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鑫
(中北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太原 030000)
語言學研究過程中,語義研究一直是不可忽略的問題。語義是指語言中所包含的意義,簡而言之,語言載體是符號,但是作為一種符號,其本身并不具備意義,只有給符號賦予含義才能將這些符號具體使用即語言轉化成一種信息,這種語言信息能夠表達的含義即為語義。認知語義學相關研究認為,意義和概念之間存在相通關系,概念和范疇相對應,范疇來源于人類活動,此為認知語義體驗觀。
認知語義學表征方法主要分為三類,分別為:主義觀、經驗觀和突顯觀,其中經驗觀表征方法認為,人類在使用語言描述某個事物時使用包括隱喻在內的修辭手法,以達到表達效果更自然更生動的目的,這種觀點就是將隱喻這種修辭方法歸類到語言學的研究范圍內。隱喻的使用是人類把熟悉領域的經驗應用在描述陌生領域,幫助人類認知不同事物,不僅作為一種修辭手段存在于語言現(xiàn)象中,更是人類認知的一種表達。
英漢翻譯的關系是兩種語言之間的互動,但是由于歷史、文化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會存在語義的差異。無論是英語還是漢語,在本土使用過程中都存在“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地理特性,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容易產生歧義,尤其是包含隱喻意味的詞語,在翻譯過程中更加容易出現(xiàn)一詞多義的情況。針對此類問題,本文將“中”字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不同語義認知視角下,英漢翻譯隱喻引申之間的區(qū)別。
“中”字最早出現(xiàn)在甲骨文中,是一個象形字,從最初成字至今已有3600多年的歷史?!爸小弊衷诩坠俏闹械男螒B(tài)像一面豎立的旗幟,上下各有兩面旌旗,呈現(xiàn)向左飄蕩的形態(tài),字形正中一個“方形”代表中間。關于“中”字本義的研究主要存在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指代一種旗幟,一種認為可能代表一種測量風時使用的工具。從語義認知視角來看,當前“中”字廣泛表達方位情況的語義,應該是由旗幟之義隱喻引申而來。
“中”字如何由旗幟義引申為方位義,其淵源應與人類的認知主義相關。人類通過最初的感覺,直觀地做出情感及經驗的引申。在文字形成初期,人類先是認識了表達旗幟意義的“中”字,后在實際生活中人類經“旗幟”指引,做出集合行為,而聚集的位置經常是某個群居部落最中心的位置,由此詞義擴大,將“旗幟”詞義引申為其隱喻的方位詞義。這種經驗認知總結的方位詞義從空間設定中來看代表“內”,與“外”相對應。
漢語語言體系中“中”字最常使用的詞義是表達方位“中間的位置”,與英文中的“centre”相對應。但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千百年的歷史演變以及文化沉淀,“中”字引申出具有眾多隱喻意的詞義。漢語中“中”字可以引申為“內心”,例如“憂從中來(憂愁從內心中發(fā)出)”;作為多音字,“中”還有“正好合適”或“遭受”的意思,例如“百發(fā)百中”“中暑”等。無論是哪種詞義隱喻引申,都包含了中華文化中特有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
人類對事物最初的認知都是抽象的,多以生存方式作為目的認知事物,可以理解為:人們將一種模糊而抽象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動看成一個實體,實體向人類提供物質基礎,人類對其量化識別,進而生成對事物的實體隱喻。古時將科舉考試合格稱為“中舉”,這是將抽象考試制度具象為“射箭中靶”這一具體概念,符合當時社會形態(tài)和思維模式,進一步證明詞義隱喻引申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的產物。類似的引申語義(→表示引申)總結為:
①一定時期、一定范圍→一定狀態(tài)
通過分級才能按級包裝、定價、收購和銷售。分級不僅可以貫徹優(yōu)質優(yōu)價的政策,而且可以推動果樹栽培管理技術的發(fā)展和提高。通過分級、剔除病蟲果和機械損傷果,既可使產品按大小分級便于包裝標準化,又可減少在貯運中的損失,減輕一些危險病蟲害的傳播,并將這些殘次產品及時銷售或加工處理,以降低成本和減少浪費??傊?,蘋果的分級是蘋果商品化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應引起高度的重視。
②中等
③一半→均勻→合適、可行→中庸之道
④居中也→箭射中目標→符合,達到
⑤間隔→媒介,居間
⑥人的身體、內心等
英語語言體系內表達方位“中”的詞匯主要有“Middle”和“centre”兩個,“Centre”主要用于形容立體事物的中心,如球心,一般指事物的正中間;而“Middle”一般代表事物的中間位置,所表達的位置信息并不如“centre”精準。因此“Centre”可以隱喻引申的詞義更多。
“Middle”作為一個泛指的空間位置,可以譯為“中部”,如“The middle of USA(美國中部)”,由于其代指“中”的意義較為寬泛,因此一般情況下會引申為“中等的”“中間”或者“腰部”。由于“Middle”的使用較為寬泛,多為代指,所以實際使用時也更為靈活,既可以用于表達空間內的“中間”,也可用于表達“時間”或“活動”的間隙,如“in the middle of night(午夜)”和“in the middle of lunch(正在吃午飯)”。
英語和漢語最大的差異就是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英語語法體系嚴謹,句子之間有嚴格的符號和成分,而漢語傾向于句子的語義和使用場景。英漢兩種語言由于及物過程的不同,在動詞的使用、形合與意合、主語或動詞的省略、主動語態(tài)和被動語態(tài)的使用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例如,英語中介詞只能用作介詞,如介詞“with”和“in”;漢語中介詞聯(lián)合引申義也可作為動詞,如“百發(fā)百中”,說明中文的“中”在應用時受語境影響很大。
在不同語義認知視角下,受文化歷史差異影響,漢語與英語對于相同詞義的隱喻引申也各不相同。之所以產生這些差異,主要在于中華文化比西方文化歷史更為悠久。在歷史的浪潮中,中國通常能夠將西方的詩歌文學準確翻譯為中文,做到了“信、達、雅”,甚至突破原文所表達的意境,翻譯出了更為優(yōu)美的效果;而中國詩詞經常會使用很多隱喻引申詞義,外國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由于文化差異往往無法將其準確表達出來,翻譯結果就有可能失去原有的韻味。但是無論哪種文化背景下,“中”字詞義的隱喻引申,都包含著對該地區(qū)的悠久歷史和文化背景的認知,值得進行深入研究。
文化背景的統(tǒng)一導致人們能夠形成統(tǒng)一的語言表達模式,特定的文化背景衍生特定的語義結構,在此前提下,跨文化詞義隱喻引申形成特定差異。
在人類的文化體系中,任何詞匯所表達出的自然含義都是比較模糊的,詞匯之間所表達的意義并沒有固定的邊界。對詞義隱喻引申的意義的理解完全依賴于背景知識,如果隱喻表達的接收人不清楚詞義的背景知識,就不能完全獲取詞義隱喻引申的意義。語言是一種符號,不同的文化背景賦予這些符號不同的意義,才能使其表達出不同的情感和語義。
語言作為一種多維度、多層級的認知符號系統(tǒng),由詞匯、詞義、語音、語法等多種元素共同組成。在語言系統(tǒng)中,語義包含最深的文化性,占據語言系統(tǒng)的核心位置。詞匯本身具備一個基本的語義結構,在相同文化背景語言系統(tǒng)內,部分詞匯受到共同概念影響能夠引申相同詞義隱喻,構成語義場。受文化差異影響詞義主要分為文化義和自然義。
文化義。世界上大多數(shù)語言體系都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的,但無論何種語言體系都是結合其自身文化背景來表述事物的符號意義。每個人的文化背景和受教育程度不同,其不同的過往經驗、文化背景會賦予詞義不同的符號意義,因而對于任何詞義隱喻引申的理解可能會千人千面,對詞義隱喻引申所傳達出的語言符號意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文化背景會影響人們的文化感知,導致詞義理解出現(xiàn)不同方向的引申。如果語言交流雙方文化背景相同,對詞義隱喻引申的理解也更容易。詞匯的發(fā)出者與接收者在文化背景層面獲取感知,對詞匯所表達的符號意義產生內在反應。例如“中”在漢語中有“容易”的意思,對應英文為“easy”,普通人對“easy”的理解是“容易”,但是在某些語境下對女孩使用“easy”則能表達“隨便”的意思,為貶義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英語有兩種語態(tài):主動語態(tài)和被動語態(tài),且被動語態(tài)在英語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但被動語態(tài)的意義或多或少帶有貶義性,而漢語中常用主動句。
自然義。從功能范疇的概念來看,任何詞匯都可以被添加功能意義。英語中一旦確定了作為背景或相關物體的方位和角度,就可以確定圖形在空間中的位置。例如:(a)He stood in front of the bank.(他站在銀行的前面。)句(a)的背景及相關賓語是房子,銀行的一側被認為是“前面”。這樣,人們就可以知道銀行的“背面”和“側面”。內部參照系可以確定“他”在(a)句中的位置。實際上,以觀察者為中心的坐標系是以觀察者身體的平面為參照來確定“前、后、左、右”的位置。然而,在漢語的語義應用中,可能缺乏實際的相關賓語,或者只給出一個具體的范圍。例如:(b)我站在操場的中間。這里的“中”是相對操場這個大范圍而言的,區(qū)別于英文以觀察者為中心的坐標系統(tǒng);句(b)的“中”是該字詞本義在相對空間的一種應用模式,也可以說是對背景范圍的確認。
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遷,很多詞匯的詞義已經發(fā)生變化。語言是概念結構的體現(xiàn)而不是外部世界的體現(xiàn),概念結構作為人類認知范疇,當人們的認知水平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提高時,人類對事物的認知方式也不斷發(fā)生轉變,認知內容逐漸增加,認知水平也逐漸提高,導致詞義引申發(fā)生極大的改變。不同歷史階段詞義的變化主要分為揚升、降格、轉移、擴大和縮小。
(1)詞義升揚。在歷史變遷中,詞義發(fā)生升揚是指最初記載中詞義表達貶義、低賤的意思,經過時代的變遷,詞義逐漸變化為褒義的、高層次的意義。從語義認知的角度出發(fā),在隱喻拓展之間,理想狀態(tài)和非理想狀態(tài)協(xié)調一致性詞義出現(xiàn)升揚。以“enthusiasm”一詞為例,它的原義是“宗教狂熱情緒”(religious e-fanaticism),帶有輕蔑的意義,現(xiàn)在用來指各種“熱情”(zeal),不再帶有嘲諷的意味,詞義得到升揚。
(2)詞義降格。與詞義升揚相對,詞義降格是語言系統(tǒng)中的一個詞匯在舊時表達出的詞義為褒義,代表美好的意義,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原意為贊美的詞匯卻逐漸轉變?yōu)橘H義詞,所表達的詞義通常都用來形容反面角色。部分語言學家對詞義的降格實行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詞義發(fā)生降格實際上是人類潛在思維本質的一種反映。在現(xiàn)代語言系統(tǒng)中,詞義發(fā)生降格的情況遠遠超出詞義發(fā)生升揚的情況,對其原因進行歸納總結,發(fā)現(xiàn)其產生原因是,在人類情緒變遷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認知傾向更容易在負面情緒方面形成關聯(lián)聯(lián)想,從而削弱對正面情緒的關聯(lián)聯(lián)想。負面情緒在人類大腦中沉淀的時間比正面情緒在人類大腦中沉淀的時間更久,因此可以看出,詞義發(fā)生降格的情況比詞義發(fā)生升揚情況更多也在情理之中。例如,“Silly”在古英語里為“happy”和“fortunate”(翻譯為“幸福的”),甚至是“holy”和“blessed”(翻譯為“神圣的”),到中古英語時發(fā)展為“innocent”和“harmless”(翻譯為“天真的,無害的”),是用來形容智力不發(fā)達的人的委婉用語。
(3)詞義轉移。詞義在歷史變遷中發(fā)生轉移的情況也比較常見,具體表現(xiàn)為:詞義不再表達最初的原始意義而轉變?yōu)楸磉_另一種新含義,該種變化也是由于人類的認知活動發(fā)生變化而導致的。人類對新事物的認知往往是將新的認知內容與已有的認知內容相合并而形成,通過語義轉移,使用隱喻的方式將已有概念結構擴展,快速增加對新事物或新情景的了解和表達。從語義認知視角來看,通過詞義隱喻引申使得原來只能特指某個事物的專有詞匯被賦予新的含義,使之詞義發(fā)生轉移,例如英文中的“中庸”,為:The Doctrine of the Mean,漢語翻譯為:教條理論,為固定搭配,其在新時代成為眾所周知的專有名稱,完成詞義轉移。
(4)詞義擴大。歷史的車輪在滾滾前進,詞匯原有詞義范圍逐漸擴大,從舊時的詞義場向新的詞義場轉變,原本一個詞匯可能只能表達一層特定的意義,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發(fā)展,詞義擴大為普遍的含義,擴大了詞匯的外延。語言系統(tǒng)內部規(guī)則不會影響詞義擴大規(guī)律,這是由于人類心理認知發(fā)展生成的產物。從歷史角度和語義認知角度來看,人類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生產力在各領域內迅速發(fā)展,人類對于事物的認知越來越廣泛,因此詞義也由原來的局限范圍逐漸擴大,衍生出新的含義。例如:“中”在漢語語義中的引申義是“適當”和“恰當”,在語言認知層面上,其屬于“合適”和“尺度”的模式;漢語中的“中庸”是一個形容詞聯(lián)合結構,在“中”的基礎上,其詞義得到擴大,
(5)詞義縮小。詞義縮小與詞義擴大相對。由于人類的知識水平在歷史變遷中不斷擴展,社會的具體分工與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精細的劃分,對于事物的具體化描述也逐漸升高。在過去,某些詞匯所代指的事物范圍比較廣泛,是一個專門性類別的集合,經歷史變革發(fā)展,這些詞匯的詞義逐漸縮小,成為專指某個特定范圍的詞匯。簡而言之,這些詞匯的詞義退出原來的使用范圍,形成較小的語義場。例如,從空間上看,本文總結的“方位”是指“內”,與“外”相反;從平面上看,它是平面的中心;從線段上看,它是直線的中點,但是當人類生活在一起后,“中”的位置往往位于中心,即古代旗幟所在的位置,涵蓋范圍減少,詞義縮小。而這個逐漸引申的過程是英語語言體系中缺少的。
人們在使用不同語言進行跨語言交流時,除了需要熟練掌握該種語言以外,還需要熟悉該種語言環(huán)境下的文化背景,這樣才能理解該種語言所表達的詞義隱喻引申含義,實現(xiàn)無障礙交流。
在實際交流中,某些詞義所引申出的隱喻含義在其他語言中可能不存在相對應的表達同樣詞義的詞匯。以指代性詞為例,其在詞匯系統(tǒng)中統(tǒng)稱為名詞,也就是代指具體事物的符號。在各語言體系中,均存在當?shù)匚幕赜械?、無法用其他語言翻譯清楚的指代性詞義,在其他文化背景下,如無法找到與這類指代性詞匯所指代的事物相對應的語言符號,就可能無法準確傳達該詞匯的文化義與自然義。
學者們在對這類指代性詞匯實行翻譯時,常常將翻譯重點側重于匹配兩種文化相同的自然義,而忽視匹配文化義。以“中”字為例,我國有“中原”這個概念,在我們的文化系統(tǒng)中代指洛陽開封一帶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隱喻引申為除少數(shù)民族以外的疆域。由于代指中國特有的地域名稱,所以在英語中沒有與之對應的具體翻譯,唯一可以勉強對應的英文表達為“central plains”,翻譯為“中部平原”,但從字面就可以看出來,英文翻譯的結果更具有廣泛代指性而失去了特指性,不具備隱喻引申的效果,喪失了我國特有的文化特點。且這種翻譯結果明顯只考慮了“自然義”而無法匹配“文化義”,雖然將存在相似功能、相同類別的兩種詞義勉強實現(xiàn)了自然義的對應,但是在文化義方面卻相去甚遠。語言學習者在處理這種指代性詞義的非對稱翻譯時,可能會由于文化背景缺失而造成文化沖突。
由于考慮事物的重點不同,不同語言對于相同事物代指時會采用不同的限定詞,使用詞義不同的隱喻引申構建認知系統(tǒng)。如對于浸泡后呈現(xiàn)深色湯色的茶漢語代指為“紅茶”,而英語卻翻譯為“black tea”,直譯為“深色的茶”,漢語的表達是詞義的隱喻引申,而英文翻譯忽略了隱喻引申含義。隱喻修辭中,不同語言系統(tǒng)的表達方式和重點各不相同。人們在進行語言學習時需要對應不同文化背景,否則容易出現(xiàn)翻譯錯誤,不能正確構建語義體系。
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法,具有主客觀認知活動結合的特質,既起到修飾語言的作用,又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新方式。在語義認知視角下,客觀認知條件不能直接衡量詞義的隱喻引申,詞義的隱喻引申與非客觀的投射世界相對應,直接關系人類認知體系內的概念結構,這種認知體系主要來源于人類的經驗與習慣。本文從不同語義視角出發(fā)研究“中”字詞義的英漢隱喻引申對比,有助于漢英語言使用者在思維方式和文化內涵層面加深對彼此的認識和理解,幫助更多的學者理解不同語言體系,減少跨文化交流的隔閡,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