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杰,趙 霞
(桂林市中醫(yī)醫(yī)院皮膚科,廣西 桂林 541002)
特異性皮炎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慢性濕疹樣皮炎,皮膚干燥,瘙癢劇烈,本病遷延難愈、反復發(fā)作,增加患者心理負擔,導致生活質量下降[1]??菇M胺藥物是目前臨床治療特應性皮炎的常用藥物,但常規(guī)西藥治療難祛病因,易產生藥物依賴性,停藥后復發(fā)率高,療效欠佳[2]。近年來中醫(yī)臨床發(fā)現(xiàn)中藥具多靶點、多途徑、辨證施治及標本兼治等優(yōu)勢,輔助西醫(yī)治療特應性皮炎有著確切的療效[3]。中醫(yī)將特異性皮炎歸于“四彎風”范疇,血虛風燥是成人期特應性皮炎反復發(fā)作的病因病機,治宜采用養(yǎng)血祛風法內調,祛除病因,促使機體氣機調和、陰陽平衡[4]。養(yǎng)血祛風湯具有疏風達表、辛溫發(fā)散之功效,可祛全身上下之風。中醫(yī)認為人體五臟六腑均可在耳上找到對應位置,耳穴壓豆刺激相應反應點與穴位,能夠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5]?,F(xiàn)代醫(yī)學研究顯示,耳廓神經及血管較為豐富,與機體生理病理聯(lián)系密切,耳穴壓豆能夠產生良性刺激,影響神經體液變化,而體液中分泌的激素具有抗炎、抗過敏等作用,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6]。本研究探究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結合養(yǎng)血祛風湯聯(lián)合耳穴壓豆治療血虛風燥型特應性皮炎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桂林市中醫(yī)醫(yī)院皮膚科2019年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98例特應性皮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9例,男性24例,女性25例,年齡18~60歲,平均(37.25±4.17)歲,病程6個月~7年,平均病程(3.42±1.11)年;試驗組49例,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齡20~58歲,平均年齡(36.68±4.33)歲,病程8個月~6年,平均病程(3.29±1.0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衡可比。本研究通過桂林市中醫(yī)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 參照《皮膚性病學》中特應性皮炎診斷標準[7]:(1)病程超過6個月的對稱性濕疹;(2)患者有哮喘或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病史,或一級親屬有過敏性病史;(3)實驗室檢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升高或血清IgE升高,或過敏原特異性IgE陽性。符合第1條,兼第2條或第3條任何1條,并與接觸性皮炎、高IgE綜合征等疾病鑒別即可診斷。
1.2.2 中醫(yī)診斷 參照《特應性皮炎中醫(yī)診療方案專家共識》中血虛風燥證診斷標準[8]:皮膚干燥,腘窩、肘窩見苔蘚樣變,四肢、軀干見癢疹,瘙癢劇烈且繼發(fā)抓痕,形體偏瘦,面色蒼白,大便干或溏,睡眠差,舌質淡,苔白,脈弦細或滑。
1.2.3 納入標準 (1)符合特應性皮炎西醫(yī)診斷標準;(2)符合中醫(yī)血虛風燥證診斷標準;(3)年齡18~60歲,男女不限;(4)視聽、溝通正常,無認知或意識障礙,可配合研究;(5)自愿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1.2.4 排除標準(1)接觸性皮炎、疥瘡、慢性單純性苔蘚等皮膚??;(2)2周內有免疫調節(jié)劑、糖皮質激素、抗組胺藥物使用史;(3)肝、腎功能不全;(4)合并未控制的高血壓、糖尿病等嚴重內科疾??;(5)合并惡性腫瘤疾??;(6)耳廓周圍皮膚存在感染;(7)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8)有精神疾病或存在認知障礙。
1.2.5 剔除、脫落或試驗中止標準 (1)不符合納入標準但誤納入者;(2)資料不全,無法判定療效與安全性;(3)試驗過程出現(xiàn)嚴重不良事件;(4)依從性差,違反研究方案;(5)主動退出研究或無明確原因脫落;(6)合并哮喘者在試驗過程中發(fā)作,需系統(tǒng)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治療方法 患者口服依巴斯汀片(江蘇聯(lián)環(huán)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119),10 mg/次,1次/d,外用凡士林保持皮疹或皮損部位濕潤,連續(xù)治療4周。
1.3.2 試驗組治療方法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中醫(yī)治療,口服養(yǎng)血祛風湯[赤芍10 g、制首烏9 g、荊芥10 g、白蒺藜9 g、生地15 g、當歸10 g、防風10 g、僵蠶10 g、川芎6 g、蟬衣6 g,皮膚干燥甚者加石斛、麥冬、沙參,睡眠差者加珍珠末(沖服)、龍齒(先煎)、百合],水煎煮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服用4周。耳穴壓豆取神門、肺、腎上腺、心與膽穴,心與神門交替,按摩耳廓,選中穴位按壓片刻,將壓痕作為壓貼標記,酒精消毒耳廓,取王不留行籽粘于醫(yī)用膠布上,后貼于選定耳穴位置,每個穴位按壓至耳部出現(xiàn)脹痛感,同時囑患者每日按壓,每個穴位按壓5次,每次持續(xù)20 s,力度以產生脹痛感為宜,每周2次,共治療4周。治療期間,兩組均禁食辛辣食物、禁酒,合理洗浴,避免刺激皮膚或過度搔抓,遠離刺激性環(huán)境。
1.4 觀察指標
1.4.1 特應性皮炎積分(SCORAD)評估 采用特應性皮炎積分(SCORAD)評估病情嚴重程度與改善情況,包括皮損范圍(A)、皮損嚴重程度(B)、瘙癢及睡眠(C),SCORAD積分=A/5+7B/2+C;其中采用9法則評估面積,最大評分100分;參照水腫/丘疹、紅斑/顏色加深、苔蘚化/癢疹、滲出/結痂、剝蝕、干燥6個臨床特征評價皮損嚴重程度,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1、2、3分,最大評分 18分;采用視覺模擬標尺評價過去3 d瘙癢與睡眠狀態(tài),兩項相加最大評分20分;總積分分值范圍0~103分,分值越高則病情越嚴重[9]。
1.4.2 血清IgE水平測定 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3 mL,叮囑前1天晚8點禁食,次日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取血,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送檢,采用熒光素酶檢測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檢測血清IgE水平。
1.4.3 皮膚病生活質量(DLQI)評估 采用皮膚病生活質量(DLQI)評估生活質量,量表包含10個條目,每個條目按照0~3分計,總分范圍0~3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差[10]。
1.4.4 安全性評價 治療期間監(jiān)測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及一般體檢項目,記錄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及處理方案。安全性評級標準[11]:無任何不良反應評定為1級;輕度不良反應,無需進行處理,比較安全評定為2級;中度不良反應,積極對癥處理后可繼續(xù)治療評定為3級;嚴重不良反應,安全性指標檢查明顯異常,需停止治療評定為4級。
1.4.5 復發(fā)率 兩組患者治療結束后隨訪3個月,統(tǒng)計兩組患者復發(fā)率。
1.5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四彎風”療效標準評定[12]:瘙癢、干燥等癥狀完全消失,皮損完全消退,或遺有色素沉著或減退斑為治愈;癥狀明顯減輕,皮損變淡變薄皮,且消退≥30%為好轉;癥狀改善不顯著,皮損消退<30%為未愈??傆行?治愈率+好轉率。
1.6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取Bartlett方差齊性檢驗與Kolmogorov-Smirnov正態(tài)性檢驗,均確認具備方差齊性且近似服從正態(tài)布,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率以例(%)表示,當例數(shù)<40或理論頻數(shù)T≤1時采用確切概率法,當例數(shù)≥40且理論頻數(shù)T>5或1<T<5時,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治療完成情況治療期間,對照組1例因依從性差,擅自更改治療方案予以剔除,1例無明確原因脫落者,試驗組1例因耳廓外傷無法接受耳穴壓豆,中止試驗,最終完成病例分別為對照組47例與試驗組48例,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完成情況/例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SCORAD評分比較與本組治療前比較,治療后患者SCORAD評分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試驗組患者SCORAD評分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SCORAD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SCORAD評分比較(±s,分)
皮損面積 皮損嚴重程度 瘙癢及睡眠 總積分組 別P值t值t值P值t值P值t值P值治療前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例 數(shù) 4 734.49±5.2818.28±5.4114.701<0.00110.29±2.036.76±1.679.206<0.00113.82±2.178.74±1.5113.174<0.00156.73±5.8132.40±5.4920.867<0.001試驗組4836.54±4.9613.54±3.3626.598<0.0019.87±2.114.53±1.0215.786<0.00114.31±2.066.23±1.2223.382<0.00156.16±6.0224.79±4.3429.286<0.001 t值P值1.951 0.054 5.117<0.001 0.988 0.326 7.834<0.001 1.129 0.262 8.901<0.001 0.469 0.640 7.485<0.001
2.4 兩組患者血清IgE水平比較與本組治療前比較,治療后患者血清IgE水平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試驗組血清IgE水平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清IgE水平比較(±s,IU/mL)
表4 兩組患者血清IgE水平比較(±s,IU/mL)
組別對照組試驗組t值P值例數(shù)47 48治療前1342.52±326.35 1329.84±330.29 0.188 0.851治療后942.39±184.65 684.47±101.11 8.419<0.001 t值7.316 12.944 P值<0.001<0.001
2.5 兩組患者DLQI評分比較與本組治療前比較,治療后患者DLQI評分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試驗組DLQI評分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DLQI評分比較(±s,分)
表5 兩組DLQI評分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試驗組t值P值例數(shù)47 48治療前15.68±3.41 16.74±3.29 1.542 0.127治療后9.14±2.37 6.53±1.02 6.997<0.001 t值10.797 20.536 P值<0.001<0.001
2.6 兩組患者治療安全性比較治療期間兩組患者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均未見明顯異常。對照組1例服用依巴斯汀后出現(xiàn)困倦癥狀,未給予特殊干預,安全性評級均為2級,其余患者安全性均為1級,試驗組患者無任何不良反應發(fā)生,安全性均評定為1級。
2.7 兩組患者復發(fā)率比較對兩組患者隨訪3個月,試驗組復發(fā)2例,復發(fā)率為4.17%(2/48),對照組復發(fā)8例,復發(fā)率為17.02%(8/47),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66,P=0.041)。
依巴斯汀是臨床治療特應性皮炎的常用抗組胺藥物,在特應性皮炎治療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3]。但西醫(yī)治療特應性皮炎雖能夠一定程度緩解皮膚干燥、瘙癢等不適癥狀,仍未取得理想療效,且停藥后極易復發(fā),可能與未完全祛除病因有關,中醫(yī)具有標本兼治優(yōu)勢,近年在特應性皮炎治療中逐漸引起臨床重視。
中醫(yī)學雖無特應性皮炎病名記載,但現(xiàn)代中醫(yī)根據(jù)本病的臨床表現(xiàn)將其歸于“四彎風”范疇,對此《醫(yī)學金鑒》有記:“此證生在兩腿彎、腳彎,每月一發(fā),形如風癬,屬風邪襲入腠理而成。其癢無度,搔破津水,形如濕癬”,且現(xiàn)代中醫(yī)經長期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成人期特應性皮炎患者屬血虛風燥型[14]?;诖?,針對成人期血虛風燥型特應性皮炎患者皮膚瘙癢等癥,中醫(yī)多從風論治,臨證遵“癢自風來,止癢必先疏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旨,治宜養(yǎng)血祛風[15-16]。此外,耳穴療法作為中醫(yī)特色保健方法,在祛風止癢方面效果較為突出,資料顯示,耳穴壓豆不僅能夠起到調節(jié)臟腑功能的作用,還具有消炎止痛、行氣活血、清熱涼血、祛風除濕、脫敏止癢功效,有利于改善并消除皮膚癥狀[17-18]。本研究擬在常規(guī)西醫(yī)基礎上采用養(yǎng)血祛風湯聯(lián)合耳穴壓豆治療血虛風燥型特應性皮炎,結果顯示,經治療試驗組臨床療效、SCORAD評分、血清IgE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無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安全性均評定為1級,提示養(yǎng)血祛風湯聯(lián)合耳穴壓豆治療血虛風燥型特應性皮炎安全、有效,有利于下調血清IgE表達,促進疾病轉歸。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該方案具有內外兼治、標本同治優(yōu)勢,可通過多靶點機制發(fā)揮協(xié)同治療作用,療效更為顯著,有利于促進疾病轉歸。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后試驗組DLQI評分及復發(fā)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養(yǎng)血祛風湯聯(lián)合耳穴壓豆治療特應性皮炎復發(fā)率低,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特應性皮炎嚴重困擾著患者日常生活、工作,且極易復發(fā),進一步增加患者身心負擔與醫(yī)治費用,導致生活質量明顯下降[19]。養(yǎng)血祛風湯聯(lián)合耳穴壓豆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瘙癢等癥,進而減輕疾病對患者身心的困擾,改善生活質量,且該方案標本兼治,有利于祛除疾病誘因,促使機體內環(huán)境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故可降低復發(fā)風險。綜上所述,養(yǎng)血祛風湯聯(lián)合耳穴壓豆治療血虛風燥型特應性皮炎安全、有效、復發(fā)率低,且有利于下調血清IgE表達,促進生活質量改善。但本研究未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量研究,存在一定局限,可能導致研究結果偏倚,臨床仍需作多中心、大樣本量深入研究,以期為養(yǎng)血祛風湯聯(lián)合耳穴壓豆治療血虛風燥型特應性皮炎有效性提供更多臨床證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