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陣秋風過后,滿綴枝頭的橘子開始由綠泛黃,趨于成熟。
橘是鄰人所種,主人善種,適時施肥,所結(jié)新橘讓人贊嘆。古有望梅止渴,今有見橘生津。主人等橘成熟,常摘一些分給左鄰右舍,招呼大家都嘗嘗,質(zhì)樸淳厚的人情之美,讓我想起《奉橘帖》。
1700多年前的東晉,王羲之家的橘子成熟了,王羲之摘橘子送友,寫短箋一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簡簡單單的十二個字,像極了尋常生活中的留言條:飯菜燒好,湯在電焐煲中或是天冷記得加衣……這樣的便條,用茶杯壓著一角,放在餐桌顯眼的位置。寥寥數(shù)語,家長里短的叮嚀正是人世間至真至純的情意。
這位大書法家晚年隱居,熱愛并研究水果種植,頗有種植經(jīng)驗。只見他選橘三百枚,大筐盛放,雖然,此時并非摘橘的最佳時日,可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奉橘帖》,紙短情長,字少情真,字里行間溢出的是樸素、摯誠,是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情意隔了千年依舊有溫度。
秋天吃新橘,的確是件美事。新橘滋味豐富,從微酸到甘甜,橘瓣含在口中,讓汁水慢慢滲在舌尖,是初秋的滋味。即使酸,也是干干凈凈的酸,纏綿不斷的酸,在口中久久不散。
我們無從得知這三百枚橘王羲之送給了誰,可受贈人肯定會心一笑,因這滿當當?shù)拈?,更因字字曼妙的《奉橘帖》,下筆或厚重,或疏朗,或靈動,真是華枝春滿,落月?lián)u情。
以前,我們走親訪友,人情來往,自家地里所出,園中果樹上所結(jié),總是會相互饋贈,拳拳心意,一直未能忘懷。只是親友們不會書法,如果寫來,《奉薯帖》《奉棗帖》《奉柿帖》《奉桃帖》……想來也會是饒有趣味。
少時,常寫“橘”為“桔”,如今更喜“橘”字,嫵媚許多,雅致許多?!墩f文解字》中這樣解說“橘”:“果。出江南。從木矞聲。”眼前,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旖旎的景致如詩似畫,江南的橘子紅了……
(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