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歷了兩個不同世紀的柏格森,他的研究方向也因為發(fā)現(xiàn)科學界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從而由科學哲學轉向科學批判哲學,這種轉變是為科學劃定界限而沒有貶低科學本身并由此揭示科學之外的另一樣態(tài)。柏格森認為,對理性的崇拜和以理性科學作為全部理解工具是不完善的,既無法認識生命真理,也意識不到內在自我和普遍世界的真正關系,因此建立一個真正的科學形而上學并修正對科學的錯誤認識,使人們能真正認識自己和科學以及時間、運動和世界,這正是柏格森的哲學所要做的。在此基礎上來理解伯格森的由破而立,即批判傳統(tǒng)理智與科學,繼而在此基礎上建立自己的新觀念,由此,柏格森提出了自己的生命哲學理論,使我們認識到生命和真正的自我。
在柏格森看來,理智就是記錄固定靜止的圖像,就像相機里的膠片一樣,并將這些膠片機械化地連接起來。在他看來,理智其實是抹殺了事物千姿百態(tài)的個性,從而無法看透事物的內在本質,正是由于理智具有這種弊病,所以也就無法把握生命。柏格森對理智的這種認識的直接后果是否認以理智為認識手段的科學的權威性。只有在超越理智的基礎上以直覺來認知事物、理解其本質才會避免此類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先來談談理性和直覺之間如何劃分。在生活中我們?yōu)槭裁磿枰硇裕课覀冃枰硇允且驗槔硇阅苁沟梦覀兝斫馐挛锏谋砻嫣卣?,并對之加以利用。例如,看到一棵大樹,我們可以想到這棵樹可以遮擋烈陽,它的樹枝樹干經過打磨可以做成木制產品或者加工成建筑原料,它的樹葉也可以用來生火煮飯,這是我們看到它的表面特征并為之利用的結果。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由純粹直覺出發(fā)且不借助理性,這樣便能認識到生命和真正的自我。
柏格森所理解的直覺一詞是有兩層含義的,即本能和直觀。也就是說,直覺分本能和直觀。本能也就是有機體對目前環(huán)境的適應,這是生而有之的。而直觀是內部觀察,它具有兩個特點:第一是與物種合二為一。我們在了解事物發(fā)展時,直觀會深入事物內部并置身對象之中與其合二為一;第二是與物種一起永恒不息地運動。
那么柏格森是如何用直覺去理解生命的呢?在他看來,生命存在即直覺存在,并且世間萬物都具有直覺的認識能力,這也是和生命共存的。直覺讓我們從事物核心之處來認清事物,它是生命在當時情境下的真實體驗,因為直覺在理智的遮蔽下,所以只有十分專注時才能體驗,因此,這也將我們置身于綿延之中從而最終得到認識。柏格森認為,作為與生命融為一體的直覺是理智所做不到的,生命本身是完全融為一體的,也只有直覺才能和生命合二為一。
要想了解柏格森是如何用他的直覺去理解生命的,必須涉及的就是直覺的核心也是柏格森生命哲學的核心即綿延。在談綿延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時間。時間在這里有兩層含義,即物理時間和心理時間。物理時間:通過對鐘表和手表的指針刻度的分段測量,使此刻的時間是一個量的累計的結果即物理時間;心理時間:鐘表的指針刻度在視覺和聽覺即空間中的運動是不可感知和測量的,這種不可感知性是連續(xù)的、不可分段的,因此,這時的時間是自然的,無視空間的運動即心理時間。柏格森對這種物理時間概念進行了評判。牛頓的絕對時間概念被認為是時間概念,這是有缺陷的,時間應當獨立于物質和空間之外,并且可以被測量,不受客觀因素影響,像永遠不停歇的水流一樣均勻地流淌,并且相應地提出了他的另一個時間概念——純粹綿延。
柏格森在他的博士論文——原名《論意識的直接材料》,后由樸格生譯為《時間與自由意志》——一書中,由對意識多樣性的分析開始,延伸到對綿延多樣性的理解,因此,在柏格森整個哲學系統(tǒng)中,綿延是一塊非常重要的基石。從對綿延和空間概念的分析以及質和量二者多樣性的分析、表層自我和深層自我的分析等一系列分析中,這其中還是綿延與空間的區(qū)分最為關鍵,基于此類分析,柏格森對綿延的概念進行了一個界定:時間、運動、自我和直覺的本質都可歸結為綿延。
那么綿延具有哪些特征呢?關于綿延的特征有以下四個方面。首先,綿延的時間性:過去與將來的一切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其次,綿延具有運動性:永恒變動并且永遠不會有靜止;再次,變動之流:不可分割,永不靜止,過去包容在現(xiàn)在里,并持續(xù)到未來;最后,無影無形:我們的任何感覺器官都無法感知。生命就如同流水一樣處在不斷變化之中,這種流變過程就是生命之流的體現(xiàn),并且每一個流變過程都是有且僅有的、沒有重復的,生命就是一個獨特的創(chuàng)造,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都是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
通過將直覺放在所要認識之物之中并和事物內部最本質、最核心的部分聯(lián)系起來,以便達到與外部符合之目的,最終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認識。這種認識僅靠外在是無法表達出來的,而這種無法表達的認識正是綿延即生命本身。在柏格森看來,綿延就是內在自我即作為自我的內在意識,這也是與生命緊密相關的。這里分兩部分來談自我的和內在意識。首先,自我是外在自我和內在自我共同構成的,我們日??谡Z中所談及的自我就是外在自我,而內在自我是和生命本質的深層意義相關的;其次,內在意識,這種意識也被稱為意識流,區(qū)別于一般意義上的意識,它是永恒流動的,是生生不息的。而內在自我的核心在于內省,主要是將注意力集中在意識流的某一點上,拋開外在的一切念頭,審視內心,才能理解內在的自我,認識到生命本身的意義。
在柏格森看來,越是具有精神特質的東西,自由層級就越高。所以,他將自由分出等級,按照無機物、植物、動物、人類這樣由低級到高級階梯式地分化排列順序,并由此劃分出關于世界的自由層級體系。
關于等級的劃分是這樣的:首先,就無機物的自由程度而言幾乎為零,因為無機物沒有任何意識;其次,植物的自由程度高于無機物,因為它可以生長直至死亡,這也是生命的體現(xiàn);再次就是動物,就動物自由而言,是高于無機物和植物的,不光具有生命體征,也能不受外部環(huán)境所制約,自由行動;最后是人類,這是自由的最高等級,不光具有一切生命特征,而且有靈活的智能表現(xiàn)和深刻的內在意識。從自由的等級順序中可以看出,由物質到精神的提升,由外在到內在的進化并隨著突破程度不同表現(xiàn)出自由的不同等級,這就體現(xiàn)了自由的本質。正因為如此,由物質到精神,綿延程度也是由最低的精神因素即最小自由度逐漸上升為最高的精神水平即最高程度的自由。所以,生命的本質是不斷變化、持續(xù)綿延、永遠創(chuàng)造的,而自由就是這一本質的行動體現(xiàn)。
生命從直覺開始把握事物,并深入核心之處使得我們能置身綿延之中繼而獲得當下的純粹體驗,因此,這種純粹體驗與綿延直接關系到生命體自由目的的實現(xiàn)程度。也就是直覺使我們置身在綿延之中,那自由就是綿延的終極目的了。
經過以上闡釋,我們可以認為,在柏格森那里,自由融合了直覺、綿延和自我的內在意識,他們之間是緊密聯(lián)系、無法分割的。這也體現(xiàn)出了自由的本質屬性,生命本身就意味著自由,所以自由是生命的本質。
人作為生命進化過程中表現(xiàn)形態(tài)較為完善的并且是唯一具有直覺能力的生物體現(xiàn),這是具有非常高的地位的。柏格森將本體論和認識論以直覺和生命的方式巧妙融合起來,認為正是由于人類在宇宙世界中的特殊地位,并且作為連接媒介將本體論和認識論聯(lián)系在一起,這也正是體現(xiàn)了人的主體地位。所以,人的內在自我意識由內而外展現(xiàn)出真正的生命力量并使人和世界最終相互依存,追求純粹認識,從而達到我們內心深處所要的自由。
柏格森生命哲學從直覺開始,到核心部分綿延以及所要追求的終極自由等都有著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都會無情無盡地發(fā)展。柏格森有一句名言:我們做什么取決于我們是什么。但必須附加一句,我們是自己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我們在不斷地創(chuàng)造自己。人的生活應當是創(chuàng)造,對柏格森生命哲學的深刻理解和對生命創(chuàng)造本質的認識可以激發(fā)生命創(chuàng)造力。這種認識對個人而言,可以為人生道路的順利進展指引方向;對社會來說,可以通過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推動新觀念、新思想的發(fā)展,進而促進社會思潮的變革;對整個國家而言,這種精神有利于國家的進步、民族的繁榮和社會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