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紀云 李瑞 楊帆 徐微 張曉燕
摘要:美育通常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的目的和作用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學生,使學生成為身心健康的人。語文教學既要讓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又要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審美教育。審美的范疇主要包括崇高、優(yōu)美、悲劇性、喜劇性和丑,而小學階段語文課程中的美,主要表現為崇高和優(yōu)美。
關鍵詞:小學語文;美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2-273
美育是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的教育。應該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認識美、愛好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小學語文學科是各個學科的基礎,對陶冶小學生的美感、培養(yǎng)小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操和審美能力有著突出的貢獻。
一、精讀感悟,挖掘崇高
(一)在“奇觀”中挖掘崇高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描寫祖國山川的詩文,教學這些課文時應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感受崇高的美。如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飛流”“直下”“三千尺”“銀河”“落九天”等詞語中感受崇高;教學《觀潮》時,可讓學生抓住第5 自然段中的“白色城墻”“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山崩地裂”“驚心動魄”等詞句,感受自然景觀的崇高。
(二)在“場面”中挖掘崇高
如教學《鞏乃斯的馬》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第4、5兩個自然段中的詞語“爭先恐后”“前呼后應”“披頭散發(fā)”“淋漓盡致”和句子“雄渾的馬蹄聲在大地奏出鼓點,悲愴蒼勁的嘶鳴、叫喊在擁擠的空間碰撞、飛濺,畫出一條條不規(guī)則的曲線,扭住、纏住漫天的雨網,和雷聲雨聲交織成驚心動魄的大舞臺”,從作者描繪的美好意境中感受“鞏乃斯的馬”爆發(fā)出來的驚人的生命力量,體會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和對生命的感悟,進而感受到力量的崇高。
(三)在“英雄”中挖掘崇高
如教學葉挺的《囚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渴望自由”“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爬出”“地下的烈火”“一起燒掉”“得到永生”感受生命的崇高;又如教學《一個蘋果》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一個蘋果傳遞的經過,抓住重點詞句,讀、議八位志愿軍每個人的所思所想,在理解人物心理行動的基礎上,感受戰(zhàn)友之間團結友愛精神的崇高。
(四)在“形象”中挖掘崇高
如教學《燈光》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郝副營長的形象刻畫詳略得當、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手法:概括介紹郝副營長的年齡等基本情況,詳細敘述戰(zhàn)斗打響前與郝副營長的交談,轉述戰(zhàn)斗取勝的過程,重點是郝副營長點燃書的過程。這樣布局,是為了重點表現郝副營長的內心世界、崇高精神。課文第11 自然段“這位年輕的戰(zhàn)友不惜自己的性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凸顯了郝副營長犧牲的意義,郝副營長的理想、郝副營長的獻身精神,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在“文物古跡”中挖掘崇高
如教學《天馬》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在讀中去感悟天馬神形兼?zhèn)?、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獨特之處,理解它的象征意義,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又如教學《長城》時,可通過看圖和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跡。在文物古跡中感覺到崇高,就能水到渠成地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品讀體味,感受優(yōu)美
(一)從語言文字中感受人間情感的優(yōu)美
如教學古詩《贈汪倫》時可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通過誦讀體會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又如教學《再見了親人》時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情,從字里行間感受朝鮮人民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讓學生深深體會到朝鮮人民對志愿軍戰(zhàn)士那山高海深、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抓住第1 自然段中“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這句話中的動詞,體會大娘對志愿軍的情感。
(二)從欣賞句子中體會漢語言的修辭之優(yōu)美
《勞動的開端》一文中,作者共用了六個比喻句,來說明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的艱難和勞動的艱辛。教師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認識文章語言的形象、質樸,使用比喻句增強語言表達的效果。又如《少年旅行隊》一文中,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排比、擬人、象征等修辭手法,問句、感嘆句相互穿插使用,大量省略號激發(fā)了學生的無限遐想,這些都使課文語言特別優(yōu)美,富含激情。
(三)從啟發(fā)想象中體會意境之優(yōu)美
小學生受知識面和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不夠深刻,對美的鑒賞力不高。因此,教師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不斷體會文章中美的意境。如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邊聽音樂邊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燦爛的陽光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艷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隱若現,顯得也很奇妙。如果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無論是淡妝還是濃妝都非常美麗。又如教學《凡卡》時,可引導學生抓住第6 自然段中“天空灑滿了快活地眨著眼睛的星星,天河顯得很清楚,仿佛為了過節(jié),有人把它擦亮了似的”體會意境的優(yōu)美。
語文本來就是用語言來描繪事物,教師應該挖掘教材中的美,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發(fā)現美、感受美,使語文教學具有美學意義,讓學生真正地喜歡上語文課。
參考文獻
[1]涂明蘭.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美育[J].現代閱讀,2012(18).
[2]楊翠琴.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1(29).
此文系課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美的發(fā)現與探究》結項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