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軍
(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傳媒學院,江蘇南京 211112)
十七年指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1949年至1966年,這是一個有著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的特殊時期,更是一個充滿理想、激情和勇敢的美好時代。這一時期的基本任務是“恢復經濟,重建城市,改善人民物質生活”,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努力,艱難前行,雖經歷種種挫折,甚至是反復,但在經濟恢復、城市建設、日用品生產等方面還是取得了許多成績,奠定了國民經濟基礎。
新中國十七年里實施了三個五年計劃?!耙晃濉钡墓I(yè)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兩項任務順利完成,超額完成計劃指標,社會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占據了主導地位。“二五”提出了根本無法實現(xiàn)的高指標,加之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巨大波動,使得多項指標都沒有完成。“三五”指導思想經歷了由“解決吃穿用”到“以戰(zhàn)備為中心”的變化,完成結果并不理想,不過這一時期的三線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改變了過去的工業(yè)布局,工業(yè)產值的比重上升。
十七年的經濟恢復和建設時期,設計實踐和交流活動豐富多彩,具體表現(xiàn)在體現(xiàn)國家形象的大型工程和滿足人民生活的日用品等展覽。
新中國第一天就確定了國家視覺形象,隨后開展了一列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影響至今的北京十大建筑等。
建國前夕,曾聯(lián)松將設計好的由四顆小五角星圍繞一顆大五角星的國旗應征稿交給了全國政協(xié)籌備委員會,熱情的紅為旗幟底色,象征革命與奮斗,通透的檸檬黃為五角星顏色,象征著大團結和光明未來。很快這一應征稿被確定為新中國國旗,飄揚在神州大地上。建國第二年清華大學營建系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等人,與中央美院張仃、張光宇、周令釗等組成國徽設計組,設計出了由天安門、麥穗、五角星、齒輪、飄帶為元素,體現(xiàn)新中國人民大團結的國徽。至此,新中國以嶄新的國家視覺形象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
新中國成立10周年前一年,國家決定在北京興建十大建筑。這些建筑追求建筑物和城市、人文、自然的協(xié)調。如人民大會堂集中了當時全國各地的建筑材料和工人,僅僅用了10個月就完成了從設計圖紙到建筑施工及設備安裝工作。人民大會堂基本形態(tài)依“山”字向兩翼展開,四面開門,拾級而上;建筑面采用黃色花崗巖,屋檐用黃色相間的琉璃瓦裝飾;周圍有100多根圓形廊柱,營造出莊嚴雄偉,典雅富麗,奮發(fā)向上的時代氣質,是這一時期民族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xiàn)。
再如始建于1958年的中國美術館,是國家第一座大型美術類專門展館,主體建筑面積近20000平方米,古色古香的閣樓,黃色琉璃瓦屋頂,廊榭圍繞,中國風凸顯。建筑大師戴念慈先生非常重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為設計出符合“國家專門美術館”的定位,他從敦煌莫高窟的飛檐壁畫中汲取傳統(tǒng)造型元素,在主體建筑上采用三段式造型。站在中國美術館大門前,古典對稱構圖使得樓宇莊嚴肅靜,黃色琉璃大瓦使得氣質沉穩(wěn)高貴,整個建筑結構鱗次櫛比,熠熠生輝。
這一時期廣泛舉辦各級各類展覽,如全國工業(yè)交通展覽會、中國出口商品交易展覽會等,其目的是促進商品流通和設計交流。
1958年舉辦的全國工業(yè)交通展覽會設有機械工業(yè)、輕工業(yè)、紡織工業(yè)、建筑工業(yè)等15個展覽館,展出許多日用新品與優(yōu)良品,如國畫底紋的搪瓷面盆,回形紋女士塑料挎包,印花瓷茶具,玻璃酒具(盤),黃廊織品等等?!斑@些日用品像春天的花一樣,那么迅速而令人著迷地把觀眾吸引住,使你不能不停住腳步并且注意起來。你一旦注意起來,這些色彩繽紛的日用工藝之花,就會爭先恐后地向你傾訴關于它們本身有趣而動人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初國家設輕工業(yè)部,省市設工藝美術研究所(局),輕工業(yè)系統(tǒng)舉辦的日用品設計與展覽會豐富多彩,同時密切關注國外工藝美術發(fā)展,如蘇聯(lián)、伊拉克、波蘭等國家。《裝飾》1959年刊發(fā)波蘭美術家協(xié)會、波蘭民間工藝美術中央管理會舉辦的“波蘭室內裝飾展覽會”,展品都是成套的室內陳設,家具輕便簡樸。
十七年里,尤其是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時期,全國新設、改建了多所美術與設計類高等學校,如中央美術學院、中央工業(yè)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無錫輕工業(yè)學院、華東紡織工學院、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廣州美術學院等,大多是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長足發(fā)展,為新中國培養(yǎng)了大批高規(guī)格的美術與設計類專門人才,促進了美術與設計理論的發(fā)展。
1956年6月1日,國務院正式批準成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這是設計學理論發(fā)展史的重大事件。中央手工業(yè)管理局副局長鄧潔兼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首任院長。當時學院的師資由中央美院實用美術系、中央美院華東分院實用美術系、清華大學營建系等單位的工藝美術師和設計師及若干海歸專家共同組成。學院下設染織美術、陶瓷美術、裝潢設計三個系和繪畫、共同課兩個教研室。1958年創(chuàng)刊的《裝飾》成為中國設計理論研究的最高陣地。
這一時期的設計學理論的主要研究者大多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央美院以及清華大學,如擅長圖案設計研究的雷圭元,擅長書籍裝幀設計藝術研究的莫志恒,擅長招貼畫和郵票設計研究的張仃,專長傳統(tǒng)文化設計的沈從文等大家。此時的學者都十分注重“理論—實踐—理論”的循環(huán),絕非紙上談兵,每個人都是設計師,從事著各級各類設計實踐,并從實踐中總結、凝練成為后人可以學習和遵循的理論。如張仃1949年設計全國政協(xié)會徽與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會議紀念郵票,負責和參與開國大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美術設計工作,設計改造懷仁堂、勤政殿,設計天安門廣場大會會場和新中國第一批紀念郵票。張仃1958年在《裝飾》上發(fā)表題為《招貼畫創(chuàng)作的新收獲》中總結了招貼畫的創(chuàng)作方法“宣傳畫有兩種創(chuàng)作方法:一種是從形式、色彩、趣味出發(fā),畫面力求獨特、別致,但主題思想不明確;一種是深入地學習領會政策精神,從思想深處燃起熱情,產生構圖、色彩、形象……”
十七年的一手理論文獻丟失較多,僅從查閱到的文獻來看,此時的設計藝術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雖然設計這個詞在我國是舶來品,雖然中國人有根深蒂固的工藝美術傳統(tǒng)思想;但在這十七年里,“設計”已然被作為了一個學科來研究了,并且派生出了很多設計門類,如圖案設計、家具設計、玩具設計、書籍設計、裝飾設計、陶瓷設計、地毯設計、櫥窗陳設、構圖設計、展會設計等。僅以圖案設計和書籍裝幀設計為例來窺探此時的設計理論發(fā)展。
作為留法學成歸來的工藝美術大師,雷圭元先后任教于中央美院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籌辦全國民間藝術展覽,率團出國舉辦工藝美術展覽,統(tǒng)編全國高等工藝美術院校教材編寫,主持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釣魚臺國賓館等建筑裝飾設計工作。建國十年內很多師生反映想學習工藝美術方面的知識,又苦于沒有合適的材料,所以雷圭元主張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報《裝飾》期刊上開辟了“工藝美術座談”專欄,呼吁大家有什么問題、要求,隨時向期刊詢問并給予解答。1958-1959年雷圭元在《裝飾》上三論圖案設計,引人格外關注。一論“怎樣學圖案”,首提“圖案分成三個部分”,要做到“四個統(tǒng)一”。二論深入研究圖案設計構圖上會常會遇到的三個形式規(guī)律:安定、重心、比例。三論圖案學習上理論之于實踐應用的關系,明確到“圖案的造型,絕不等于繪畫的造型;圖案的用色,絕不同于繪畫的用色;圖案的組織也不會和繪畫的組織一樣,不能混為一談?!崩坠缭吣昀镆贿厪氖轮鴪D案設計實踐,一邊做著理論研究。三論圖案設計明確了設計的目的,厘清設計了與繪畫關系,提出了設計的原理和法則,同時自發(fā)地將工藝美術推向現(xiàn)代設計的轉型,這樣的理論貢獻,影響至今。
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書籍裝幀藝術,裝幀設計是完成從書籍形式的平面化到立體化的過程,它包含了藝術思維、構思創(chuàng)意和技術手法的系統(tǒng)設計。十七年里很多學者從實踐中總結了許多書籍裝幀設計理論,如鄔雅發(fā)表的文章《書籍裝幀設計的民族風格問題》,莫志恒發(fā)表于的文章《裝幀藝術史話》,葉然發(fā)表于的文章《裝幀藝術史話》。鄒雅說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書籍裝幀設計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設計質量不斷提高,但全國書籍裝幀設計至今未能很好地創(chuàng)造形成我們民族的風格。它對民族風格這樣解釋“藝術上的民族風格,就是民族的社會生活內容和人民的思想感情等等,通過藝術家的觀察體會,再經過選擇和取舍,然后把它在藝術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民族特有的風貌和格調”,這種具有民族氣派的書籍裝幀設計,群眾最習慣,最喜聞樂見。莫志恒回顧新中國成立前美術字在封面的構成中論述道“豐子愷先生設計的封面都是以他脫胎于李叔同的毛筆字為主……個別人寫的花體美術字,花的實在太厲害,分辨不出什么字的情況也有……新中國成立以來馬虎從事、質量較差的裝幀設計也不在少數?!?/p>
通過資料研讀、文獻綜述、比較分析,可以顯見十七年的設計實踐活動豐富多彩,這是經濟恢復和發(fā)展的內在需求和外在呈現(xiàn),尤以國家主導的十大建筑和輕工業(yè)部下設的工藝美術局牽頭組織的日用品設計實踐與展覽交流為顯著。新中國成立后一批海外有志之士迅速回國,與國內中堅力量一起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工作,涌現(xiàn)出一批如梁思成、雷圭元、張光宇、沈從文、莫志恒、陳之佛等學術大師,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等高等學府他們一手抓實踐探索,一手抓理論研究,推動了為新中國社會主義設計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設計理論基礎,有些理論創(chuàng)新在現(xiàn)在看來依然有前瞻性和國際視野。十七年設計實踐與理論的歷史豐厚,值得學者們去深入研究。
注釋:
①趙晶.從中國美術館看東方建筑中的中國建筑文化[J].建筑與文化,2018,(11).
②介紹“全國工業(yè)交通展覽會”上日用品的新產品與優(yōu)良產品[J].裝飾,1958,(01).
③陶天笠.國外工藝美術動態(tài)[J].裝飾,1959,(03).
④李存.王海韻.抗戰(zhàn)時期張仃插畫藝術研究報告[J].大眾文藝,2013,(01).
⑤雷圭元.怎樣學圖案(一)[J].裝飾,1958,(01).
⑥雷圭元.再談談圖案學習上的幾個問題[J].裝飾,1959,(05).
⑦鄔雅.書籍裝幀設計的民族風格問題[J].裝飾,19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