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貴根
【摘要】目的:探析廣泛粘連性腸梗阻患者治療中,小腸內排列術的應用價值及對并發(fā)癥的影響。方法:38例應用傳統(tǒng)腸梗阻手術治療患者(抽取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為對照組,38例開展小腸內排列術患者(抽取時間為2020年4月~2021年4月)為研究組,對比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時間、術中出血量)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時間指標(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組間比較,研究組較對照組短,差異性強(P<0.05);相比對照組5.79%,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63%更低(2.63%<15.79%),有差異(P<0.05)。結論:小腸內排列術用于廣泛粘連性腸梗阻患者治療,手術效果好,并發(fā)癥少,推廣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小腸內排列術;廣泛粘連性腸梗阻;并發(fā)癥
【中圖分類號】R656.7 【文獻標識碼】A 【DOI】
廣泛粘連性腸梗阻是臨床一種急腹癥,主要由多原因導致腹腔內腸粘連,致使腸內容物不能順利通過腸道,臨床以腹痛、腹脹、排便困難等為主要表現[1]。解除粘連,緩解患者臨床癥狀為主要的治療目的。手術治療是現階段廣泛粘連性腸梗阻的首選療法,小腸內排列術作為重要的一種治療手段,具有操作簡單的特點,可促進癥狀改善及胃腸道功能的恢復。為探究廣泛粘連性腸梗阻治療中,小腸內排列術的應用效果,現對76例開展不同治療方式的患者分組觀察,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時間:2019年3月~2021年4月,對象:76例接受手術治療腸梗阻患者,分組:(1)對照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齡范圍:26~78歲,平均年齡(52.87±6.17)歲,病程:5個月~5年,均值:(3.64±0.42)年;(2)研究組:38例,男/女對應為20例/18例,年齡范圍:27~75歲,平均年齡(52.91±6.22)歲,病程:4個月~5年,均值:(3.62±0.39)年。納入標準:經過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廣泛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符合手術指征,年齡≥26歲;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惡性腫瘤患者,嚴重臟器功能障礙患者,溝通障礙患者[2]。對比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資料數據,統(tǒng)計學差異不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傳統(tǒng)腸梗阻手術治療,予以患者全身麻醉,常規(guī)鋪巾,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位,將患者腸梗阻部位皮膚、皮下組織逐層切開,松懈處理粘連部位,鈍性分離粘連部位,切除梗阻、壞死腸管,處理對端吻合腸管切除部位,并最大限度對常規(guī)予以保留,對腸管肌層、切口進行縫補,術后常規(guī)抗感染處理。
研究組:小腸內排列術治療,予以患者全身麻醉,指導患者為仰臥位,于患者腹直肌處作一切口,對腸梗阻處皮膚、皮下組織逐層切開,將小腸游離,對于粘連成團患者,需要先鈍性分離,于距離闌尾根1cm處的盲腸壁,實施荷包縫合,切除闌尾,在殘端開口位置將M-A管置入小腸內至切除闌尾開口的闌尾根部,經過回盲瓣后,采取逆行方式,將其插入到小腸中,距離屈氏韌帶約20~25cm,折疊小腸(每段約15~20cm),結扎闌尾殘端,荷包縫合,并進行腹腔引流。術后半個月,進行影像學檢查,無梗阻后可將引流管拔除。術后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口服80ml/次石蠟油,1次/d。15d后,將M-A管拔除。
1.3 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中重點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通過對比分析,探究小腸內排列術治療廣泛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的效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SPSS26.0為統(tǒng)計學軟件工具。用t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x±s);用X 2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n,%),α=0.05,若P<0.05,提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性。
2 結果
2.1 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性強(P<0.05),見表1。
2.2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相比對照組,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2.63%<15.79%),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見表2。
3 討論
廣泛粘連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臨床多采取手術治療,傳統(tǒng)腸梗阻手術治療以粘連松懈為主,雖然可以改善患者癥狀,但手術時間長,對患者損傷大,術后并發(fā)癥多,影響患者康復效果。因此,選取更優(yōu)質、高效的治療方案成為臨床研究的焦點。
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與完善,小腸內排列術逐漸開展用于臨床手術治療,與傳統(tǒng)腸梗阻手術治療相比,該手術方式的優(yōu)勢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可借助M-A管以加快腸道蠕動,維護胃腸屏障功能,可加快患者康復;第二,手術時間短,對患者腸道造成的損傷小,降低了術中出血量,可縮短術后腸道排氣時間。薄彪[3]研究中指出,應用小腸內排列術對廣泛粘連性腸梗阻治療,可縮短時間(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6%,優(yōu)于傳統(tǒng)手術治療,成效顯著。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手術相關指標(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較對照組理想(P<0.05),與上述報道相近。筆者指出,在應用小腸內排列術治療期間,需注意操作要輕柔,以減少對腸壁黏膜損傷,并盡早開展早期營養(yǎng),以促進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小腸內排列術治療廣泛粘連性腸梗阻,成效確切,可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培儒,焦多延,蘇建超.經鼻腸梗阻導管小腸內排列術治療急性小腸梗阻臨床效果分析[J].甘肅醫(yī)藥,2021,40(06):507-508+514.
[2]李劍鋼.小腸內排列術與傳統(tǒng)腸梗阻手術治療廣泛粘連性腸梗阻效果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04):622-624.
[3]薄彪.小腸內排列術與傳統(tǒng)手術治療廣泛粘連性腸梗阻的效果比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2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