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梓青
摘? 要:“圣徒”在中國文學(xué)中是一個陌生的詞匯,然而“圣徒”精神卻為我們所熟知,集中表現(xiàn)在:崇高的道義精神、對于信仰的執(zhí)著追求以及在此過程中經(jīng)歷的犧牲與救贖。這是中華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蔣韻小說的母題之一,主要表現(xiàn)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上。以小說《心愛的樹》《行走的年代》《朗霞的西街》中的主人公為例,通過分析蔣韻塑造的這些精神上的“圣徒”形象,以理解潛藏在其背后的深層內(nèi)蘊。
關(guān)鍵詞:蔣韻;圣徒精神;精神家園
一、“圣徒”精神的闡釋
“圣徒”一詞最早來源于《圣經(jīng)》,是指宗教信仰領(lǐng)域?qū)ψ冯S先知、圣人及其思想,在本宗教信仰系統(tǒng)中卓有建樹之人的統(tǒng)稱。后來含義范圍不斷擴大,常被其他領(lǐng)域引用。但就其本質(zhì)而言,“圣徒”精神集中體現(xiàn)在:崇高的道義精神、對于信仰的執(zhí)著追求以及在此過程中經(jīng)歷的犧牲與救贖。本文主要采取后一種理解方式進行分析。
在信仰方面,不同于西方國家的是,“中國詩在中國代替了宗教的任務(wù)”[1]。中國人常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看作是詩意的和審美的。蔣韻以極具詩意化的眼光來探討信仰與真情,超越世俗的定義,將其升華到一個具有宗教意味的境界。而“圣徒”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蔣韻的作品中是在小說《行走的年代》中,作者這樣說:“陳香身上有一種別人所不具有的圣徒品質(zhì),她理所當(dāng)然地把奇跡看成是世間平常的事?!敝赃@樣評價陳香,是因為陳香如同圣徒對待自己的宗教那樣虔誠地信仰詩歌,她因詩而愛,為詩獻身,最終以對自我罪孽的承擔(dān)踏上神圣的救贖之路。信仰、堅守、犧牲與救贖融于一體,從而體現(xiàn)出一種崇高的“圣徒”精神。
而陳香并非是作者筆下一個孤獨的“圣徒”形象,那義薄云天的大先生、那“士為知己者死”的洪景天、那義無反顧地豁出去,只為追尋知識與自由的梅巧……他們不信仰宗教,但都是“愛”“道義”“理想”的虔誠守護者,這些早已成為他們生命最高的信仰,一代青年的激情和熱血被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由此我們也看到中國傳統(tǒng)精神的大美,看到愛的偉大,看到蔣韻的堅守與隱憂。
二、“圣徒”精神的呈現(xiàn)
(一)傳統(tǒng)精神的虔誠守護
2006年蔣韻的短篇小說《心愛的樹》獲得第四屆魯迅文學(xué)獎,獲獎詞這樣寫道:“16歲的你,收藏在我心里,走過40多年的風(fēng)雨,這就是儒雅君子大先生的愛,癡情的愛。愛情、親情,凝結(jié)成一篇詩的小說《心愛的樹》。”[2]這篇小說篇幅不長,但是讀罷不禁讓人對大先生的高尚人格由衷敬佩。他的無私大義,使這一人物形象更具有至上的精神力量。
大先生娶了比自己小20多歲的少女梅巧,橫亙在兩人之間的不只是巨大的年齡差,更是完全不同的性格與想法。傳統(tǒng)知識分子大先生信奉的是“一生一世一雙人”的古典愛情準(zhǔn)則,而梅巧是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知識女性,她崇尚自由戀愛,追求個性解放,抗拒大先生的愛并在后來出軌了他的學(xué)生席方平。大先生人格之所以偉大,正因他不只真心愛過年少芳華的梅巧,更在歲月的流逝中洗刷了曾經(jīng)遭遇背叛的憤恨。多年之后在大饑荒最艱難的時候,面對生活窘迫的梅巧和席方平,善良的他不僅沒有將當(dāng)年的傷疤再次揭開,反而借著女兒的孝心向他們伸出援手,這無疑是整部作品中最打動人心的地方,在那個連自己都吃不飽的歲月里,大先生的這一善舉,顯然又具有了救危救難的大義精神,顯示出了崇高的“圣徒”精神:慈悲為懷、崇高大義。而在抗戰(zhàn)時期,面對日軍邀請出任偽縣長一事他嚴(yán)詞拒絕甚至不惜以死明志。大先生頂天立地,挺起的是我們民族的脊梁。這“大”象征的是人間的至善至美,有著中國傳統(tǒng)文人所推崇的氣韻,又如“圣徒”般品行高潔。
大先生身上明顯地寄托著作者的態(tài)度與理想,讓我們震撼于高潔品行帶來的無窮力量與大美。蔣韻塑造了一位位江湖豪俠,帶給我們的是對于傳統(tǒng)精神的堅貞守護與執(zhí)著的信仰,單純而炙烈。
(二)忠貞愛情的長久守望
杜拉斯說:“愛之于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盵3]蔣韻小說中的人物并不信仰宗教,卻都是“愛”的圣徒,“愛”在他們看來早已超出世俗的定義,成為生命最高的信仰,他們是“愛”的天才,用全部的生命熱情來演繹和詮釋著愛。
《朗霞的西街》敘寫了纏綿偉大的愛情。18歲的馬蘭花嫁給了比她大10歲的國軍連長陳寶印,然而彼此珍愛的二人卻因紛亂的戰(zhàn)爭而長久分離。陳寶印隨軍奔赴前線多年杳無音訊,馬蘭花堅守著愛的初心,體面而堅決地拒絕了追求者的好意。而陳寶印為了重見妻女不惜背叛了一名軍人的信仰,讓出船票,毅然北返。盡管他清楚再入谷城便兇多吉少,但當(dāng)重見魂牽夢縈的愛人時,終于覺得一切的危險與苦難都是值得的。愛在他心中早已超出了生命的分量而具有了一種信仰的光環(huán),這份堅貞使他在之后的日子里即使無法活在陽光下,但為了相互陪伴,情愿藏身自家地窖,他的愛熱烈而純粹。馬蘭花則將這個秘密守口如瓶多年,即使殘酷的現(xiàn)實阻斷正常見面,即使國軍的戰(zhàn)敗讓丈夫成為眾矢之的,她毫不在乎,她善良且愛的勇敢,瞞著所有人堅守著不變的初心。白天正常作息,晚上才能給藏在地窖中的丈夫送去茶飯。最終在陳寶印被告發(fā)后二人雙雙服毒身亡。身為國軍連長及其妻子,他們或許是有罪的,“只能在為堅守秘密的折磨、傷害中完成對自己的救贖”[4]。但作為一對平凡的夫妻,二人這種愛情卻早已超越肉體直達靈魂深處,愛情的莊嚴(yán)神圣使其成為一種不可褻瀆的精神信仰。
(三)追求信仰的犧牲與救贖
蔣韻詩一般的青春歲月恰遇烈火如歌的80年代,她身臨其中,感受著時代的激情與魅力,吸取著詩歌的希望與熱情并將之注入信仰的血液中,此后“堅守信仰”便成為蔣韻筆下人物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質(zhì)。
長篇《行走的年代》中的主人公陳香是一位詩歌的“圣徒”,她因詩而愛,為詩獻身,對于詩歌的熱愛早已浸入她生命的每一滴血液。詩人莽河的到來更讓她懷著獻身的熱忱將最珍貴的自己獻給了詩歌。詩人從此杳無音訊,然而這樣的一個人,只因其詩人的身份便在陳香心里成為一個神跡般美好的存在。她把兒子看作是“最壯碩的一首詩”,為此心生感激。詩歌在陳香心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她就像刀槍不入的戰(zhàn)士,看不到傷害與欺騙,反而保存起對詩歌夢幻般的堅持。所以當(dāng)她得知曾經(jīng)讓她義無反顧獻身的人并非是真正的詩人莽河后,陳香崩潰了,她甚至企圖自殺并用枕頭殺死那被她視為詩歌結(jié)晶的兒子,極端的方式更表現(xiàn)出她對詩歌至高無上的崇拜。雖然最終被救活幸免于難,但她早已心如死灰。而孩子最后因煤煙中毒去世,同時也帶走了她贖罪的機會?!皼]有這個孩子的原諒,陳香,她將是一個永生永世的罪人。從此,她的罪業(yè)就將是她的神?!盵5]幾經(jīng)磨難后的陳香遠走山區(qū),教導(dǎo)那里的孩子們欣賞詩歌。這樣,陳香這個以詩為生命,也因詩受磨難的女人,最終又在詩歌中完成了自我救贖。她的一生是與詩為伴的一生,前半生的不懈追求與敬仰、后半生的不斷奉獻與贖罪,她為詩而活,為信仰而存在。
三、“圣徒”精神的意蘊
(一)青春與時代的挽歌
蔣韻這樣闡述80年代情結(jié):“我用我的小說向八十年代致敬,對于我而言,那永遠是一個詩的年代,青春、自由、浪漫、天真,激情似火,酷烈,一切都是新鮮和強烈的,無論是歡樂還是痛苦,無論是身體還是靈魂?!盵6]從80年代走過來的蔣韻深深地刻下那個時代的烙印,滿懷著理想、青春、激情與浪漫,最后將80年代象征的精神內(nèi)涵定格,內(nèi)化在她所塑造的形象身上,賦予他們“圣徒”般崇高的精神。正如《我的內(nèi)陸》中,蔣韻這樣描寫吳光,“他東奔西走,永遠行色匆匆,一會山南,一會海北,激動他的事物似乎永遠在遠方。他崇尚宏大的事物,比如史詩,比如河山,比如世界。他擁有某種使命感,這是很誠實的感情可同時又很危險。他必然要選擇轟轟烈烈,驚天動地,這又是一個浪漫主義者的結(jié)局了”[7]。80年代太多年輕人身上都有著吳光的影子,他們并不滿足于按部就班的日子,反而對危險又迷人的遠方充滿著向往與癡情,勇敢而執(zhí)著。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蔣韻被身邊如莽河、許凡這樣的人所感動著,又借他們的故事來表達自己對80年代的感懷。尤其親歷了新世紀(jì)商業(yè)大潮的沖擊下人們信仰的缺失更讓她感到那個夢一般短暫又美好的80年代一去不復(fù)返。面對這一切的變化,蔣韻將80年代的精神賦予筆下的人物,希望用他們的故事表達對青春的感懷,用詩意的話語憑吊那個時代。
(二)精神家園的建構(gòu)
蔣韻擅長塑造一塵不染的人物形象,她的筆下是一個完全純凈的世界,一個是非、善惡涇渭分明的世界。那些具有崇高品行的“圣徒”形象,他們看重道義、愛情、自由等價值層面的東西,奮不顧身地為此獻身,在俗世中掙扎向前。然而,在物欲膨脹的今天,高蹈的精神理想正在慢慢缺失。蔣韻正是敏感地捕捉到理想與信仰的失落,于是勇敢地承擔(dān)起知識分子的使命感。用自己的筆記錄下那些充滿希望與浪漫精神的平凡人物,想借此向人們發(fā)出召喚,對時代發(fā)出警醒,從而激發(fā)起人們對自身精神家園的建構(gòu)。這個時代仍舊需要信仰,需要一方精神凈土。蔣韻正是靠著自己卓越的寫作,通過塑造那平凡卻有夢想的形象向人們展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大美,引領(lǐng)我們不斷地思考存在與理想,追求向上向善。
四、結(jié)語
蔣韻筆下的形象如同她本人一樣,都是具有崇高信仰的浪漫主義者。蔣韻從日常生活中關(guān)照,又將豪情與理想寄托于小說的人物中,他們每個人都懷揣著生命的意義,絕不茍且,倔強又純樸。如同那虔誠的圣徒,精神層面的追求便是他們生活的意義。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傳統(tǒng)美德的力量、生命活力的張揚。而蔣韻不只寫出其存在的美好,也讓我們看到他們的信仰與圣潔的熱愛在當(dāng)下現(xiàn)實中遭受愚弄而散落的傷痛。她樸實而親切的才華,充滿了強大的道德詩意和美感力量,喚醒人們被庸常、功利與物欲所淹沒的理想與純粹,從而匯成一面精神的旗幟。
參考文獻:
[1]林語堂.吾國與吾民[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2:137.
[2]第四屆魯迅文學(xué)獎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獲獎作品評語[EB/OL].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7-10-25/33985.html.
[3]杜拉斯.情人[M].王道乾,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106.
[4]劉海燕.生命和詩的錯過:蔣韻小說的一種解讀[J].當(dāng)代作家評論,1993(2):105-108.
[5]范婷婷.懷舊與超越——蔣韻小說解讀一種[D].昆明:云南民族大學(xué),2013.
[6]張赟.精神之貴:一個被忘卻的理想——論蔣韻小說的情節(jié)母題[J].小說評論,2016(4):73-79.
[7]蔣韻.我的內(nèi)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3:73.
作者簡介:秦梓青,遼寧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