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為民族團結工作提供了理論基礎,樹立了新目標,開辟了新境界。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其堅守意識形態(tài)前沿陣地、加強國家安全教育、戰(zhàn)勝潛在風險的有利保障,更是堅持“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合格接班人的社會需求?;诖吮尘埃疚姆治隽烁咝hT牢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內(nèi)在需求和外在要求,并探索了高校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路徑。
關鍵詞:民族共同體;民族團結;立德樹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黨中央順應新時代發(fā)展對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是新時代民族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的鮮明主線。高校學生民族工作應牢牢把握這條主線,將其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通,貫穿于學生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團結帶領各民族學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相互幫扶、共同進步,牢記“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目標,為民族團結進步貢獻力量。
一、加強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內(nèi)在需求
1.是促進高校穩(wěn)定發(fā)展和國家安全統(tǒng)一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多民族青年人才的聚集地,各民族學生團結一致、互幫互助是促進高校穩(wěn)定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在高校大學生中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防范國內(nèi)國際分裂勢力的需要,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國家安全和民族團結意識,激發(fā)大學生維護民族團結穩(wěn)定、維護國家安全的內(nèi)生動力,有利于引導廣大青年自覺維護國家安全統(tǒng)一、堅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并立志為國家安全作出貢獻。
2.符合高校多民族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的需要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提到:
“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chuàng)新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民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高校匯聚了多民族最具活力和朝氣的青年人才,是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織、融合、綻放的沃土。加強大學生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其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各民族學生加強聯(lián)系、增強友誼,從而更深入地進行文化交流、增強文化認同,符合高校多民族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的需要。
3.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強化
當今時代日新月異,隨著網(wǎng)絡和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大學生越來越多地暴露于錯綜復雜的網(wǎng)絡中。歷史虛無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等錯誤思潮不可避免地滲透意識形態(tài)領域,混淆視聽,干擾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政治觀和價值觀。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抵制錯誤思潮、堅定理想信念、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強化。
二、加強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外在要求
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鑄牢學生民族共同體意識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方針和政策。高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和學生事務管理工作中,要加強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團結教育,通過年級大會、班委會、交流學習會、民族工作專題會、文體活動等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和了解民族政策、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高校要引導各民族學生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進而凝心聚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獻力;面對關乎民族團結的社會思潮,及時對學生開展正確的教育引導。
2.堅持共同團結奮斗,助力民族生揚長補短
與漢族學生相比,部分少數(shù)民族生由于語言、教育資源等因素,存在文化課成績較低的弱點,高校民族工作需構建輔導員-班委-宿舍長三級管理網(wǎng)絡,為各民族學生相互聯(lián)系、共同進步提供平臺和制度保障,及時反映和解決年級民族生出現(xiàn)的問題,保障民族工作安全、穩(wěn)定、有序,為每位民族生設立一對一幫扶人員,在學業(yè)、生活、心理健康、就業(yè)等方面對民族生進行幫扶,幫助民族生彌補短處,順利畢業(yè)、就業(yè)。同時,由于地域和文化等因素,部分民族生有體育、文藝等特長,高校民族工作要加強引導民族生發(fā)揮特長,利用特長積極參加各類競賽、文體活動等,助力民族生成長成才,為各民族學生共同進步打下基礎。
3.堅持發(fā)揮黨建引領作用,創(chuàng)新民族工作方式方法
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應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基層黨支部應將民族工作貫穿于黨支部的組織生活會和黨日活動中,融入到黨支部成員、積極分子的四史學習過程中,擴大民族工作的影響范圍。堅持發(fā)揮黨建引領作用,創(chuàng)新民族工作的方式方法,依托黨支部,開展民族團結知識學習會、民族生黨史學習交流會、民族生學業(yè)就業(yè)促進會等活動,通過系列黨支部活動鑄牢支部成員民族共同體意識;應發(fā)揮教師黨員和學生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引導廣大黨員積極主動地幫助少數(shù)民族同學融入集體,為民族團結、共同進步貢獻力量。
三、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路徑探索
1.線上線下相結合,推動教育陣地建設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給高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提出挑戰(zhàn),諸如“民族文化交流節(jié)”等線下活動難以舉行,由此,系列線上活動廣泛開展。線上,可通過手機APP、微博、微信公眾號、騰訊會議等開展宣傳組織活動,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擴大教育影響面。線下,可通過報紙、貼畫、講座、會議、廣播、民族文化節(jié)等形式宣傳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促進校園民族文化發(fā)展繁榮,使大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校園民族文化的感染,從而樹立起正確的民族觀念。線上線下活動相結合,擴大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平臺,推動了教育陣地建設。
2.理論實踐相結合,促進教育經(jīng)驗轉化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開辟了新時代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思想的新境界,鞏固和提升了高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地位,高校應重視它對民族團結教育所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在民族團結教育的實踐過程中,著重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nèi)在邏輯、基本內(nèi)涵、目的和所需條件等基本問題,利用理論指引實踐,同時在實踐過程中,教育管理者和學生注意總結經(jīng)驗,豐富理論基礎,促進教育經(jīng)驗轉化,為培養(yǎng)出能夠勝任時代需要的民族團結教育工作者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促進者而奠定基礎。
3.教育教學相結合,推進教學成果轉化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不僅要貫穿于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更要融入進課堂教學工作,由思政課老師主導、專業(yè)課老師共同參與,在日常教學中將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并根植于大學生價值觀中。教育管理工作人員應與教學人員加強溝通聯(lián)系,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教學相結合,將課堂中的相關理論、方法應用于學生教育管理相關活動中,促進教學成果轉化,突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育人實效。
參考文獻:
[1]陳孝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的高校民族團結教育[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1(5).
[2]蘇曉軼.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常態(tài)化機制構建研究[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1(5).
[3]王彩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路徑探析[J]公關世界(理論版)..
作者簡介:袁曉琳,女,1994年3月生,研究生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