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淼 何軍瑤
摘 要: “實踐”范疇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核心范疇,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和歷史邏輯統(tǒng)一的基礎,更是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的關鍵。有效貫穿運用馬克思主義“實踐”范疇,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教學幫助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思維,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理解,是更好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有效舉措。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踐;整體性
在我國高校開設的四門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下簡稱“原理”)課主要是幫助大學生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原則,在總體上掌握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進一步樹立“四個自信”,為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解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問題提供價值指引和信念支撐。對于學生來說,“原理”課具有較強的基礎性和理論性特征而不易理解,因此如何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視野出發(fā),講清、講透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有機聯系,既能深入淺出突出重點,又能以點帶面覆蓋全局,是“原理”教學中需要把握的關鍵。筆者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就是緊緊抓住“實踐”這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邏輯中軸,始終貫穿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這樣既可以鮮明突出馬克思主義實踐性的本質特征,又能邏輯地呈現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完整性與一致性。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核心范疇
馬克思主義認為,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對象化過程產生了實踐,其實質是人類改造對象世界的能動的感性活動。人的需要和目的在自在的對象世界并不能得到滿足,實踐活動就是人依據自身需要以及對客體的認識和把握,現實地改變對象的直接存在狀態(tài)或性質,而創(chuàng)造出滿足需要的產品來。馬克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1]由此看出,馬克思將“實踐”引入其新唯物主義哲學,以實踐為邏輯起點理解世界以至人類社會,形成了從感性的人的實踐活動理解對象世界的“實踐思維方式”。這樣既在歷史視野中審視世界,超越了對事物直觀把握的舊唯物主義;又把現實的感性活動當做自己的前提和基礎,超越了單純從精神出發(fā)觀察世界的唯心主義。馬克思以人的物質實踐活動為基礎將自然、社會和思維統(tǒng)一于人類社會生活中,賦予了實踐以世界觀的地位,實現了哲學世界觀的革命性變革。
1.作為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對象性過程,實踐體現著主體的內在尺度(需要、目的)和客體的外在尺度(對象及其規(guī)律)的統(tǒng)一
為了人的需要的滿足,實踐活動必然以客體為指向,并以實踐的方式發(fā)現客體、改造客體。因此,人與對象世界的關系在實踐過程中展現為人的現實活動。就實踐的主體而言,人的需要驅動轉化為目的,并以一定媒介遵循對象客觀規(guī)律而改造對象世界,在這一過程中人與人結成了特有的社會關系,從而形成屬人世界。在此基礎上,馬克思認為作為有意識、有目的活動的類存在,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就實踐的客體而言,對象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自身)作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活動的結果,實現著自在之物向為我之物、對象世界向屬人世界的轉化,對象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與人自身)被不斷地展現于變化的生產力和人類社會關系之中。在這個過程中,對象世界的客觀實在性與屬人世界的可能性并不矛盾,差別只在于已經認識和尚未認識的東西之間的差別,其關鍵是需要辯證思考,“怎樣從不知到知,怎樣從不完全的不確切的知到比較完全比較確切的知?!盵2]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認為客觀世界一切物質對象都是可以被認識的,因為在馬克思看來人的認識能力是無止境發(fā)展著的,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都不能單獨承擔起檢驗認識標準的重任,人的思維的至上性恰恰需要在實踐中證明,“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3]
2.馬克思主義認為屬人世界與對象世界、物質世界與價值世界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內在統(tǒng)一
實踐在主客體之間的展開過程必然蘊含著價值實現的過程,人的實踐活動即價值活動,實踐關系即價值關系。就價值主體而言,需要和目的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起著支配性作用,并推動實踐的目的、過程和結果。作為價值主體的人從來都是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其中“誰”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主體和“為誰”創(chuàng)造價值是實踐的價值原則所在。階級對抗社會中,廣大勞動者的勞動創(chuàng)造被剝削階級無情占有,這種價值創(chuàng)造的主體性得不到統(tǒng)治集團的承認,有意無意地混淆和掩蓋了勞動價值與人的價值的背離。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將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需要、根本利益作為自身價值原則的根本內容,由此看出馬克思主義價值原則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歷史性和主體性特征。科學的理論之所以能夠正確預見未來社會的發(fā)展趨勢,不是基于空想和教條,恰恰在于對現存世界的深刻批判,是通過批判舊世界發(fā)現新世界。馬克思主義注重現實、關懷人類,正是立足于人的實踐活動來把握全部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并明確指出只有通過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才能真正實現無產階級乃至全人類的解放。馬克思主義始終圍繞人的自由解放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索,其共產主義理想就是這一價值旨歸。在實踐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實現了唯物主義實踐觀與價值觀的有機統(tǒng)一。
“實踐”構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維度
革命的和批判的實踐內蘊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并規(guī)定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維度,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在實踐范疇的展開中得以呈現。馬克思、恩格斯在對現實世界的批判反思中發(fā)展并完善著馬克思主義理論,不論是批判早期激進的人本主義、商品拜物教或資本拜物教,還是后來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和人類未來發(fā)展趨勢的批判性反思,都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本質,是以“革命”為邏輯中介的實踐性與理論性的有機結合。
1.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始終貫穿著實踐邏輯與理論邏輯,兩者相互補充、相互印證
實踐邏輯深刻地蘊含于《資本論》及其對資本主義生產分析的理論邏輯之中。馬克思說:“而生產生活就是類生活。這是產生生命的生活。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 [4]“因此,說到生產,總是指在一定社會發(fā)展階段上的生產—社會個人的生產”。[5] 從“現實的人”的生產出發(fā),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生產(人的實踐的主要方式)活動的分析中體現了對“現實的人”的命運的關切,并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研究中努力探尋和發(fā)現人的本質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趨勢。馬克思始終強調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并非物(商品)本身,而是被商品掩蓋下的人與人的現實關系,這種現實關系是人在社會實踐中歷史地生成的,并具有可以被人所能把握的內在規(guī)定性—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尤其是馬克思對利潤、地租等“剩余價值特殊”抽象出“剩余價值一般”—創(chuàng)立了剩余價值學說,以確定“現實的人”(資本主義的工人)的本質規(guī)定和價值地位為前提,破解了資本生產和資本主義社會特殊運動規(guī)律的密碼,最終在歷史的辯證的否定基礎上將理論的視野放在人的終極意義的解放和發(fā)展上??梢姡R克思共產主義形成的思想軌跡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其被揚棄的歷史過程而最終著眼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和人類解放上。
2.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是為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偉大實踐而服務的,是關于人的解放的學說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性要求無產階級必須掌握革命理論和具備革命斗爭精神,因為“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盵6]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作為人類最后一個階級既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也是共產主義的締造者,并以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明實踐的現實路徑—通過工人階級自我解放的社會革命,消滅一切階級,最終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所以,共產主義學說當然就不僅僅是一種理論,它更是一種為人類自由解放服務的、以消滅不合理社會制度為目的的現實運動。這種運動當然是實踐的、發(fā)展的,是隨時代條件轉移的。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在更深層次的實踐邏輯的展開與演進中融合為一個整體,使馬克思主義完整地呈現為一個體系。這個體系是建立在對客觀世界發(fā)展規(guī)律的揭示和把握的基礎上,是“以考察勞動價值與人的價值的背離與統(tǒng)一為內容,以明確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主體地位為力量,以實現人的自由發(fā)展與人類解放為根本目標,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支持的科學的理論體系”。[7]
簡而言之,抓住“原理”課中“實踐”這一重要范疇,就等于擁有了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一把“鑰匙”。馬克思主義所理解的這個“實踐”不僅通過人的活動改變了人的外在環(huán)境,而且也改變了人自身,是人類認識史上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造性認識。對“實踐”的這種嶄新認識及由此形成的唯物史觀原理,也成為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從而實現了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全新解釋。由此,“實踐”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理論地位,在“原理”課教學過程中,首要的任務就是把握好“實踐”范疇在教材體系中的運用與貫穿,并在教學體系中幫助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實踐思維。
“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講授中的邏輯貫穿
1.“原理”課導論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fā)展及其基本特征進行整體闡述
這部分突出馬克思主義在實踐發(fā)展中表現了強大的生命力,是無產階級實踐活動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無論在其創(chuàng)始人那里還是在后繼者那里,始終都是不同時代、不同國情條件下,與無產階級、人民大眾的革命和建設實踐密切結合的產物,是在實踐中對客觀世界尤其是人類社會本質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這種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性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煥發(fā)頑強生命力、形成感召力的源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理論基石。這里的“實踐”更加強調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革命品格。
2.“原理”課第一章、第二章內容圍繞世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人的實踐而展開
實踐范疇在這兩章有較多體現:一是第一章的世界物質性原理包含了“從實踐出發(fā)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的內容,強調實踐的前提是人的需要,實踐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變換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社會的現實基礎—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得以形成。同時,人為自然打上了人活動的烙印而使自然轉化為了人化自然;與自然處于物質能量變換中的社會轉化成了自然中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合規(guī)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是屬人世界中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現實基礎。這里所講的“實踐”與馬克思主義“物質”范疇內在關聯,雖然主要強調實踐是人的主體性活動,但其本質仍然從屬于馬克思主義“物質”范疇,意指人的感性物質活動,進而在“從實踐出發(fā)去理解人的主觀能動性”內容部分,就會合乎邏輯得出作為人的存在方式的實踐,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基礎。這一理解與本章所包含的“物質的客觀性”和“意識統(tǒng)一于物質”兩方面的認識共同完成了“世界統(tǒng)一物質”的徹底的唯物主義論證。二是盡管實踐范疇并未直接在唯物辯證法相關內容中出現,但是對“辯證法”的教學需要引入實踐辯證法的內在規(guī)定,“唯物辯證法”作為物質世界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并不是無主體的純粹自在運動,而是與人的實踐有關的方法論原則,是一種實踐辯證法。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主觀辯證法是對客觀辯證法的反映,其過程必然以實踐辯證法作為結構性和進程性中介,客觀辯證法及其自身運動經過實踐活動的邏輯重構而反映為主觀辯證法。由此,主觀辯證法的本質邏輯是實踐的結構,而非一般的客體結構。辯證法和唯物主義在實踐的客觀辯證法基礎上內在地統(tǒng)一起來。三是第二章關于人的認識與實踐。重點講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實踐第一的觀點”。這里,實踐范疇體現在三部分內容中:首先,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實踐觀。指明實踐的客觀歷史過程是實踐主體、客體和中介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統(tǒng)一于感性的實踐并實現人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認識。因此,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與實踐的相互推動構成了認識與實踐的永恒的辯證運動過程,是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實現21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創(chuàng)新良性互動的哲學基礎。其次,真理與價值的辯證關系。這里要說明人們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認識和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并獲得真理性認識,在實踐中不斷推動相對真理轉向絕對真理,最終在實踐中檢驗真理。主體的實踐不僅受真理尺度的制約,而且也受到價值尺度的制約,實踐的具體性、歷史性是實踐主體價值尺度形成的基礎,成功的實踐是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tǒng)一。最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認識的來源、目的和任務決定了認識最終服務于實踐,如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一樣,理論研究和真理認識的目的不僅致力于“解釋世界”,更要致力于“改變世界”。
3.“原理”課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揭示馬克思主義原理中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以及通過對資本主義特殊生產方式的分析,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對這一普遍規(guī)律完成驗證
一是盡管第三章“人類社會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的內容也未直接呈現實踐范疇,但是實踐首先指人的物質生產實踐。正是在生產活動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其意識等一切關系得以生成、展開,并形成了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意識觀念等實踐形態(tài),構成“人—實踐—歷史”相互生成又相互統(tǒng)一的社會發(fā)展演進軌跡。這里的內容需要說明實踐邏輯是構成歷史邏輯的本質與前提,是辯證唯物主義解釋歷史發(fā)展動因和規(guī)律的出發(fā)點。同樣,由于勞動者是生產實踐的主體,是使可能的生產力轉變?yōu)楝F實生產力的首要的“活的”要素,現實的生產力以及人類社會的產生、發(fā)展無不依賴于勞動,從而以廣大勞動者為主體的人民群眾當然就是社會進步的主力軍、是生產力的代表,歷史由“誰”創(chuàng)造的問題迎刃而解。這部分內容與第一章“從實踐出發(fā)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遙相呼應,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實踐邏輯、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的統(tǒng)一。二是“原理”課的第四章、第五章講資本主義的本質規(guī)律及其發(fā)展特征和趨勢。在這部分內容中,馬克思主義以實踐為基礎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作為研究的基本方法,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特殊的生產運動形式及其特殊的社會矛盾,而資本主義特殊的社會矛盾正是資本與勞動的矛盾關系,恩格斯將之稱為“是我們全部現代社會體系所圍繞旋轉的軸心?!盵8]馬克思通過對實踐的一般形式—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離析,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勞動二重性學說,使之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之所以說是“樞紐”,是因為勞動的二重性是“批判地理解問題的全部秘密”[9],是幫助我們理解商品的價值本質及商品交換之所以能夠發(fā)生的根本原因。隨著勞動價值理論革命性的展開,在做出工資僅僅是勞動力的價值而非勞動創(chuàng)造的全部價值的結論之后,馬克思發(fā)現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資本主義的剝削推動著資本積累,其歷史趨勢和制度缺陷是經濟危機頻繁發(fā)生的深刻根源,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代替就必然成為歷史趨勢。當然,資本主義像歷史上的其他社會形態(tài)一樣也有一個自身不斷發(fā)展進步的過程,不同階段會出現一些不同的甚至新的特征,其中一些新變化盡管也代表社會的一種進步,但是無論這些新特征如何具有迷惑性,它們在本質上依舊是為資本主義私有制而服務的。
4.“原理”課第六章、第七章是講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及共產主義崇高理想
一是第六章“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延續(xù)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科學社會主義以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為理論根基,是指導無產階級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武器,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從“一國”向“多國”的發(fā)展就是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歷史驗證。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中,中國共產黨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經歷過艱苦曲折。歷史和實踐證明,無論選擇怎樣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和發(fā)展模式,都不能將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則排除在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不斷在實踐中開拓創(chuàng)新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走向世界社會主義復興的過程。二是共產主義從來不是一種虛無縹緲的純粹理想,其內在本質是一種訴求改變不合理世界的現實的革命運動。在對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相關內容的講授中,講明共產主義首先是一種運動、一種實踐活動。近代大工業(yè)產生的廣大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他們是人類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主體力量,同時人民群眾也以共產主義— 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為最終目標。共產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最遠大的崇高理想,不是對現實社會的抽象批判,而是一個通過人民群眾革命、改革和建設實踐逐步實現的長期歷史過程。新時代條件下,堅持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要求我們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相互融合、貫通領會,正如習總書記所指出的:“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而這個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奮斗的。”[10]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學生的接續(xù)奮斗,青年人應具有家國情懷和民族復興的擔當意識,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在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中放飛青春。
綜上所述,“實踐”范疇始終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內容之中,作為“原理”課的教師,應吃透“實踐”在“原理”不同章節(jié)、不同內容的表述及其理論蘊涵。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幫助他們把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不斷轉化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用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仰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3][4][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134,56,9.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
[5][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5,70.
[7]葉啟績.關于馬克思主義及其基本原理與整體性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6(1):26-36.
[9]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10]習近平. 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5.
[責任編輯: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