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翠蘭 吳志明 呂穎
摘要: Boro是一種日本民間傳統(tǒng)織物,也指用其所制造的物品,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文章以日本傳統(tǒng)Boro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圖像等資料探索Boro的歷史淵源和種類,并對其藝術特征和文化意蘊進行分析與總結。研究表明:Boro不僅記載著青森地區(qū)的家族歷史,更體現(xiàn)出過去人的“惜物”思想和當代人對“破舊”藝術的追求;Boro通過豐富的圖案、多層次的色彩、無規(guī)律的拼布及歲月沉淀的痕跡,展現(xiàn)了日本隨意且樸實的“侘寂”美學思想。研究成果可為當代設計提供靈感來源,同時為國內(nèi)傳統(tǒng)織物的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 日本Boro;刺子繡;靛藍染;“破舊”藝術;“詫寂”美學
中圖分類號: TS941.12;J523.1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1-7003(2021)09-0110-07
引用頁碼: 091203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09.017(篇序)
Research on the art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Japanese Boro
FANG Cuilan1, WU Zhiming1, L Ying2
(1.School of Desig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2.School of Art, Changzhou Open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000, China)
Abstract: Boro a class of Japanese textiles, and also refer to the items made with it. Boro fabrics are practical and artistic. Taking Japanese traditional Boro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types of Boroby consulting literature, images and other materials, and the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it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Boro not only records the family history of Aomori area, but also manifeststhe "cherishing" thought of people in the past and contemporary peoples pursuit of "dilapidated" art. Boro textiles with rich patterns, multilayered colors, irregular patches and traces of time embody the casual and plainJapanese aesthetics of "wabisabi".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an inspiration for contemporary desig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domestic traditional fabrics.
Key words: Japanese Boro; Japanese Sashiko embroidery; indigo dye; "dilapidated" art; "wabisabi" aesthetics
收稿日期: 20210311;
修回日期: 20210823
基金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18BG11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18YJA760048)
作者簡介: 方翠蘭(1997),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服裝設計理論與應用。通信作者:吳志明,教授,wxwuzm@163.com。
Boro誕生于日本民間,在日文中的意思為“襤褸”,是指通過針線將幾塊至上百塊零碎的藍染麻布和棉布縫合而形成的拼接面料、服飾或家用紡織品[1],用以應對日本農(nóng)村過去極其貧困和惡劣的生活條件,并且通過一代代人對其不斷地修補、傳承,得以保留。
21世紀以來,Boro被世界視為一種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民間藝術品,包含一定的歷史意義和感情色彩,并傳達出當代人對“破舊”藝術審美的追求。日本民俗學家兼考古學家田中忠三郎用近40年時間收集了上萬件Boro物品,并記錄下創(chuàng)作者的故事。近些年,Boro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已陸續(xù)在日本、美國、歐洲和中國的一些展館中展出,眾多藝術收藏者將其購入作為私人藏品。目前國外的很多服飾品牌和設計作品都能反映出日本Boro的藝術魅力[2],都筑響一(Tsuzuki Kyoichi)[3]通過對Boro的拍攝和記錄展示其精湛的修補和拼接工藝,Susan Briscoe[4]則運用當代技術探索Boro元素的創(chuàng)新應用。而國內(nèi)針對日本Boro的研究較少,文獻資料也主要集中在與Boro相關的日本染織技術[5]和刺子繡工藝[6]上。因此,本文選取美國和日本的Boro展館及日本傳統(tǒng)民間紡織品交易平臺中的622件Boro作為研究對象,對其歷史淵源、類型、藝術特征和文化意蘊進行深入探討。
1日本Boro的歷史淵源
Boro起源于江戶時代晚期日本東北部的青森縣,至昭和時代早期因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被更優(yōu)質的衣物所取代。青森縣位于日本本州島的最北部,常年被積雪覆蓋,因此被稱為“雪國”。該地區(qū)遠離中心城市,缺乏先進的設施,又常遭遇自然災害,導致長期的貧窮和落后[7]。在江戶時代,平民被禁止穿著絲綢和棉質服裝,而棉花在寒冷的東北地區(qū)也無法被種植,所以當?shù)厝酥荒芡ㄟ^種植大麻、苧麻和桑樹等植物來制作紡織品。
二手織物在機械化的紡紗和織造到來之前具有極高的價值,尤其是柔軟且保暖性好的二手棉織物成為當時極其重要的商品之一。江戶時代東北地區(qū)的舊棉花貿(mào)易市場一度十分繁榮,Boro的誕生和發(fā)展便與當時棉花的引進息息相關。被稱作“北部沿海貿(mào)易商”的“北前船(Kitamaesen)”每年從南部大阪出發(fā),沿著瀨戶內(nèi)海和日本海航行到北海道[4]。在這個海上物品交換市場中,北方人用當?shù)靥禺a(chǎn)換取來自南方的食物及以棉纖維、棉布、棉線和棉質服裝為主的二手棉類物品。青森婦女將獲得到的二手棉織物先用堿液清洗,再用粗糙的魚皮擦去頑固污垢[4]。由于二手和服具有簡單的平面矩形結構,所以很容易將其拆解,并與其他優(yōu)質碎布一起被重新拼湊成一件完整的衣物,又或者被用作修補現(xiàn)有衣物或家用
紡織品的補丁。通過層層修補提高了原本織物的牢固性、柔軟性和保暖性,由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Boro物品。而收集到的劣質二手碎布則被分解成布條,與當?shù)芈椴紬l一起進行重新編織,形成一種被稱為“裂織布(Sakiori)”的織物[8],這類織物質感粗糙硬挺,被用于制作和服的腰帶、背心或地毯。
2日本Boro的類型
Boro種類繁多,既指用針線將碎布縫合在一起的片狀織物,又指用這些織物制成的各種生活所需的服飾及家用紡織品。
2.1Boro服飾類
Boro服飾是指整體或局部經(jīng)二手碎布修補成的衣物,本文選取典型的309件Boro服飾進行研究,如表1所示。
2.2Boro家用紡織品類
剩余313件為Boro家用紡織品,包括用碎布修補而成的床墊(Futonji)、被褥(Donja)、被爐蓋(Kotatsugake)、米袋(Komebukuro)和清潔布(Zokin)等。Bodo專門指利用各種碎布拼接而成的一種矩形片狀Boro,也可用來充當家用物品,例如大塊的Bodo被用作單層的床單或多層的被子,小塊
的Bodo被用作孕育嬰兒時墊在孕婦下方的墊布。這些由家族祖先衣物縫制而成的小塊Bodo包含著祖先對新生嬰兒的祝福,極具生命意義。Donja和Yogi則是尺寸較大的睡袍形狀Boro,在里面填充了很多絮料來增強保暖效果,以充當被褥或毯子,重達12 kg,冬天將其鋪在地上供全家人裹著睡覺。
3日本Boro的藝術特征
日本Boro具有極其鮮明的藝術特征,通過其獨有的色彩、圖案、肌理和拼布形式展現(xiàn)出豐富的層次感和無規(guī)則的殘缺之美。
3.1種類繁多的圖案呈現(xiàn)
3.1.1圖案工藝
Boro上除了通過各種色塊組合形成一種整體的抽象效果外,還有利用當時日本較為流行的染織和手縫工藝所制造的一系列精致圖案。
1) 染織工藝。碎布上的圖案由染織工藝所制造,通過修補過程間接成為Boro中的圖案。條紋和格紋在Boro圖案中占有較大比重,通過控制紗線的顏色和用量,采用梭織工藝能夠制造出千變?nèi)f化的條紋和格紋樣式。此外,利用不同的防染技術結合天然染料對坯布進行特定染色,也能夠創(chuàng)造出各種風格的圖案。例如與中國藍印花布類似的日本型染工藝(Katazome),采用防染糊在手工雕刻有花紋的紙板模上進行刮漿漏印,從而呈現(xiàn)出精細無暇、線條流暢的圖案[9];與中國蠟染類似的日本筒描工藝(Tsutsugaki),將防染糊倒入紙筒,然后通過手擠在布上描繪,呈現(xiàn)的圖案更具靈活性和樸拙感[10];由中國扎染發(fā)展而來的日本絞染工藝(Shibori),將布先平縫、折縫或捆扎后再染,使圖案達到抽象、無規(guī)則的效果[11]。還有一種先對紗線染色再織的日本工藝叫作絣織(Kasuri),根據(jù)預先設計好的圖案將紗線進行特定的防染,隨后通過在排布(排經(jīng)線、織緯線)中產(chǎn)生的輕微位移,模糊制造出的圖案邊緣,賦予圖案隨意的美感[12]。
2) 手縫工藝。Boro圖案的另一來源是用縫合針法或刺子繡工藝,直接在Boro表面手縫出局部或者大面積的圖案。Boro上的縫合針法有平針縫、倒針縫、千鳥縫、貼布縫、梯針縫和鎖邊縫等,主要用于碎布間的拼合和修補。制作者非但不掩藏針跡,還會選用與靛藍色面料對比強烈的白色棉線,加上針法本身的多樣性,能夠在Boro上形成簡單或花式的線形紋樣,起到局部的裝飾效果。
刺子繡針法所制造的圖案紋理較之普通縫合針法更具特色,主要以面的方式呈現(xiàn)在Boro上。刺子繡在日本被稱為Sashiko,意思是“小刺”或者“小針扎”[13],通常用白色棉線將單層或多層織物縫合在一起,線跡呈現(xiàn)數(shù)量多、間距小、排列密集的特點,形成簡單的連續(xù)紋樣或者單獨紋樣。這種工藝不僅能夠加固織物,還能增強衣物的保暖性和耐磨性。隨著審美需求的提高,刺子繡從最初的功能作用演變?yōu)橐环N裝飾藝術,單個紋樣也從最簡單的直線段變得更為豐富。根據(jù)地域分為山形縣的莊內(nèi)刺子繡、青森縣的津輕小巾刺子繡和南部菱形刺子繡[14]。圖2展示了幾種刺子繡樣式,其中莊內(nèi)刺子繡由十字交叉的直線段組成,并在此基礎上構造出更為精巧的幾何圖案,如米字繡、柿花繡、米花繡、杉刺繡等。津輕刺子繡和南部菱形刺子繡的針法都是一種“閉合式針跡”,以菱形為基礎圖形進行擴展,單位圖形的高寬比前者為1︰1,后者為1︰2。
3.1.2圖案題材
多樣的碎布和手縫工藝造就了Boro圖案類型的豐富,按題材種類可分為幾何圖案、植物圖案、動物圖案、器物圖案和文字圖案,圖案以單獨一種題材呈現(xiàn)或多種題材組合呈現(xiàn)。簡潔抽象的幾何圖案包含了點、線、面、格等形態(tài),多以連續(xù)紋樣的形式呈現(xiàn),表現(xiàn)出日本民族樸實清雅的風格[15]。文字圖案包括日語中的漢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以單獨或多個的形式呈現(xiàn),內(nèi)容往往代表著原穿著者的身份或歸屬。自然和器物圖案與日本的風土和人民生活關系密切,也更具象征寓意,例如牡丹代表富貴,龜、菊、鶴代表長壽,竹子代表堅韌,農(nóng)具代表勤勞,扇子代表吉祥,以樸素簡化的風格形式來傳達日本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自然的尊重和未來的期盼。這些選用不同工藝和題材的Boro圖案如表2所示。
3.2藍調為主的多色組合
3.2.1以靛藍色系為主
日本Boro大多呈現(xiàn)深淺不一的靛藍色,這與日本江戶時期(公元1603—1868年)政府頒布的“奢侈禁制令”(該命令限制底層民眾穿著顏色鮮艷的服裝)有很大關系,并且介于靛藍染料低廉的價格,使得靛藍色系在平民階層中盛行[4]。日本的藍染植物蓼藍、琉球藍和藍染工藝都是由中國唐代傳入,成為江戶時代最為重要的印染色彩和工藝[16]。藍染植物主要生長在日本德島縣的阿波地區(qū),因此也被稱為“阿波藍”,盛產(chǎn)的靛藍染料被稱作“Sukumo”[17],如圖3(a)所示。靛藍染料具有易染色、不易褪色、增強纖維強度等優(yōu)點[18],同時由于在染色過程中所殘留的氣味對蛇、虱子和蚊子有一定的驅除效果,因此所印染的衣物十分適合戶外勞動者穿著。
藍染工序多且復雜,根據(jù)染布次數(shù)的不同,可以染出各種深淺不一的靛藍色,就“阿波藍”而言就含有22種顏色[16],如圖3(b)所示。Boro的制作材料融合了當?shù)厣a(chǎn)的靛藍麻布和源自各地的藍染二手碎布,所以整體呈現(xiàn)的大都是靛藍色系。而后隨著時間推移和穿著磨損的過程,Boro呈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褪色痕跡,這進一步加深其色彩層次,呈現(xiàn)出和諧統(tǒng)一的視覺效果,并從情感上賦予一定的懷舊色調。
3.2.2以其他顏色為輔
與大片靛藍色相呼應的就是Boro上流露出來的少量白色,這種白色線跡與純藍底布、藍染部分與留白圖案間的比對,都彰顯出那個年代的工匠和普通百姓對于藍白搭配的熱愛。這種色彩組合讓人聯(lián)想到天空云朵或大海浪花,至今日本人都在運用藍白兩色來制作紡織品和陶瓷作品,以回應他們對周圍自然世界的感悟。
直到19世紀末廢除“禁止奢侈令”后,政府不再限制平民服裝的顏色。隨著Boro中加入的二手碎布顏色變多,例如黑色、灰色、紅色、棕色和黃色等其他顏色也加入了原本的靛藍色系組合中。如圖4所示的一款Boro工作服,整個領子和里層的袖子部分都拼接了高飽和度的亮黃色,與其他低飽和度、低明度的色塊形成對比,成為整個服裝的亮點。
3.3層層疊疊的矩形拼布
Boro另一大主要特征就是拼布的運用,不同于嚴格按照圖譜和色彩要求的拼布藝術,Boro的拼布源于最基本的功能需求,是一個無規(guī)律且不斷增添碎布的過程。
3.3.1拼布的特點
Boro所采用的布塊形狀都為矩形,大小取決于布塊本身的面積及原本衣物的破損程度,小至拇指長短,大至可以填滿整個服裝后背。用于拼布的布塊在最初制作時采用拼接方式,根據(jù)想要制作的衣物或者家用紡織品的結構裁好相應布片,再將邊緣縫合。而在后期修補過程中,往往采用疊加方式,用新的布塊覆蓋老舊破損的布塊,并用刺子繡工藝將多層面料縫合加固。因此年份越久的Boro所呈現(xiàn)出的是越為復雜的布塊組合和層層疊疊的肌理效果。
3.3.2拼布的形式
拼布的形式分為對稱式和非對稱式。對稱式表現(xiàn)在所用布塊的形狀、大小、位置、顏色及圖案在Boro上形成左右一致的特點,前提是所收集到的同種碎布的數(shù)量足以滿足服裝左右同一部位的需求,形成整體上的統(tǒng)一美和平衡美。非對稱式拼布則與上述相反,呈現(xiàn)出一種無規(guī)律、凌亂的抽象效果。對稱式拼布制成的Boro使用年限較短,隨著使用次數(shù)增加而帶來不可避免的破損,不斷地修補過程便打破了原本的平衡,變成越來越明顯的非對稱式效果。如圖5所示為兩件Boro工作服,圖5(a)由絞染和絣織工藝所制成的帶有圖案的碎布組
成,表現(xiàn)出的是對稱式拼布;而圖5(b)因采用的碎布圖案、大小和位置在服裝左右都有所不同,表現(xiàn)出的是非對稱式拼布。
3.4歲月沉淀的破舊特征
隨著時間的流逝、常年的使用和清洗,以及不斷地修補,Boro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磨損和刮痕,呈現(xiàn)出各種破舊特征。這種特征表現(xiàn)在多個方面,例如,不同程度的褪色增加了同色系色彩數(shù)量,被染色的棉線更與底布融為一體,這種自然的色彩過渡讓Boro顯得如抽象的油畫般斑駁美麗,如圖6(a)所示;拼布邊緣的磨損也會形成不同效果,輕則出現(xiàn)短毛邊,重則使原本平直的邊緣變成不規(guī)則的曲線,面料自然卷曲,形成長毛邊,如圖6(b)所示;而當布塊邊緣被磨損到支離破碎時,布塊會在Boro上形成類似地球板塊漂移樣式的肌理,如圖6(c)所示;還有從布塊內(nèi)部開始的破損,形成大小和形狀各異的破洞,透出底部的花紋或直接形成鏤空效果,如圖6(d)(e)所示。Boro在受自然和人為的影響下,破舊特征具有隨機性,在豐富其色彩、肌理的同時,也為Boro增添了一定的立體感。
4日本Boro的文化意蘊
隨著紡織技術的發(fā)展和物資的充裕,當?shù)厝瞬恍枰偻ㄟ^制作Boro來應對生活需求,但是曾經(jīng)留下的Boro物品仍包含著深遠的家族意義,同時對當代世界的文化理念和藝術審美具有一定的影響。
4.1記載家族歷史
每一件獨一無二的Boro都在漫長手工縫合過程中融入了修補者的創(chuàng)造力和愛,是如今單一、大量且快速的機械化生產(chǎn)所不能替代。Boro的藝術地位在獲得世人認可之前,也曾被視為貧窮歲月的象征而遭到當?shù)睾蟠呐懦?,盡管如此,老一輩依舊非常珍惜這些Boro物品,它們源于上一輩流傳又或是靠自己努力收集的碎布所制成。在每一件Boro上都可以看到青森婦女日復一日高強度的手工作業(yè),歷經(jīng)幾代人的修補,破舊的表層被不斷納上新的碎布,毫無關聯(lián)的布塊之間卻有著相互融合的美感。從剛出生時用的Bodo墊布到伴隨一生的衣物,都將人與人、過去與現(xiàn)在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日本紡織研究員Sheila Cliffe指出:“一旦某樣東西成為我們記憶的一部分,它的重要性就會從物質轉移到非物質,變得令人難以
割舍?!盵4]Boro匯聚了過往的歲月、勤勞的工作、親人間的關懷和對生命的熱愛,已從最基本的實用性物品演變成了一種家族歷史和情感的沉淀。
4.2傳播可持續(xù)理念
如今服裝業(yè)正以一種低價且更新快的供應鏈模式來迎合人們?nèi)找媾蛎浀南M欲,卻導致大量的資源浪費和環(huán)境污染[19],而將紗線和面料都利用到極限的Boro卻與這種“快時尚”消費主流相反。除了通過代代修補來延長每一件Boro的壽命,也會將原本的Boro物品進行拆解重組,使其從一種形態(tài)轉換成另一種形態(tài)。例如,最初由碎布修補制成的Boro衣物經(jīng)過長年累月的穿著而破損到一定程度后,就被拆解重組成床上用品、圍裙或包袋,進一步用爛之后被繼續(xù)轉換為清潔布[20]。而最后當其破損到實在無法繼續(xù)被用作修補的碎布時就被撕成布條,重新編織成裂織布或者頭帶繩。
在這一系列Boro對織物和紗線的循環(huán)利用過程中,體現(xiàn)出日本獨有的“Mottainai”文化?!癕ottainai”本意是“太可惜了”,用來表達當事物被浪費時所流露出的遺憾和悲傷[20]。過去,Boro是在極度貧困中被激發(fā)出的一種智慧生存方式,它的惜物思想不僅體現(xiàn)在材料、制作和形式上,更是對周圍生態(tài)自然的關注和造物價值觀的傳播。而現(xiàn)在,Boro也是對全球倡導低碳環(huán)保生活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的回應,這與當今呼吁的“循環(huán)經(jīng)濟3R”原則有相通之處。Boro中“物盡其用”的惜物思想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而那些融合了Boro元素并利用舊衣回收的服裝品牌也受到當代消費者的追捧,Boro正以傳統(tǒng)的姿態(tài)或化為創(chuàng)新的設計不斷傳播著可持續(xù)理念,喚醒人們心中的環(huán)保意識,對人們的時尚消費觀、時尚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理念有著現(xiàn)實和長遠的指導意義。
4.3展現(xiàn)“破舊”審美意識
Boro結合了實用功能和美感,在當代成功地發(fā)展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審美。盡管Boro創(chuàng)造者大都是生活在貧困地區(qū)的農(nóng)民和漁民,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中也不忘通過細節(jié)來表達對美的追求。例如大小各異的碎布在形狀上都統(tǒng)一為矩形來達到整體的秩序美;將顏色或圖案突出的碎布安排在服裝主要部位來打造重點美;將數(shù)量足夠多的同種碎布按對稱式拼布形式來體現(xiàn)均衡美。日本東京Amuse Museum是著名的Boro展館之一,館長辰巳清也曾對此表示“人類追求時尚是一種本能的行為”。
青森的貧農(nóng)更是無意中催生了以“破舊”為美的審美意識,讓Boro成為具有煽動力的當代藝術品。Boro所體現(xiàn)的“破舊”藝術與日本茶道中的“侘寂(Wabi Sabi)”美學息息相關,“詫寂”被稱為日本美學的精髓,追求自然缺憾所帶來的樸素和謙遜之美[21]。日本“民藝運動”的領導者柳宗悅也在其著述中提及“詫寂”是一種不完美的美[7],它的美在于歲月沉淀所留下的痕跡,有一種不規(guī)則的、靜寂的和簡單純粹的韻味。日本所主張的藝術形式都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正是來源于生活的Boro,因其純粹的創(chuàng)作意圖、簡單的材料、無規(guī)則的拼布、古樸的顏色及歲月打磨下的殘缺痕跡,令這種不完美的“破舊”審美意識獲得當代人的認可,而這種審美意識也能在川久保玲、三本耀司及馬丁·馬吉拉的設計作品中看到,這些反主流設計師都喜歡打破常規(guī),利用解構、破洞、拼接等元素來體現(xiàn)“破舊”藝術的魅力。
5結論
貧困并沒有阻擋青森人民對生活的追求,反而用無與倫比的技藝彌補了這種資源匱乏。日本Boro跨越兩個世紀,并在當世引起關注,從一種實用性的功能物品演變?yōu)橐环N獨特的藝術審美。Boro蘊含創(chuàng)作者的智慧,記載家族歷史,寄托人類情感,所傳播的可持續(xù)理念也是對當代人過度消費行為的批判,并且通過豐富的色彩圖案、隨機的拼布形式和歲月打磨的痕跡,表現(xiàn)出以樸素純粹為美的日本“詫寂”美學思想。Boro是歷經(jīng)歲月沉淀的產(chǎn)物,在當代雖無法重造,卻為設計從業(yè)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并注入了以“破舊”藝術為美的審美意識。
PDF下載
參考文獻:
[1]莊愷. 日本傳統(tǒng)織物Boro的文化研究[J]. 設計, 2017(5): 40-42.
ZHUAG Kai. Cultural research of Japanese traditional textile Boro[J]. Design, 2017(5): 40-42.
[2]KIM J Y, KIM S M. A case study on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Boro in modern fashionbetween 2011 and 2016[J]. Journal of the Korea Fashion and Costume Design Association, 2017, 19(2): 29-37.
[3]KYOICHI T. BoroRags and Tatters From the Far North of Japan[M]. London: Aspect Press, 2009.
[4]BRISCOE S. The Book of Boro: Techniques and Patterns Inspired by Traditional Japanese Textiles[M]. Exeter: David and Charles Publisher, 2020.
[5]趙云川. 日本近代染織技術的引進與革新[J]. 藝術設計研究, 2014(2): 32-37.
ZHAO Yunchuan. Import and innovation of textile technology in modern Japan[J]. Art & Design Research, 2014(2): 32-37.
[6]李克兢, 王冠軍, 水圣杰, 等. 日本刺子繡研究現(xiàn)狀總結及文獻綜述[J]. 西部皮革, 2019, 41(21): 129-130.
LI Kejing, WANG Guanjun, SHUI Shengjie, et al.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literature review of Japan prickle embroidery[J]. West Leather, 2019, 41(21): 129-130.
[7]柳宗悅. 日本手工藝[M].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128.
SOOETSU T. Handmade in Japan[M].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11: 128.
[8]WADA Y. Boro no Bi: beauty in humilityrepaired cotton rags of old Japan[J]. Textile Society of America Symposium Proceedings, 2004, 1: 458.
[9]陳楓. 日本傳統(tǒng)型染與中國藍印花布制版工藝比較研究[J]. 裝飾, 2017(7): 136-137.
CHEN Feng. A comparison of the stencil craft between Japans traditional katazome and Chinas blue calico[J]. ZHUANGSHI, 2017(7): 136-137.
[10]鐘紹琳. 日本現(xiàn)代染色藝術[J]. 裝飾, 2003(6): 62-63.
ZHONG Shaolin. Modern dyeing art in Japan[J]. ZHUANGSHI, 2003(6): 62-63.
[11]金少萍, 許金菁. 日本傳統(tǒng)絞染工藝的緣起與發(fā)展[J]. 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 24(3): 89-101.
JIN Shaoping, XU Jinjing.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traditional shbori[J]. 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1, 24(3): 89-101.
[12]廖文華, 王宏付. 日本絣織及其代表性紋樣特征探究[J]. 絲綢, 2017, 54(1): 56-63.
LIAO Wenhua, WANG Hongfu. Discussion on Kasuri pattern in Japan and features of its representative patterns[J]. Journal of Silk, 2017, 54(1): 56-63.
[13]HAYES. Sashikoneedlework reborn: from functional technology to decorative art[J]. Japanese Studies, 2019, 39(2): 263-280.
[14]顧文娟, 余祖慧. 服裝中基于刺子繡元素的裝飾創(chuàng)新實踐與應用[J]. 江蘇絲綢, 2020(4): 15-18.
GU Wenjuan, YU Zuhui. Innovation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decoration based on Sashiko elements in clothing[J]. Jiangsu Silk, 2020(4): 15-18.
[15]羅怡然, 王宏付. 日本江戶小紋圖案造型特征探析[J]. 絲綢, 2018, 55(6): 91-100.
LUO Yiran, WANG Hongfu. Modeling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Japanese Edo komon pattern[J]. Journal of Silk, 2018, 55(6): 91-100.
[16]陳可盛. 傳統(tǒng)藍染藝術在男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 杭州: 浙江理工大學, 2015.
CHEN Kesheng. Applications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Blue Dyeing Art in Mens Design[D]. Hangzhou: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2015.
[17]LEGRAND C. Indigo: the Color that Changed the World[M]. London: Thames & Hudson, 2013.
[18]KAWAHITO M, YASUKAWA R. Characteristics of color produced by awa natural indigo and synthetic indigo[J]. Materials, 2009, 2(2): 661-673.
[19]BOORADY L M. Modernizing Boro: Upcycling Apparel with A Past[G]. London: Sustainability in Fashion Proceedings, 2020.
[20]VEALE ME D. An Aesthetic of Resourcefulness: Japanese Folk Textiles from the Edo Period and Beyond[D]. New York: Skidmore College, 2015.
[21]李勇. 侘寂之美與簡約設計[J]. 新美術, 2018, 39(1): 125-127.
LI Yong. The beauty of wabisabi and minimalist design[J]. New Arts, 2018, 39(1): 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