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妙瓊
摘要:運用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扎根校情,以創(chuàng)新“3+1”課堂教學模式為手段及契機,隊伍建設與課堂教學改革相結合,可進一步促使教師們深入鉆研教材、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課堂真正實現(xiàn)高效。
關鍵詞:以人為本;創(chuàng)新課堂;合作發(fā)展
勒流眾涌小學是廣東省內(nèi)的一所農(nóng)村小學,師生的教與學觀念相對滯后。當前新課改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營造師生之間的“學習共同體”,強調(diào)以人為本就是教學合一的教育。鑒于此,從本校實際出發(fā),管理層積極推進并強化探索實驗“3+1”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一、扎根校情,攻堅保壘,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
學校管理層經(jīng)過深入調(diào)研,認為破局的關鍵在于:其一,更新教師們教育觀念,以構建學習共同體為依歸,進一步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其二,提高學生的學習內(nèi)驅力,加強教材的鉆研及駕馭力度,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使課堂真正實現(xiàn)高效。
“3+1”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四十分鐘分為四個階段。四個階段分別是:“前置學習---重難點分析 ---互動質(zhì)疑---知識檢測”。我們強調(diào)在實驗、探索這一新的教學模式時,教師要注意結合本學科特點,靈活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實驗。
二、積極推進,砥礪奮進,俯首甘為孺子牛
(一)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是踐行的前提與保障。
學校管理層首先組織“3+1”課堂教學模式推介會及多次組織交流會,明確在課堂上踐行模式的實施流程,囊括課前、課中、課后。一直以來,教師們只關注課中,忽略知識承前啟后的特點,忽略培養(yǎng)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在老師的引導下完全可以進行自主學習,學有所長。
1.“前置學習”凸顯的是關注學生的課前預習及課內(nèi)檢查,包括借助學樂云平臺實現(xiàn)前置學習(課前)、展示前置學習情況這兩大環(huán)節(jié)。教學合一要求老師以生為本鉆研教材、備課研課。課前,老師在學樂云平臺導入相關的導學案,讓學生按導學案提前對新課、要學習的內(nèi)容進行預習,學樂云平臺會即時得出預習的數(shù)據(jù)。展示學生學習的達成度。老師根據(jù)其所饋結果及時調(diào)整授課策略,摒棄多余的教學活動,如不用浪費時間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點上。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展示前置學習情況,指出學生還沒掌握的知識點。
2.“重難點分析”包括出示學習目標或者任務單(重難點)、學生自主學習、檢測自學效果。老師根據(jù)前置學習所反映的情況,明確課堂學習重點在于補缺補漏,從而制定該課時的學習目標及重難點。接著,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活動,同時開展小組合作合作活動,通過生生互助、師生互助的形式,讓孩子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不斷修正及檢測自學的效果,思維得以碰撞,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從而達到“教學合一”的目的。
3.“互動質(zhì)疑”即是教師精講點撥。全班學生接受能力、知識的掌握程度各有不同。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學生自主學習中,會有學生似懂非懂的狀況出現(xiàn),這時,單憑學生是解決不了的,還需要老師扮演孩子們的同伴、孩子們的啟明燈,與孩子們一起探索知識的奧秘。這里,教師必須注意課堂預設性與生成性的關系,還原課堂的原生態(tài)。
4.“知識檢測”包括課堂鞏固識破練及教學小結提升。“3+1”課堂教學模式所提倡即堂檢測課堂教學效果,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小結、及時攻缺補漏,設計下一節(jié)的前置學習,使教學活動得以承前與延續(xù)、發(fā)展。
(二)隊伍建設與校本培訓緊密結合
學校要想方設法為教師創(chuàng)設成長的平臺,讓大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體驗成功的快樂。通過各種渠道走出去,請進來,獲取更多的信息,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做到讓每個教師各展所長,爭取表現(xiàn),充分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所在。
(三)多方合力,共促進步與發(fā)展
“3+1”課堂教學模式的順利得以實施,除了抓好“教師關”,還要攻好“家長關”、“學生關”、“家校合作關”。
1.家長關——家校合作關
為使家長更新觀念,認同學校的教學理念,提高學校在家長當中的認可度與威信,從而對學校工作的支持,我們充分珍惜、利用與家長面對面的機會。時時刻刻給學生以滋潤,關心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工作方法上,幫助他們克服不良的思想作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端正學習態(tài)度,使學生從心里感到老師是他們的好朋友、好榜樣,從而奮發(fā)向上。
2.學生關——師生合作關
自推進“3+1”課堂教學模式以來,教師能將心比心,經(jīng)常換位思考,勇挑重擔,不把責任推給這些“可雕可塑”之才。在教學工作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注重教與學的雙向交流,將“教”的過程藝術化,不斷對學生“學”的經(jīng)過喚醒和激勵;善于結合教材的理論知識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guī)律,因材施教,使教學與育人融為一體;同時,不孤立進行學科的單一教學,而是多方面地參加各個學科的教研活動,吸收各個學科的有關理論知識,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3.社會關——各方支持關
在推進“3+1”課堂教學模式過程中,我們?nèi)〉昧藦V東獅子會德愛服務隊的支持,捐贈了兩臺教學一體機及一些教學軟件,更好輔助課堂教學模式的開展。同時,該服務隊還協(xié)助學校對老師進行系列理論培訓,把先進的育人理念灌輸給我們的老師,從而進一步加快老師們更新教育教學觀念的步伐。
綜上,學校管理層要在學習、進取與創(chuàng)新中進一步提高自身素養(yǎng),盡可能完善和提高工作的過程和績效,更好地以生為本,在教學合一的道路上、在推進“3+1”課堂教學模式的道路上上下求索,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