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萊州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檢驗科,山東萊州 261400
急性腦出血是腦實質內出血性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可對患者的健康狀況和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1]。急性腦出血治療中,手術治療是其常用方法,可通過血腫清除手術快速有效清除腦內血腫和改善腦組織微循環(huán),術后早期進行手術治療進可為有效清除血腫和預防繼發(fā)性腦主治損傷,但術后再出血發(fā)生較多,不利于疾病的臨床轉歸[2]。對急性腦出血術后再出血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課題。同型半胱氨酸(Hcy)、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等均與高血壓、腦梗死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以及凝血等密切相關指標[3-4]。凝血酶激活的纖溶抑制物(TAFI)在纖溶系統(tǒng)平衡以及出血性轉化中具有重要作用[5]。通過實驗室指標檢測對急性腦出血術后再出血進行早期評估有助于指導其術后再出血的有效防治。因此,該研究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3月經(jīng)外科手術治療的急性腦出血患者68例的臨床資料,收集其血漿TAFI和血清Hcy、FIB、D-D水平,并分析以上四者單獨和聯(lián)合檢測在術后再出血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從而為術后再出血防治提供實驗室指導指標,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方便選取經(jīng)外科手術治療的急性腦出血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6]中高血壓腦出血診斷標準并經(jīng)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具備微創(chuàng)顱腦穿刺術指征,手術前無腦疝臨床表現(xiàn),均為首次發(fā)病,在發(fā)病后24 h內入院治療,收縮壓≥140 mmHg或(和)舒張壓≥90 mmHg,入院時GCS評分≥8分,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標準:臨床及影像學檢查證實其他原因導致的急性腦出血患者;中途轉院治療患者;合并血栓或出血性疾病史患者;合并肝腎疾病史患者;合并精神障礙或癡呆患者等。根據(jù)隨訪期間再出血發(fā)生情況,將急性腦出血患者68例分為再出血組(n=27)和對照組(n=41)。再出血組和對照組基線資料比較情況見表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急性腦出血患者68例均根據(jù)具體病情,采用同側額中回入路進行內鏡下血腫清除手術治療,根據(jù)頭顱CT定位進行開窗建立工作通道,內鏡下清除血腫和止血后在血腫腔放置引流管,退出內鏡,行硬腦膜修補及骨瓣的回納固定,完成手術治療,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治療,術后常規(guī)進行鎮(zhèn)痛、鎮(zhèn)靜、血壓控制、呼吸支持等治療。治療出院后均門診隨訪至少6個月,前3個月每個月隨訪1次,其后每3個月隨訪1次,隨訪終止事件為患者死亡或2020年10月10日,期間無患者失訪,隨訪率100.00%(68/68),統(tǒng)計隨訪期間再出血(術后出現(xiàn)躁動、嘔吐、頭痛、昏迷或意識障礙等加重,血壓突然上升,顱腦CT復查觀察血腫清除或排空程度發(fā)現(xiàn)當原手術部位或鄰近部位出現(xiàn)>10 mL新發(fā)血腫時可確認為再出血)發(fā)生狀況。
①術前患者均取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進行血漿TAFI水平、血清Hcy、FIB、D-D水平水平的檢測,獲取的血液標本置于抗凝管中,以3 500 r/min轉速、3 cm半徑離心處理10 min,分層后分離血清和血漿,并置于EP管中,在-20℃低溫冰箱中冷藏待測。檢測采用邁瑞B(yǎng)S-2000M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其公司提供的配套試劑、標準品、質控品,檢測操作由同一經(jīng)驗豐富者進行,具體操作參照說明書步驟進行。
②術前患者均取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進行凝血酶原時間(PT)及國際標準化比值(IN R)和血小板計數(shù)(PLT)等凝血功能指標水平的檢測,采用賽科希德SF-8000全自動凝血測試儀,具體檢測操作嚴格根據(jù)說明書指導進行。
③統(tǒng)計術后住院期間和出院隨訪期間再出血發(fā)生狀況,并計算再出血發(fā)生率。
68例急性腦出血患者術后2~7 d發(fā)生再出血6例,術后8~14 d發(fā)生再出血16例,術后≥15 d發(fā)生再出血5例,共27例(6+16+5)急性腦梗死患者出現(xiàn)術后再出血,急性腦出血患者術后再出血發(fā)生率為39.71%(27/68),其中包含住院期間再出血20例和出院隨訪期間再出血7例。急性腦出血患者術后再出血發(fā)生率較高,在術后任意時期均可出現(xiàn)再出血,再出血主要集中在術后約2周時間。
2.2.1 再出血組和對照組的血漿TAFI水平、血清Hcy、FIB、D-D水平以及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再出血組血漿TAFI水平和PLT均低于對照組,血清Hcy、FIB、D-D水平、PT和IN R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再出血組和對照組的血漿TAFI水平、血清Hcy、FIB、D-D水平以及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再出血組和對照組的血漿TAFI水平、血清Hcy、FIB、D-D水平以及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TAFI(μg/mL)Hcy(μmol/L)FIB(g/L)D-D(g/L)PT(s)PLT(×109/L) IN R再出血組(n=27)對照組(n=41)t值P值20.21±3.55 28.75±4.17 8.751<0.001 19.55±5.25 12.17±3.63 6.860<0.001 4.88±1.31 2.25±0.62 11.130<0.001 655.43±19.66 172.76±11.71 126.939<0.001 17.95±2.73 15.14±2.11 4.777<0.001 13.16±1.52 14.25±2.13 2.299 0.025 1.28±0.28 1.16±0.21 2.017 0.048
2.2.2 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TAFI水平、血清Hcy、FIB、D-D水平與凝血功能指標的關系分析 Pearson線性相關分析顯示,患者血漿TAFI水平、血清Hcy、FIB、D-D水平與PLT、PT和IN R等凝血功能指標均密切相關(TAFI:r=0.847、-0.722、-0.793;Hcy:r=-0.789、0.814、0.847;FIB:r=-0.858、0.816、0.779;D-D:r=-0.823、0.842、0.805,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漿TAFI水平是急性腦出血患者術后再出血的保護因素(P<0.05),而血清Hcy、FIB、D-D水平是急性腦出血患者術后再出血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急性腦梗死患者術后再出血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血漿TAFI和血清Hcy、FIB、D-D聯(lián)合檢測診斷急性腦出血患者術后再出血的敏感度和準確性均較高。見表4和圖1。
圖1 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TAFI水平、血清Hcy、FIB、D-D水平對術后再出血診斷效能的ROC曲線分析
表4 血漿TAFI和血清Hcy、FIB、D-D聯(lián)合檢測診斷急性腦出血患者術后再出血價值
急性腦出血為神經(jīng)外科常見病,常需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療效和預后改善,但術后再出血問題一直嚴重困擾神經(jīng)外科醫(yī)生[7-9]。腦出血術后再出血發(fā)生可嚴重影響病情,延長住院時間和惡化預后[10-12]。腦出血術后再出血的發(fā)生率8%~23%,不同手術治療患者的術后再出血發(fā)生率具有一定差異[13-14]。該研究中急性腦出血患者術后再出血發(fā)生率高達39.71%,與前人研究的8%~23%的發(fā)生率相比較高,其可能原因為:該研究病例多為老年人群,其自身血管功能降低,血管疾病發(fā)生風險較高,術后再出血風險增加。在急性腦出血術后1、2、3周及以上時間內均可出現(xiàn)術后再出血情況,術后1周內術后再出血占較低,術后2周內的術后再出血占比明顯較高,而術后3周及以后的術后再出血占比再次降低,因此,在術后觀察中,無論術后任何時期均需警惕其再出血的發(fā)生,尤其是術后1~2周為再出血高發(fā)時期,需加強觀察,及時對術后再出血進行診治。
凝血功能、纖溶系統(tǒng)平衡等均與急性腦出血密切相關[15-16]。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腺苷蛋氨酸水解產(chǎn)物,其高水平可抑制NO合成從而造成血管內皮功能損傷,其水平持續(xù)升高可引發(fā)血小板受損從而增加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促進血栓形成[17]。纖維蛋白原(FIB)為凝血活化標志物,其過量表達可引發(fā)高黏反應,增加血液粘滯性,減緩血流速度從而增加血栓發(fā)生風險。D-二聚體(D-D)是血液高凝狀態(tài)免肝指標,可反映凝血與纖溶活化水平,其升高提示血管內徐栓形成。凝血酶激活的纖溶抑制物(TAFI)是含鋅金屬羧基肽酶,通過肝臟合成也存在于血小板,具有抗纖溶作用,可通過激活TAFI抑制血栓溶解,但血液中TAFI濃度過高時其活性降低而處于低纖溶狀態(tài)而出血分析增加。
該研究中,急性腦出血患者的血漿TAFI水平和PLT較低而血清血清Hcy、FIB、D-D水平、PT和IN R較高,其中術后發(fā)生再出血患者的血漿TAFI水平和PLT更低而血清Hcy、FIB、D-D水平、PT和IN R更高,與Zhou等[17]研究結論、Choi等[19]研究結論以及陳萍等[20]研究結論一致。進一步研究證實急性腦出血患者血漿TAFI水平、血清Hcy、FIB、D-D水平與PLT、PT和IN R等凝血功能指標均密切相關,血漿TAFI水平是急性腦出血患者術后再出血的保護因素,血清Hcy、FIB、D-D水平是急性腦出血患者術后再出血的危險因素。進一步的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血漿TAFI和血清Hcy、FIB、D-D聯(lián)合檢測診斷急性腦出血患者術后再出血的敏感度和準確性均較高,可能用于患者術后再出血風險早期評估。
綜上所述,血漿TAFI水平和血清Hcy、FIB、D-D水平與急性腦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及術后再出血相關,可用于急性腦出血患者術后再出血早期評估,指導其術后再出血有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