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家鄉(xiāng)有句童謠:“炒黑豆,黑豆香;賣生蔥,生蔥辣;造寶塔,寶塔尖,戳破天。天呀天,地呀地,三拜城隍老土地。土地公公不吃葷,兩個鴨子囫圇吞?!边@首童謠勾起了我對黑豆故有的情愫。
童年的記憶最為深刻,偶爾能吃到香噴噴的炒黑豆,比現(xiàn)在小孩子們吃的小零食都香。為了填飽肚子,每逢放學(xué),我們結(jié)伴去牲口圈看牲口,不顧那牛、馬、羊臭氣撲鼻的糞味,趁大隊飼養(yǎng)員忙碌看不到,抓幾把喂羊羔子的煮黑豆,手上、嘴上滿是黑豆的黑紅顏色,十分滑稽可笑。有時飼養(yǎng)員大爺看見孩子們餓得可憐,也不會呵斥。
每年過了元宵節(jié),大隊社員就開始用糜谷等莊稼顆粒的外殼覆蓋在凍糞堆上點(diǎn)火,只是冒煙,用來消凍糞,我和小伙伴們偷幾把黑豆,放在糞堆底下冒過大煙的柴灰里燒黑豆吃,回味當(dāng)時的情景也是樂趣無窮。正兒八經(jīng)能吃上炒黑豆,是每年臘月“咬雜病”那天,這是我的家鄉(xiāng)—晉北的習(xí)俗。我的家鄉(xiāng)趙官莊村立冬就咬雜病,而神池縣城到冬至那天才咬。據(jù)說吃了炒貨,來年不會得病。不論大人小孩都要吃炒黑豆、大豆、瓜子之類,特別是炒黑豆的香氣最濃,彌漫了寒冷的小屋子。每到農(nóng)歷11月29日晚上,母親便洗凈做飯的七號鐵鍋,抱上柴火,開始炒黑豆,灶膛一定要小火,否則會炒焦的,半個多小時就可以出鍋了。不等晾涼,我便抓一大把炒熟的黑豆放在了口袋里。夜幕降臨,盡管煤油燈的火苗忽明忽暗,也絲毫不會減弱我們吃炒黑豆的興趣。母親在煤油燈下,把炒熟的黑豆給我們姐弟四人分著吃。我上初中時,母親炒黑豆、莜麥加工成的炒面,也使我難以忘懷。每周母親會用白布袋給我裝兩碗炒面,夜晚餓了用來充饑,就是這些香噴噴的炒面伴隨我度過了初中生活。日子在無情地飛逝著,如今總在夢里夢見母親的身影,黑豆的香氣和母親的靈魂化作無限的思念,在百里之遙的家鄉(xiāng)飄蕩著。
當(dāng)年,父親告訴我,小滿時節(jié)就開始播種黑豆了,下犁要淺,每畝需五六斤黑豆種子。黑豆出苗一個月后,就可以鋤了,有句農(nóng)諺“豆鋤三遍顆粒圓,山藥三遍蛋成串”,黑豆也至少要鋤兩遍,頭遍深鋤,第二遍豆苗開花就可以淺鋤了。秋天來臨,黑豆角由綠變黃,一串串金角在秋風(fēng)里唰唰作響。有句民歌:“九月里來九月九,連成哥哥幫我來收秋,掐糜子、挽黑豆,我看連成哥的巧手手?!蓖旌诙巩?dāng)然要趁悶聲雨,黑豆角才不扎手,姑娘們的手細(xì)嫩,要戴上手套,男人們手上老繭厚用不著,這首民歌道出了農(nóng)村年輕男女在秋收中約會的愛情場面。
由于晉北出產(chǎn)優(yōu)質(zhì)黑豆,用這種黑豆加工的豆腐遠(yuǎn)近聞名,豆香十足、久燴不爛,是晉北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當(dāng)然,能夠吃上豆腐也是幸事,每逢看到那淡黃油皮的豆腐冒著熱氣,流著漿水,便忍不住咽口水,再伴隨著“豆腐—賣豆腐—”悠長、粗獷的叫賣聲,聽起來格外入耳。每個縣城或鄉(xiāng)村都有一些出名的豆腐師傅,這也是一種榮耀。豆腐葷素皆宜,可以做成豆腐干、豆腐丸子,心靈手巧的鄉(xiāng)親們還會做成系列美味佳肴,無論鹽湯涼調(diào),豬肉燴菜燉豆腐,品嘗后都有一種過把癮的感覺。春節(jié)前夕,幾乎家家戶戶喜歡炸豆腐丸子,那丸子帶著濃濃的胡麻油味飄滿小山村。
黑豆又可釀造老黑醬,20世紀(jì)80年代以前,幾乎家家自釀,現(xiàn)在又有了新工藝,做出的老黑醬更加香醇。還有那白生生、胖乎乎的黑豆豆芽,新人結(jié)婚時要將豆芽撒在婚車上和新娘的包袱里,寓意著生根發(fā)芽、后代興旺發(fā)達(dá)。每年的寒食節(jié)和中元節(jié),鄉(xiāng)親們總要捏寒燕和面人,再安兩顆黑豆當(dāng)作眼睛,栩栩如生。那時白面特別金貴,待面人干了以后我們便當(dāng)干糧吃。聽老人們說,過去少吃沒喝,用黑豆、小米做“錢錢飯”十分耐饑,是將碩大飽滿的黑豆煮熟后,變得膨圓漲大,放在碾上壓成片,形如銅錢,所以當(dāng)?shù)匕傩辗Q“錢錢飯”。豆錢二成、米八成,對摻起來,逐次下鍋,待豆錢半熟時,再放小米。煮熟的錢錢飯,湯色金黃,豆錢淺黃,顏色漸變,米香中攙著豆香,豆香中又有幾分米香。吃時一般會加少許鹽,更能勾起香味兒來。錢錢飯是家鄉(xiāng)獨(dú)有的美食,有句民歌“煮了些錢錢下了些米,大路上摟柴瞧一回你……”唱出了當(dāng)?shù)厝颂赜械木珰馍瘛?/p>
家鄉(xiāng)每年臘八節(jié)這天,一大早家家戶戶要做臘八粥,給粥上色的雜糧有高粱、豆類等,用鐵鍋煮熟,就可以用雜糧的紅湯子了。去冬臘八,妻又做臘八粥,頭一天就早早煮好高粱、黑豆浸紅湯,煮幾個小時,那高粱、黑豆水煮得黑紅黑紅的,給粥上色很重,色香味俱全。一大盆熱氣騰騰的臘八粥里再加紅棗,食用時撒上白糖,特別可口。聽長輩們說,以前這煮黑豆水大有用場,可用來做染色劑,那時土布需要染色,就是用這種土辦法。
晉北這小小黑豆不僅滋生了農(nóng)耕文化、美食文化,還有許多民間故事、民歌、民謠、快板、相聲等民俗文化。當(dāng)?shù)匕橹嗤廖兜拿窀钄?shù)不勝數(shù),比如“半碗碗(那個)黑豆(哎呀老命)半碗碗(那個)米,世上的(那)人兒(哎呀老命)誰也不如你”“黑牛黑馬黑犁頭,種下黑豆大豐收。沒等黑豆打下來,黑女生下個黑丫頭”,以及“白手巾兒,包黑豆兒,滴滴拉拉撒一路兒”的民謠,還有“量一升麩子、二升小米兒、三升黑豆去了黑皮兒,飽草飽料喂你一頓兒”的快板。
這小小的黑豆并不卑微,在歲月的長河里,不僅讓家鄉(xiāng)人享盡口福,還蘊(yùn)含著特有的民俗風(fēng)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