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麗丹
摘要: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大多中規(guī)中矩,學生的習作一板一眼,好像加工廠里批量生產(chǎn)出來的“批發(fā)貨”,素材雷同,寫法相似。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打破常規(guī)的構(gòu)思方法,讓普通的素材也能泛起“波瀾”?;诖?,本文探討了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之路。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習作教學? ?創(chuàng)新
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板塊,也是檢驗學生知識積累和實踐能力的一個“實習基地”。目前,許多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往往墨守成規(guī),就像教育專家郭根福描述的那樣:“寫好人好事,就是‘五子登科——推車子、讓位子、撿包子、扶瞎子、抱孩子?!苯處熤挥写蚱瞥B(tài)化的作文教學,不走尋常路,敢于創(chuàng)新,無論素材的來源,還是習作的構(gòu)思,都要求新突變,才能讓學生產(chǎn)生提筆寫作的興趣。
一、反其道而行之,量現(xiàn)“另類”之美
許多教師喜歡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進行作文教學。其實,作文的立意、構(gòu)思,只有達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才能引發(fā)讀者的好奇和興趣。
以作文“俗語反說”為例,俗語是民間流傳的通俗語句,它往往蘊含著一些生活道理,如諺語、慣用語和口頭常用語等,“竹籃打水一場空”“開卷有益”等俗語也是可以作為作文素材的,但如果就是按照俗語的意思來寫,缺乏新意,對結(jié)局就沒有期待了。而“俗語反說”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反向立意,逆向而寫。“竹籃打水”真的就是一場空嗎?未必,甚至有可能打到滿滿一籃子水;開卷就一定有益嗎?不見得,甚至是開卷有害呢!這種反向立意就很新奇,學生一定會好奇心十足,樂于參與交流構(gòu)思作文的過程。當然,反向立意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來支持,這樣的作文才有可信度。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交流具體的細節(jié),注意人物的心理、語言等。
二、形成人物落差,樹立人格高峰
提到人物寫作,教師往往會讓學生通過描寫一兩件事情,來贊揚人物的品質(zhì)或優(yōu)點。人物寫得多了,學生就會對這樣的寫法感到厭倦,甚至乏味。有沒有辦法改變這種常規(guī)的老套寫法呢?有,人物形象落差寫法,能將人物寫出新意,將平鋪的構(gòu)思呈現(xiàn)出波折。直接贊揚的寫法,好比平靜的湖水,波瀾不驚,而人物形象落差寫法,好比壯觀的瀑布,跌宕起伏。
三、巧設故事懸念,推動行文波瀾
巧設故事懸念,推動行文波瀾,是將平淡無奇的作文寫成有曲折、有起伏、有深度的作文的最好方式。懸念就像魔術(shù),有些作文前面大部分內(nèi)容只描述表象,而把謎底放在文章末尾才點出,用一個懸而未解的“謎”在作文開頭埋下伏筆,為后文的謎底作鋪墊,這樣能讓作文產(chǎn)生一層層的波瀾,有效激發(fā)讀者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吊足讀者的胃口。
如教師可以出示材料作文片段:“中午,我走進教室,打開文具盒,拿起那把半舊的尺子,自言自語道:‘哎,這把尺子用的時間夠長的了,也舊了,反正家里有把新的,不要了。說完,我徑直走到垃圾桶旁,將舊尺子扔了進去。然后,轉(zhuǎn)身出去玩了。等我回到教室,卻發(fā)現(xiàn)那把舊尺子居然又出現(xiàn)在我的桌子上。”這類作文怎么設置“懸念”,讓故事曲折耐讀呢?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反向立意,首先要讓舊尺子神奇地“回來”,但不要馬上揭曉到底是誰幫“我”撿回來的,這就形成了一個懸念。謎底的揭開,不要一步到位,要產(chǎn)生一波三折,故事要有變化的過程。教師要細致引導學生描寫人物的一些語言、動作、心理等,使作文更生動具體。小小的“懸念”,能將平常小事寫出波折和深度,使習作免于流于庸俗。
上述幾種作文構(gòu)思方法,是對常規(guī)習作的一種顛覆,常進行寫作練習能鍛煉學生的逆向邏輯思維,逐漸讓學生寫出一篇篇有“波瀾”的習作。當下,學生習作不得其法,流于千人一面的時候,教師必須在適當?shù)臅r候教給學生一些獨特構(gòu)思的思維方法,將普通素材整合成有深度、有深意的習作方法。
參考文獻:
[1]丁一丹.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層遞式教學的實踐思考[J].傳播力研究,2020(10).
[2]李大慶.關(guān)于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探討[J].冶金管理,2020(17).
(作者單位:瑞昌市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