》記載其別名“乳汁草”“地蓬草”“蜈蚣草”等,療法同上,加紅白糖煎服以治“紅白痢疾”[3]21。《陜西中藥志》記載其別名“鋪地紅”“地錦草”“見血愁”,主治痢下赤白、大腸瀉血等[19]713?!墩憬耖g常用草藥》記載斑地錦別名為“紅筋草”“奶漿草”“奶疳草”“乳疳草”“血筋草”等,治赤痢用其鮮全草搗爛取汁或煎水服用[45]?!顿F州草藥》記載其別名“地瓣草”“斑鳩窩”“紅砂草”等,黔東南用其全草加紅糖炒焦后,煎水服,治療痢疾及大腸下血[46]?!渡虾3S弥胁菟帯酚涊d其為“紅莖草”“花被單”等,同斑地錦一起用于治療痢疾[47]。東北亦有地區(qū)用其治療痢疾[48]。
由上可知,地錦常見別名有“血見愁”“草血竭”“血竭”等,均以其治療血病療效而得名。各家典籍記載其主要功用為止血散血,兼有治崩中下痢之效。在地方有因其形態(tài)命名的“紅筋草”“奶漿草”“乳汁草”等別稱,南方地區(qū)常用其治療赤白痢疾,因而有“痢疾草”的別名。
千根草以“小飛羊草”之名首載于清康熙末年《生草藥性備要》中,載文述其性味為“味酸,性烈”,藥用為“治小兒瘙癢瘡滿面,頭耳淋漓,敷洗消腫毒”,形態(tài)為“葉如瓜子,擇有白蕊”[49]。民國時期,《嶺南采藥錄》中記載其名為“飛揚草”,其余與前者無異,未記載其治痢功效[17]40。而后,《嶺南草藥志》記載其名為“乳汁草”,別名有“小飛揚”“痢子草”,收載有驗方“全草煎服可治痢疾”[50],首次出現(xiàn)千根草止痢藥用的記載。《廣東中藥志》亦記載其別名為“細葉飛揚草”“小乳汁草”,用于治療濕熱瀉痢[51]?!对颇纤幱弥参锩洝酚涊d其名為“飛揚草”,別名為“千根草”“小奶漿藤”,并記載其可治菌痢[23]132。1969 年,《常用中草藥手冊》記載千根草為拔毒止癢類藥,主治癰、癤、癬、疥瘡、皮炎等,水煎服可用于治療急性菌痢、腸炎腹瀉[52]184?!稄V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記載其別名為“蒼蠅翅”“蛇花兒草”“乳頭草”等[24]234,《全國中草藥匯編》記載其名為“小飛揚草”,別名為“小乳汁草”,可治療細菌性痢疾[53]87。
千根草的藥用歷史雖短,但別名眾多,如因形態(tài)似飛揚草而得名“小飛揚”、因植株有乳汁命名為“乳汁草”。其主要作用為治療癰、癤、癬、疥瘡、皮炎等皮膚病,兼有治療痢疾的作用,因而在民間有“痢疾草”的別名?,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千根草具有抗炎、鎮(zhèn)痛、抗菌等作用[54-56]。
鐵莧菜首記于《植物名實圖考》,名為“人莧”,別名有:“糠莧”“胡莧”“細莧”,入藥主治“醫(yī)目,黑花,肝風(fēng),客熱”,未見治痢效用[14]51。清代《草木便方》記作“六合草”,文為“六合草辛赤白異,氣血二分止瀉痢”,初次收載鐵莧菜的止痢作用[31]103。《天寶本草》中記載其為“野黃麻”,別名有“血見愁”“人莧”“野麻草”等,其性味功效為“野黃麻性本溫涼,利水通淋走小腸,紅痢方中用酒下,白痢茶煎正相當(dāng)”[57]??梢姡郧宕?,鐵莧菜即有止痢作用的記載。近現(xiàn)代地方志記載更為詳細?!陡=耖g草藥》記載為“人莧”,并載其全草煎水服用具有良好的止痢效果[18]28;《江西民間草藥》記載為“鐵莧”,載有別名“葉里藏珠”“痢疾草”等,稱其全草用于治療赤白痢疾與暑瀉[3]23;《常用中草藥手冊》記載為“人莧”,將其歸為清熱利濕藥,主要用于治腸胃炎、膽囊炎、痢疾、肝炎、白帶等[52]210;《福建中草藥》記載其為“拉痢草”,在福建民間常用全草煎煮治療痢疾[58]。
綜上所述,鐵莧菜在南方地區(qū)(如廣東、福建、江西)使用較為廣泛,其主要功效為治療痢疾。20 世紀80—90 年代,抗菌藥尚未普及,醫(yī)院常單用鐵莧菜止痢[59-60]。因此,南方地區(qū)常因其有治療痢疾的療效而將其稱為“拉痢草”“痢疾草”。
現(xiàn)代研究表明,唇形科筋骨草屬植物大多具有抗氧化、抗瘧、抗菌、抗炎等藥理作用[61]。其中,痢止蒿Ajuga forrestiiDiels、九味一枝蒿A.bracteosaWall.ex Benth.及彎花筋骨草A.campylanthaDiels亦有“痢疾草”的別名。此三者的藥用歷史均較短,為云南、福建、四川等地方常用中草藥。
痢止蒿首載于《云南中草藥選》,別名“白龍須”“止痢草”“無名草”“散瘀草”“散血草”,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痢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菌痢、外傷出血等[62]?!端拇ㄖ兴幹尽芬浴吧霾荨敝洠⑹黾捌漉r用或曬干用于治療瘀腫疼痛、咽喉腫痛、痢疾、黃疸等[63]?!吨兴幋筠o典》記載其為“止痢蒿”,民間有諸多驗方用以治療赤白痢疾[64]?!度珖胁菟巺R編》亦將其記作“痢止蒿”,別名“痢止草”“止痢蒿”“痢疾草”等,可用于治療赤白痢疾[53]583。
九味一枝蒿為《中國植物志》首載,記有“地膽草”的別名,可用于治療痢疾等癥[65]73?!对颇现兴幹尽肥蛰d其別名為“痢止草”“痢疾草”,為云南彝族常用草藥,具有清熱、消炎等功效[66]。九味一枝蒿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止血止痢,從其別名不難看出,當(dāng)?shù)孛癖娖毡橛闷渲委熈〖病?/p>
彎花筋骨草素有“止痢蒿”的別名,主要在云南民間用于治療痢疾[65]71。
我國產(chǎn)唇形科筋骨草屬18 個種、11 個變種及5 個變型,多數(shù)分布在秦嶺以南各省,其中作為藥用的有10 種[67]。上述3 種植物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民間藥用區(qū)域較為局限,記載歷史短,但其治痢疾療效確切。
茄科植物龍葵Solanum nigrumL.在江蘇民間有止痢藥用,被稱為治痢疾良藥,亦被稱作“痢疾草”[68]??v觀歷代典籍文獻,均未收載龍葵治痢疾功效,可見僅有江蘇民間部分地區(qū)將龍葵稱作“痢疾草”。
菊科金雞菊屬植物兩色金雞菊Coreopsis tinctoriaNutt.原產(chǎn)北美中部,中國引種其為觀賞植物,稱為“蛇目菊”。其藥用記載首見于《廣西本草選編》,名為“痢疾草”,全草曬干煎服用于治療急、慢性痢疾[69]。《南陽中草藥名典》記載其為“蛇目菊”,主治濕熱痢疾[70]?!度珖胁菟巺R編》將其記載為“波斯菊”,別名“痢疾草”,全草用于治療赤白痢疾[71]?,F(xiàn)代研究表明,兩色金雞菊主要藥效成分為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腫瘤等多種藥理作用[72]。
寬葉獨行菜Lepidium latifoliumL.在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地區(qū)稱為“痢疾草”,全草用于治療痢疾[73]。《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記載其別名“止痢草”,用于治療菌痢及腸炎[74]。光果寬葉獨行菜L.latifoliumvar.AffineC.A.Mey.與其一同藥用,藥材名為辣芥,主治痢疾[75]?,F(xiàn)代研究表明,寬葉獨行菜中總黃酮類成分對胃腸動力具有一定影響[76]。
鼠掌老鸛草在本草學(xué)中為老鸛草的來源之一[77],老鸛草為傳統(tǒng)中藥,具有止瀉痢的功效,可用于泄瀉痢疾[78]。鼠掌老鸛草在東北地區(qū)廣泛分布,用于治療痢疾,被冠以“痢疾草”的別稱。有學(xué)者初步探索了鼠掌老鸛草的藥理作用,發(fā)現(xiàn)其具有抗炎鎮(zhèn)痛作用[79]。通過鼠掌老鸛草與老鸛草腹瀉作用對比發(fā)現(xiàn),鼠掌老鸛草具有良好的抗腹瀉作用[80]。
朝天罐Osbeckia opiparaC.Y.Wu et C.Chen為野牡丹科金錦香屬植物。在《貴陽民間藥草》中,因其根可用于治療赤白痢疾而得名“痢疾罐”[81]。研究表明,朝天罐根提取物具有抗炎活性[82],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如侗族、傣族、布依族、佤族、瑤族等)用其治療痢疾[83]。
梳理得到以“痢疾草”為別名的中草藥主要分布于8個科,總計16個種(表1)。
表1 別名為“痢疾草”植物屬種及應(yīng)用分布
經(jīng)古今文獻梳理考證發(fā)現(xiàn),鐵莧菜古今藥效較為一致,為治療痢疾的專用藥;朝天罐藥效明確,多作治痢疾的單方使用。將此兩者作為“痢疾草”基原植物較為妥當(dāng),其余物種因其他功效突出或證據(jù)不足均不宜稱為“痢疾草”。
不難發(fā)現(xiàn),以“痢疾草”為別名的藥用植物主要為草本植物,因其具有止痢功效而得名。草本植物的形態(tài)本不易區(qū)分,加之同科屬植物外形極為相似,因此更難辨別。民間用藥者多憑他人口頭傳述,缺乏專業(yè)辨別,難免存在混用現(xiàn)象。解決“痢疾草”一名的混用問題,關(guān)鍵在于藥用基原的明確、藥效的確認及藥用名稱的官方統(tǒng)一。
首先,應(yīng)積極開展中藥資源普查與品種基原鑒定?!傲〖膊荨边@一藥用植物別名不僅應(yīng)用混亂且地域跨度大,普遍為民間使用,缺少書面記載及詳細的植物外形描繪,不排除有訛傳、誤用及混用現(xiàn)象。此外,以“痢疾草”為別名的藥用植物基原較多,經(jīng)筆者考證,其主要分布于8 科,總計10 屬16 種。因此,應(yīng)結(jié)合各地區(qū)用藥特點對“痢疾草”的原植物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普查與鑒定,明確并統(tǒng)一各地“痢疾草”的植物基原。
其次,應(yīng)加強民間單方、驗方調(diào)查,重視民間用藥經(jīng)驗,合理開發(fā)其藥用價值。“痢疾草”的別名以民間使用居多,各類藥用植物藥效參差不齊,如苗族醫(yī)藥常使用地錦、鐵莧菜、委陵菜等治療痢疾,單用或驗方均有顯著效果[85]。民間用藥多憑經(jīng)驗而缺少文獻記載,存在較大醫(yī)療安全隱患,且部分藥用植物藥理藥效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因此,可充分利用民間用藥經(jīng)驗基礎(chǔ),結(jié)合現(xiàn)代的研究,對“痢疾草”各基原植物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開發(fā)利用。
第三,應(yīng)建立量效評價標準,規(guī)定官方用名。各科屬植物化學(xué)成分及藥理作用差異較大,臨床應(yīng)用范圍均不相同。因此,可結(jié)合各類“痢疾草”藥用植物的化學(xué)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而深入挖掘各地區(qū)“痢疾草”的藥用價值,建立合理的質(zhì)量評價方法和質(zhì)量標準體系,最后規(guī)定官方用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