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向華 石建國
經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較量,改變我國工業(yè)落后狀況的要求顯得尤為緊迫。毛澤東同志曾詼諧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為此,黨中央做出了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決策,要求首先保證重工業(yè)和國防工業(yè)的基本建設,特別是確保那些對國家起決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強國家工業(yè)基礎與國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
1953年元旦,《人民日報》的社論中出現這樣一段話:“工業(yè)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這是我國人民不再受帝國主義欺侮、不再過窮困生活的基本保證?!比藗冞€聽到了一個新名詞——“第一個五年計劃”。
從1953年到1957年的“一五”計劃,這是新中國的第一個發(fā)展黃金期。邊計劃、邊執(zhí)行、邊修正,就在參與編制計劃工作的干部們不分晝夜地測算計劃數據的同時,國內大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已經熱氣騰騰地鋪展開來。
為生產出新中國第一輛汽車,長春汽車制造廠技術人員自制的汽車零部件有2335種,各種工裝、非標圖紙達10多萬張,描圖員就有100多人。就是靠著工人們你追我趕不服輸的干勁兒,1956年7月13日,在一汽建廠3周年的前兩天,由中國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輛汽車——CA10型解放牌卡車終于駛下了裝配線,C指的是中國,也是長春的首字母,而A代表“第一”的含義。
從這一天起,中國不能制造汽車的歷史結束了,人們熱情洋溢的歌唱著收獲成果的時刻。
“五十歲的老司機我笑臉揚啊,盼星星盼月亮啊,盼的那個國產汽車真就出了廠。”
在那個火紅的年代里,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工業(yè)建設的力度和熱度不斷加大,幾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設項目開工。到處回響著的機械轟鳴聲、勞動號子聲和工具碰撞聲,交織成一曲豪邁昂揚的奮斗者之歌。
“一五”期間,面對舊中國從未見過甚至從未想過的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建設,新中國的當家人們利用有限的資源,辦成了許多前人無法完成的大事。
五年間,全國同時開展了一萬多個工礦建設單位的施工,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中有68個全部或部分建成投產。過去中國不能生產的高級合金鋼、無縫鋼管、噴氣式飛機、坦克、大口徑火炮、警戒雷達、汽車、大容量成套火力和水力發(fā)電設備、大容積高爐設備以及新型機床等,現在都能生產了。
這是中國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的起步。一大批舊中國沒有的工業(yè)部門一個個建立起來,一大批工礦企業(yè)在內地興辦,舊中國重工業(yè)過分落后的面貌和不合理布局大大改觀。
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各項指標超額完成?!耙晃濉庇媱潱侵袊鴱囊桓F二白的戰(zhàn)爭廢墟,走向工業(yè)化和現代化的第一張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