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芳
關鍵詞: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問卷調查;建議;尤溪
地震是不可避免的危害性極強的自然災害。地震的發(fā)生給廣大群眾造成難以估量的經(jīng)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我國1976年的唐山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使人民遭受了巨大的傷亡和經(jīng)濟損失。相較于國外而言,地震造成的損傷遠遠低于我國,究其原因,我國地震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jīng)濟損失,除了本身抗震設防能力不足以外,地震科普宣傳工作做得不夠細致到位、群眾防震減災意識淡薄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加強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提高全體民眾的防震減災科學水平和綜合防御能力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尤溪縣存在著發(fā)生破壞性地震的背景,1067年11月18日在尤溪北邊發(fā)生5.2級地震,2018年在尤溪縣梅仙鎮(zhèn)西邊發(fā)生1.8級地震,2001年,尤溪縣被列入省地震重點監(jiān)視防御區(qū)之一。因此,如何加強防震減災宣傳水平成為尤溪縣防震減災中心工作人員重要的工作之一。
1研究方法
1.1調查范圍
本次問卷調查區(qū)域為尤溪縣城區(qū)、西城鎮(zhèn)、新陽鎮(zhèn)、坂面鎮(zhèn)、管前鎮(zhèn)、梅仙鎮(zhèn)、洋中鎮(zhèn)、西濱鎮(zhèn)、溪尾鄉(xiāng)、八字橋鄉(xiāng)。
1.2調查內(nèi)容
本次調查分兩個部分的內(nèi)容,18個問題,第一部分為受訪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幾個方面;第二部分為調查的內(nèi)容,包括地震基礎知識的了解程度與途徑、識別地震謠言的能力、自救互救的技能、應急避難場所和地震預警系統(tǒng)知曉度等多方面來了解防震減災宣傳工作的頻率、效果。
1.3調查方式
采取紙質問卷與電子問卷一并進行的方式。機關單位、學校、企業(yè)等文化層次較高的人員采用的是電子問卷的形式,紙質問卷主要針對偏遠鄉(xiāng)鎮(zhèn)農(nóng)村人群。
1.4調查結果
在這次問卷調查中,紙質問卷發(fā)放400份,回收261份,回收率為65.3%,其中有效問卷232份,收回電子問卷503份,以735份為最終有效問卷進行分析。
1.5調查的結果分析
1.5.1調查問卷人員基本信息統(tǒng)計分析
本次受訪者中男性402人,占54.7%,女性333人,占45.3%;20周歲人員以下占27.6%,21~40歲之間的占24.5%,41~60歲之間占29.9%,60歲以上占18%;大專以上學歷占36.4%,初中到高中33.6%,小學以下占30%;年均收入在24000元占20.7%,收入在24000~50000元之間的占38.6%,50000元以上的占40.7%。從本次受訪者信息來看,人員性別、年齡、文化層次、收入水平結構合理,分布面廣,具有廣泛的針對性和代表性,能夠代表本縣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情況。
1.5.2調查內(nèi)容分析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尤溪縣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都在固定時段進行宣傳,沒有形成經(jīng)常性的、系統(tǒng)性的工作模式,從表1可以看出有38.4%的人員對地震的基本知識和法律法規(guī)不了解,高達31.2%的人員不知道在發(fā)生地震時如何自救與互救,30.9%的人員無法識別地震謠言,說明尤溪縣防震減災宣傳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力度不夠,范圍有限,宣傳的方式要進一步改進。從表2表明高達71.6%的人員不是很確定應急避難場所的位置、高達70.2%的人員沒聽到地震預警名詞及不知道預警的作用;尤溪縣為了提高尤溪縣防震減災能力,實現(xiàn)“十三五”末全縣所有鄉(xiāng)鎮(zhèn)均建立一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目標,所有學校、醫(yī)院預警信息接收終端全覆蓋,部分覆蓋社區(qū)、單位預警信息接收終端,財政下?lián)苜Y金,積極推進此項工作,截至2020年12月份為止全縣已建立15處應急避難場所、153處預警終端建設,除了地震避難場所與預警是這幾年新建的原因外,宣傳未及時到位,是導致知道的人不多的主要原因。43.8%人員家里沒有應急物品,超過40%的人員在宣傳資料中沒接觸過應急物品的信息,這表明地震防震減災宣傳還處于應景式宣傳,宣傳的頻率和幅度不夠,內(nèi)容設計不合理,受眾覆蓋面不寬。
1.5.3調查受訪者認可度分析
從統(tǒng)計表(表3、表4)中可以看出,尤溪縣防震減災宣傳的接受程度、認可度與受訪者的文化程度、年齡存在很大的差異,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度。文化程度較高的對“講座、科普館、宣傳片”三種宣傳方式的認可度較高,分別為75.7%、79.5%、73.9%,文化較低的則對比較傳統(tǒng)的宣傳方式如宣傳品、宣傳單、展板等較易接受,分別為82.3%、88.6%;年齡較輕的則對講座、科普館、視頻比較易接受,認可度分別為96.5%、99.0%、88.2%,年齡較長的比較傾向接受傳統(tǒng)宣傳模式,分別為93.2%、87.8%;但對比較新穎的宣傳方式如科技館則不管老少、各文化層次的人員都較認可;偏遠的山村群眾則對宣傳單、宣傳品比較認可。因此,在今后宣傳工作中,將要針對不同人群采用不同宣傳方式,區(qū)別對待。
2討論
綜合分析各種數(shù)據(jù),尤溪縣的防震減災工作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不足方面。
2.1受眾人群有限
文化層次高的,城鎮(zhèn)居民的接受程度較強;偏遠鄉(xiāng)村的農(nóng)民,特別是年齡較大的人群接受程度較弱。在以后的宣傳工作中,重點要向這類人群傾斜。
2.2宣傳方式過于老舊
目前主要的宣傳方式還是以發(fā)放宣傳單、展板這種傳統(tǒng)的宣傳方式為主,而像群眾較易接受的、比較新穎的如互聯(lián)網(wǎng)所占比例較低,參觀科技館,尤溪縣民眾獲取防震減災知識幾乎為0。
2.3宣傳內(nèi)容有限
以往的宣傳內(nèi)容主要是以防震減災基礎知識、法律法規(guī)為主,像應急逃生、應急物資存儲了解較少,而尤溪縣近年來建設的避難場所、預警終端,群眾對此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在今后的工作,要加強這些內(nèi)容的宣傳力度。
2.4宣傳頻率太低
主要表現(xiàn)在:宣傳的時間比較固定,尤溪縣的防震減災宣傳工作主要集中在5.12防震減災日、科技宣傳周、7.28唐山地震紀念日相對固定的時間段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其他時間開展的較少,沒有形成經(jīng)常性的、常態(tài)化的宣傳,宣傳頻率過低,這也是造成群眾對防震減災知識知曉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3建議
3.1針對性的宣傳
在平時的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中,結合當?shù)氐娘L土人情、實際環(huán)境,選擇不同的宣傳方式和不同的宣傳材料,并劃分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區(qū)域的宣傳對象,讓群眾易于接受、事半功倍,做到科學性、系統(tǒng)性、針對性。
3.2增加受眾人群
深入開展“六進”活動,廣泛提高宣傳受眾人群對防震減災知識的知曉率。所有防震減災工作人員到學校、社區(qū)、家庭、單位、企業(yè)、農(nóng)村進行防震減災相關知識宣傳,特別要加強防震減災知識進農(nóng)村活動,以發(fā)放宣傳單、開展知識講座、知識有獎問答,開通短信、觀看視頻等形式多樣宣傳方式,提高群眾的積極性,將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接受,來增加防震減災宣傳的受眾人群。
3.3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
借助媒體、移動平臺、科技館等新穎的宣傳模式進行防震減災知識普及。通過尤溪縣政府網(wǎng)、百姓說身邊事頻道、發(fā)送短信、觀看視頻這種較新穎,群眾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宣傳。對于大家樂于接受的參加科技館,將科技館建設提交人大研究,作為尤溪縣人民政府“十四五”為民辦實事大事之一。
3.4豐富宣傳內(nèi)容
宣傳的內(nèi)容除了防震減災基礎知識、法律法規(guī)之外,向宣傳區(qū)的群眾講明尤溪縣地震形式、發(fā)震背景、政府的綜合防御和應急措施,宣傳的重點向應急避險與自救互救傾斜,在宣傳資料中有針對性增加避難場所的具體位置、逃生路線、預警的作用、預警警報響后如何做出反應、家庭應急儲備物品,把宣傳工作做細、做實、做牢。
3.5提高宣傳的頻率
打破以往宣傳工作的機械性、任務性,將固定時段宣傳向經(jīng)常性、常態(tài)化宣傳推進。防震減災工作人員不定時、經(jīng)常性的到農(nóng)村、企事業(yè)單位、家庭、人員密集的場所開展宣傳;開通移動短信平臺,與移動公司簽訂合同,向移動用戶發(fā)送防震減災短信息;在社區(qū)、繁華街道、車站、公園人員較集中的地方播放地震科普視頻,設立櫥窗、畫廊、墻報等進行宣傳;不定期地開展知識講座、有獎問答;借助防震減災科學傳播師、“三網(wǎng)一員”對偏遠的山村群眾進行廣泛的宣傳,同時建議將防震減災教育列入中小學基礎教育,使防震減災知識家喻戶曉,在短期內(nèi)取得較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