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波
聊城市光明眼科醫(yī)院急診臨床科,山東聊城252000
重癥急性胰腺炎屬于臨床常見危急重癥之一,病情發(fā)展較迅速,且易并發(fā)其他疾病[1],病死率較高,故需及時施行有效救治手段。保守療法、手術療法均屬于目前治療該病的有效手段,但先以保守療法為主,必要時輔以手術治療[2-3],而西醫(yī)療法屬于目前首選方案,對緩解臨床相關癥狀及體征具有較顯著的效果[4],但在阻斷病情進展方面的效果欠佳,故除施行上述療法外,還需聯(lián)用其他療法。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在治療諸多疾病方面均有較好的效果,可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5],為探究中醫(yī)結合療法的可行性,該院對2018年2月—2020年3月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分別施行西醫(yī)、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許可后施行研究,使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該院76例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38例)、觀察組(38例)。
觀察組:年齡為31~67歲,平均(47.98±4.85)歲;男女分別為24例(63.16%)、14例(36.84%)例;病程2~46 h,平均(16.78±2.61)h;APACHEⅡ評分8~15分,平均(12.88±1.51)分。
對照組38例患者:年齡30~66歲,平均(47.94±4.90)歲;男女分別為23例(60.53%)、15例(39.47%);病程3~45 h,平均(16.80±2.58)h;APACHEⅡ評分9~15分,平均(12.92±1.48)分。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診斷標準:①西醫(yī)診斷[6]:參照《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中的標準,存在上腹部急劇疼痛,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明顯升高,局部并發(fā)胰腺膿腫、壞死,影像學檢查可見胰腺腫大、滲出,CT分級顯示為D、E級。②中醫(yī)診斷[7]:參照《中醫(yī)內科學》陽明腑實證標準,腹部硬滿疼痛,皖腹痞滿,發(fā)熱,惡心嘔吐,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厚,脈沉數(shù)而有力。
納入標準:①符合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斷標準,且經相關檢查確診者;②18~70歲者;③APACHEⅡ評分≥8分者;④發(fā)病時間少于72 h者;⑤簽署知情協(xié)議者。
排除標準:①存在藥物過敏史者;②伴有凝血功能障礙、嚴重意識障礙、自身免疫性疾病、膽石癥者;③繼發(fā)性胰腺炎、胰腺癌者;④精神障礙者;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者;⑥需手術治療者。
對照組38例患者施以西醫(yī)治療。給予患者禁食、補液、鎮(zhèn)痛、抗感染、抑酸護胃、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營養(yǎng)支持等對癥治療,同時,給予患者靜脈滴注10萬U烏司他丁(國藥準字H19990133;規(guī)格:5萬U)+250 mL生理鹽水(國藥準字H20044024;規(guī)格:10 mL×0.9 g×5支),3次/d,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適當調整用藥劑量,待血清淀粉酶恢復正常后停藥。
觀察組38例患者施以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西醫(yī)療法同對照組,同時,給予患者胃管注入通腑清熱方藥液,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注入,藥方由大黃15 g、郁金15 g、黃芩15 g、柴胡15 g、厚樸10 g、赤芍10 g、枳實10 g、蒲公英10 g、連翹10 g、牡丹皮10 g、莪術10 g、川芎10 g、三棱9 g、延胡索9 g、甘草6 g、芒硝5 g組成,連續(xù)治療14 d。此外,給予患者外敷芒硝,將1 000 g芒硝研成粉末,裝入布袋中,敷于腹部,每隔8 h更換1次布袋,待腹脹、腹痛癥狀緩解后停止外敷。
對比兩組患者總有效率、血清淀粉酶(AMS)恢復正常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腹痛腹脹消失時間、腸黏膜功能[=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氧化應激指標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DD)水平、中醫(yī)證候積分情況。
總有效率[8]:統(tǒng)計顯效、有效占比和。治療后,癥狀全部消失,血清淀粉酶恢復正常,APACHEⅡ評分減少75%及以上,CT顯示胰腺未見異常為顯效;癥狀較治療前有所改善,血清淀粉酶水平亦有所下降,APACHEⅡ評分減少60%~75%,CT顯示胰腺未見異常為有效;未達到有效標準為無效。
中醫(yī)證候積分:對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發(fā)熱進行評估,0、1、2、3分分別提示無、輕度、中度、重度癥狀,評分越低,則癥狀越輕。
在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94.74%)較對照組(73.68%)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AMS恢復正常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及腹痛腹脹消失時間均較對照組更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治療后DAO、D-乳酸水平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觀察組治療后MDA水平較對照組更低,且SOD水平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對比(±s)
對照組(n=38)觀察組(n=38)t值P值組別27.15±3.80 27.18±3.75 0.035 0.972 15.36±2.36 9.40±1.58 12.936 0.002 75.28±8.82 75.30±8.79 0.010 0.992 106.45±12.72 128.56±12.56 7.624<0.001 MDA(mmol/L)治療前 治療后SOD(IU/L)治療前 治療后
觀察組治療后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發(fā)熱積分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s),分]
表5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s),分]
對照組(n=38)觀察組(n=38)t值P值組別2.55±0.25 2.60±0.20 0.963 0.339 1.06±0.28 0.52±0.21 9.511<0.001 2.34±0.53 2.32±0.52 0.166 0.869 0.84±0.26 0.36±0.15 9.858<0.001 2.64±0.22 2.62±0.24 0.379 0.706 0.75±0.18 0.24±0.10 15.268<0.001腹痛腹脹治療前 治療后惡心嘔吐治療前 治療后發(fā)熱治療前 治療后
中醫(yī)認為,重癥急性胰腺炎屬于“腹痛”范疇,主要是由于情志不暢、飲食不節(jié)、外邪入侵等因素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從而導致濕濁內生、氣血不暢、腑氣不通[9-10],進而引發(fā)疾病,故中醫(yī)認為,治療上述重癥應以清熱解毒、通腑瀉下、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等為原則[11]。
該研究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對患者加用中醫(yī)療法獲得了較好的效果,主要是由于通腑清熱方中的大黃具有攻積滯、瀉熱通便的功效,且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上述藥物能興奮平滑肌上M受體,刺激腸蠕動,加速大便排出[12];芒硝具有軟堅潤燥、瀉下通便的功效,與大黃合用能起到較好的協(xié)同效果;連翹、黃苓具有散結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且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13],連翹具有較好的抗炎、抗病毒、解熱效果,黃芩具有較強的解熱、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效果;厚樸、枳實具有行氣散結、消痞除滿的功效,且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14],厚樸中含有厚樸酚,其能有效抑制機體釋放炎性介質,從而達到減輕炎癥反應的目的,且上述藥物還具有較強的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效果;柴胡具有祛邪解表、疏肝利膽的功效[15],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該藥物具有較好的抗炎及抗病毒效果;赤芍、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川芎、郁金、延胡索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蒲公英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三棱、莪術具有消積止痛、活血行氣的功效[16];甘草能調和諸藥,全方合用可起到清熱解毒、通腑瀉下、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同時對患者施行芒硝外敷不僅有助于擴張局部血管,加快循環(huán)血流量,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對腫脹吸收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因此,聯(lián)合施行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切實可行,有助于控制病情進展,效果明顯更強。
表1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對比
表2 兩組患者AMS恢復正常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腹痛腹脹消失時間對比[(±s),d]
表2 兩組患者AMS恢復正常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腹痛腹脹消失時間對比[(±s),d]
組別 AMS恢復正常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腹痛腹脹消失時間對照組(n=38)觀察組(n=38)t值P值11.84±0.75 8.35±0.58 22.691<0.001 5.28±0.72 3.05±0.68 13.881<0.001 8.36±0.65 5.44±1.13 13.808<0.001
表3 兩組患者腸黏膜功能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腸黏膜功能對比(±s)
對照組(n=38)觀察組(n=38)t值P值組別6.05±1.80 6.08±1.75 0.074 0.941 4.36±1.36 3.40±1.29 3.157 0.002 12.23±1.82 12.30±1.79 0.169 0.866 9.45±0.72 7.56±0.48 13.464<0.001 DAO(μg/L)治療前 治療后D-乳酸(U/mL)治療前 治療后
該次研究顯示,在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為94.74%較對照組的73.68%更高(P<0.05),且AMS恢復正常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及腹痛腹脹消失時間均較對照組更短,提示施行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可顯著增強療效,加速癥狀緩解,對防控病情進展及改善病情具有較好的作用。較多研究證實,腸道黏膜屏障功能和氧化應激反應在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發(fā)生、進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腸道黏膜能有效預防病菌及有害物質侵犯,對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穩(wěn)定具有積極意義,而氧化應激反應能加速胰腺受損,誘發(fā)全身并發(fā)癥。而該研究數(shù)據顯示,觀察組治療后DAO、D-乳酸、MDA水平均較對照組更低,SOD水平較對照組更高(P<0.05),提示聯(lián)合施行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可顯著改善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減輕氧化應激反應,對控制疾病進展具有良好促進作用。同時,數(shù)據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發(fā)熱積分均較對照組更低,亦提示施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可行性更高,更有助于緩解臨床癥狀。
沈欽[17]的研究中詳細分析了中西醫(yī)結合的療效,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86.7%)高于對照組(60.0%)。通過研究其認為,中西醫(yī)結合療法的效果較單純西醫(yī)更優(yōu),該結論和該研究結果較一致。但該研究除對比上述指標外,還對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氧化應激反應等指標進行了對比,從而說明中西醫(yī)結合療法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施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療效更強,有助于改善腸黏膜功能,減輕氧化應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