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棟
肛周疾病多發(fā)于各年齡段,是臨床上常見的多發(fā)病,肛周膿腫為患者的肛周軟組織或其他間隙肛周急性化膿感染,形成膿腫,其常因術后恢復不良而繼發(fā)感染,導致肛瘺[1]。中醫(yī)稱其為“肛癰”,患者疼痛劇烈,并伴有便秘、寒戰(zhàn)等癥狀。過去采用常規(guī)治療,能緩解部分疼痛,但患者傷口愈合緩慢,達不到預期效果,且疼痛難以接受[2]。目前臨床采用一次性切開引流的方法治療,但患者肛門結構特殊,導致易發(fā)生術中損傷、引流不暢、牽引刺激等,導致肛門水腫或濕疹等并發(fā)癥,影響術后傷口恢復[3]。因此選擇能有效緩解疼痛的治療方案尤為重要,是提高療效的關鍵。中藥熏洗療法是治療肛周膿腫的重要方法,具有止痛清熱、通氣、鎮(zhèn)痛、抗炎、滋陰生肌、疏通血管,以及縮短患者恢復時間的作用,能縮短傷口愈合時間,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4]。作者選取行肛周膿腫術的患者作為試驗對象,對患者實施自擬中藥熏洗方,觀察分析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案,全文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2 月在沈陽市中醫(yī)院接受治療的60 例行肛周膿腫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試驗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16 例;年齡37.95~54.39 周歲,平均年齡(46.40±2.83)周歲。試驗組,男15 例,女15 例;年齡37.49~54.96 周歲,平均年齡(46.49±3.00)周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肛周膿腫相關臨床診斷標準,患者均接受切開引流,患者無嚴重意識障礙,自愿參加研究,患者存在肛門局部刺痛、紅腫、坐姿受限,伴高熱、寒戰(zhàn)及頭痛,所有患者均符合肛周膿腫治療指征,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存在嚴重心、肝功能不全,以及存在血液疾病,或糖尿病患者;排除存在精神障礙、意識不清、敗血癥,或者在治療期間退出研究以及依從性差、拒絕隨訪的患者;排除存在肛周皮膚病,或炎癥性腸病,排除存在肛周膿腫手術史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術后常規(guī)干預,定期換藥,如有炎癥給予抗炎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自擬中藥熏洗方治療,自擬中藥熏洗方組成:忍冬藤35 g、苦參35 g、黃柏35 g、文蛤20 g、蛇床子35 g、元胡20 g、芒硝25 g、白礬10 g、紅芪10 g。以上藥物于3000 ml 水浸泡30 min,煮沸,倒入熏洗盆,熏洗20 min/次,2 次/d,連續(xù)治療1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創(chuàng)面VAS 評分、創(chuàng)面滲液評分、肛門功能評分,腫脹、疼痛、分泌物、瘙癢等癥狀緩解時間,肛管靜息壓及肛管最大收縮壓。①采用VAS 評定疼痛程度,總分10 分,其中無痛0 分,輕度疼痛1~3 分,中度疼痛4~6 分,重度疼痛7~10 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嚴重;肛門功能采用Wexner 評分評估,包括固體、液體、氣體、衛(wèi)生墊和生活方式改變5 項內容,每項得分為0~4 分,總分為20 分,0 分表示正常,20 分表示完全失禁;觀察患者敷料滲透情況,患者傷口新鮮并無分泌物為1 分,患者存在滲出物,但未滲入1 塊紗布為2 分,患者滲出物較多,滲入2 塊紗布為3 分,患者滲出物較多,滲入2 塊以上紗布為4 分。②臨床療效判定標準[5]:分為痊愈、好轉及無效3 個等級,患者局部肛門疼痛、紅腫,感覺坐姿受限等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傷口完全愈合為痊愈;患者癥狀體征好轉,但傷口未完全愈合為好轉;患者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傷口沒有愈合為無效。臨床總有效率=痊愈率+好轉率。③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包括腫脹緩解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分泌物緩解時間以及瘙癢緩解時間。④肛門功能包括肛門靜息壓、肛門最大收縮壓。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兩組患者相關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創(chuàng)面VAS評分、Wexner 評分、創(chuàng)面滲液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相關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患者相關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試驗組患者腫脹緩解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分泌物緩解時間、瘙癢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d)
表3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肛管靜息壓及最大收縮壓比較 試驗組患者肛管靜息壓、肛管最大收縮壓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肛管靜息壓及最大收縮壓比較 (,mm Hg)
表4 兩組患者肛管靜息壓及最大收縮壓比較 (,mm Hg)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1 mm Hg=0.133 kPa
肛周膿腫為臨床外科的常見疾病,主要是由肛腺感染引起的,發(fā)展迅速,需要切開引流治療,術后需要積極的康復。在祖國醫(yī)學中稱為肛癰。主要的發(fā)病原因為肛門以及周圍的軟組織發(fā)生細菌感染而造成的急性化膿性肛周疾病。該病的臨床特點為發(fā)病急驟、伴有劇烈疼痛或者伴寒戰(zhàn)高熱,可以發(fā)生在任何年齡階段,男性發(fā)病多于女性[6,7]。該病的發(fā)生主要認為是火熱邪毒蘊結肛門,熱盛肉腐而成膿,或者平素飲食過食肥甘厚味,導致濕熱之邪在體內堆積,濕熱下注肛門而形成膿腫,或者陰虛之人濕熱疲毒乘虛下行肛門而成膿以致發(fā)為肛癰。西醫(yī)則認為該病多為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蘭陰性菌感染所致,主要采取手術治療[8]。中藥熏洗是中醫(yī)特色治療方法,主要通過藥物、蒸汽的理化作用,從而發(fā)揮疏通腠理、祛風除濕、通暢氣血的作用,是中醫(yī)外治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藥熏洗療法為中醫(yī)傳統(tǒng)外治方法,其歷史悠久,理論同內治方法,在中醫(y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可以疏通經(jīng)絡、調和氣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調節(jié)臟腑的平衡,促進機體恢復,從而起到治療作用[9,10]。最早見于《五十二病方》,經(jīng)過長期的臨床實踐,效果明顯,受到歷代醫(yī)家的認可。中藥熏洗操作簡單,并且效果明顯,對濕疹、蕁麻疹、軟組織挫傷、凍瘡等軍隊常見病、多發(fā)病療效較好,在基層醫(yī)院應用廣泛。中藥熏洗方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把中藥煎煮后,讓其蒸汽或者藥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處的一種防治疾病的方法。一般而言,熏洗療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熏洗療法包括煙熏、蒸汽熏和藥物熏洗三種方法,狹義的熏洗療法僅指藥物熏洗。作者采取中藥熏洗,主要的機理為皮膚在屏障的作用基礎上還有滲透和排泄的作用,通過皮膚熏洗藥物的有效成分進入體內,細胞及其間隙等轉運而吸收。再加上溫度和蒸汽,增加水合作用和皮膚的通透性,加速皮膚的吸收。藥物作用于皮膚,由于溫度較高,可以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huán)加劇,對局部組織狀態(tài)有改善作用,并且還可以消除炎癥。藥物作用于局部還可以起到抗感染作用,使肉芽組織增生,加快傷口的愈合。作者采取自擬中藥熏洗方,忍冬藤清熱解毒,苦參清熱燥濕、殺蟲利尿,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除骨蒸,文蛤清肺化痰、軟堅散結、利水消腫,蛇床子殺蟲止癢、燥濕祛風、溫腎壯陽,元胡活血、行氣、止痛,芒硝瀉下攻積、軟堅潤燥、清熱消腫、外用回乳,白礬外用解毒殺蟲、燥濕止癢,內服止血、止瀉、化痰,紅芪健脾補中、升陽興陷、益衛(wèi)固表、利尿消腫、托瘡生肌,以上藥物合用起到清熱解毒,消腫生肌的作用。
綜上所述,采取自擬中藥熏洗方對行肛周膿腫術的患者效果顯著,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