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敏龍 鄭洋
如何讓學生理解圓周率是一個定值,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1.認識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
(1)畫一畫,讓學生畫大小不等的圓,指認所畫圓的周長。
(2)想一想,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經觀察比較得知:圓的周長與直徑(或半徑)有關,圓的周長隨著直徑的增大而增大、減小而減小。
2.猜想直徑變化引起周長變化的規(guī)律。
(1)直徑4cm和2cm的圓,寫出兩圓直徑比,求出比值,即,猜想周長是怎樣的關系?形成猜想,如:。
(2)如何驗證?測量兩圓周長,求比值。
3.討論如何測得盡可能準確的圓周長。
(1)討論得到測量圓周長的兩種方法:“繞線法”和“滾動法”。
(2)評估兩種方法:“滾動法”難以控制滑動,“繞線法”較為穩(wěn)妥。
(3)討論“繞線法”的要領:①起點和終點重合;②線要繞緊圓周。
(4)如果測量值差異較大:①改進方法重新測量。②在①的基礎上,多測幾次求平均值。
4.驗證關系。
(2)用不同的圓,研究周長之比是否等于直徑之比。
(3)交流研究結果。
5.認識圓周率是一個定值。
(2)驗證:求多個圓周長與直徑的比值,看看是否相等。求得結果大概是3倍多一些。
6.介紹“周三徑一”。
約成書于公元前1世紀的我國第一部算學著作《周髀算經》中,就記載有圓“周三徑一”這一結論。
7.拓展:借助演繹推理認識圓周率是定值。
(1)呈現(xiàn)下圖,引導學生認識:
C正六邊形 (2)引導學生想象(縮放)各種大小不同的圓,總存在,3d<C圓周長<4d,更接近3d。 (3)引導思考:內接和外切正多邊形邊數(shù)越多,倍數(shù)的范圍越小。 8.拓展:介紹“割圓術”。 魏晉期間偉大的數(shù)學家劉徽提出著名的割圓術,得出圓周率π=3.1416。南北朝時科學家、數(shù)學家祖沖之求得圓周率3.1415926<π<3.1415927,是當時最精密的圓周率,而且保持世界紀錄九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