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是我國家具史上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家具的造型、裝飾、工藝、材料等,都已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簡潔的時代特色,后世譽之為“明清家具”。明清坐具種類居多,有寶座、交椅、圈椅、梳背椅、官帽椅、玫瑰椅、靠背椅、太師椅等。
關鍵詞:明清家具;官帽椅;梳背椅;太師椅
明清家具作為我國家具文化最高的工藝藝術水平,同時在古代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傳統(tǒng)以及審美情趣下,明清家具基本可以分為“京作”“蘇作”“廣作”“仙作”這四種流派。天水市博物館現(xiàn)有館藏明清家具2000余件,以核桃木、花梨木、紫檀木居多。古典家具是中國悠久燦爛的藝術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古典家具的價值不僅僅是服務于人的使用價值,同時還凝集著在特定環(huán)境下形成的各個時期不同的藝術風格,綜合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生產(chǎn)發(fā)展、生活習俗、觀念意識、審美情趣以及科學技術和物質的發(fā)展水平。人類使用家具的歷史非常久遠,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完整的家具遺存屬戰(zhàn)國時代。今天人們能見到的古代家具,主要是明清兩代的制品。
官帽椅以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員的官帽而得其名。官帽椅分南官帽椅和四出頭式官帽椅兩種。所謂四出頭,實質就是靠背椅子的搭腦兩端、左右扶手的前端出頭,背板多為“S”形,而且多用一塊整板制成。南官帽椅的特點是在椅背立柱和搭腦相接處作出軟圓角,由立柱作榫頭,橫梁作榫窩的煙袋鍋式做法。椅背有使用一整板做成”S”形,也有采用邊框鑲板做法,雕有圖案,美觀大方。其標準的式樣是后背為一塊靠背板,兩側扶手各安一根“連幫棍”,是我國明式家具中椅子造型的一種典型款式。
天水民俗博物館征集的這對明清家具四出頭官帽椅(圖1),椅座面長58.8、寬47.3、通高126.5厘米。椅的搭腦和扶手均出頭,搭腦過立柱后仍向前探,并在盡端向外挑出、翹起,搭腦中段弧度呈羅鍋式,扶手兩端外撇,與搭腦和諧統(tǒng)一,曲線優(yōu)美、富有彈性,造型非??鋸???勘嘲骞馑?、絢麗呈“S”形,圓形立柱與后退一木連做,兩扶手正中下連幫棍,以下粗上細直立,即“老鼠尾巴”的做法,鵝脖部分向前傾斜,與適合人體靠背的曲線相對唱和,人坐在椅子上比較舒適,符合人體功能學。
古人講究坐相,通過椅子靠背板與扶手曲線的造型語言來表達坐者的威儀與端莊。椅面為獨板硬屜,座面下三面設素牙板,正面門壺券口呈花葉石榴狀,輪廓線標準成熟,無懈可擊。四腿及腳棖外圓內方,腿足做側腳收分,看似簡單,但線條沉靜直暢,腿間用步步高管腳棖相連。此座椅漿色锃亮,上下無一絲裝飾,結構簡練之極,完全采用線條和弧度來處理,線條曲直相同,方中帶圓,充分體現(xiàn)了明式家具簡潔明快的特點。明式家具的這種構想體現(xiàn)了中國美學中動靜相宜、剛柔并濟、無勝于有的審美概念。
明清坐具種類居多,有寶座、交椅、圈椅、官帽椅、玫瑰椅、靠背椅、太師椅等。而天水民俗博物館現(xiàn)藏有一對明代核桃木梳背椅則別有一味風格。明代核桃木梳背椅現(xiàn)在南宅子書房院,配有清代核桃木硬木書桌,這都是胡家后人保留下來的,經(jīng)過幾百年的風風雨雨,木質如新,光澤亮麗。梳背椅(圖2)通高115、寬46、長58厘米。椅背中間用四根細圓梗木均勻地排列成靠背,形似木梳,因而得名“梳背椅”。制作風格簡練。梳背椅按形制來分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靠背椅,一種是扶手椅。梳背椅不管它是靠背椅還是扶手椅,其靠背內都嵌有垂直于座面的直欞。沒有扶手的靠背椅若靠背內嵌有垂直于座面的直欞,則是一統(tǒng)碑梳背椅。若扶手椅的靠背與扶手都嵌有垂直于座面的直欞,則是帶扶手的梳背椅。平直的搭腦,兩端以悶榫角與方材后腿上截相交,后腿上截穿過椅盤成為后足,一木連做。扶手下安一枚套環(huán)卡子花與六根直欞。椅盤下有二根穿帶,兩邊各再裝二根短穿帶加強支承。座面下安一直柞,齊頭碰椅盤下,加一羅鍋棖出榫納入腿足,中安二根矮老,構成牙子。腿足間施圓材管腳棖,下加羅鍋棖形牙子,梳背椅的靠背與扶手嵌入的是圓材直欞,后來梳背椅的直欞圓材演變?yōu)榛澋膱A材,如上微曲下直的圓材、彎曲如鵝脖的圓材。梳背椅還增加了裝飾,其直欞上或下加卡子花,也有在座面下裝卡子花或安羅鍋棖矮老。除此之外,座面也發(fā)生了變化,由原來方正的座面演變?yōu)槎噙呅蔚淖?,巧奪天工,四方腿間裝橫長,非常穩(wěn)定。這種設計構思體現(xiàn)了中國美學中的動靜相益、剛柔并濟,無勝于有的審美概念。造型結構十分重視與廳堂建筑相配套,線條組合給人疏朗空靈的藝術效果,與繁復奢華的清式家具相比,明式家具以清新素雅、簡練概括而取勝,因此在收藏市場中,一直流行著“十清不抵一明”的說法。
此對梳背椅結構簡練,質樸無紋卻線條優(yōu)美,委婉流暢,炎熱夏天給人帶來通風、透氣、清涼之快感,是具文人氣質的儒雅佳器。
太師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職來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種類似于交椅的椅具。它的名稱與宋代的秦檜有關。據(jù)岳柯《史》記載,南宋奸相秦檜一日宴請賓客,席間有個參軍吹捧這位“相爺”,秦檜十分高興,即命一伶人送交椅賜座。參軍受寵若驚,就坐時舉止失措,忽墜其幞頭,露出了巾環(huán)。伶人即問這是什么巾環(huán),參軍回答是“二圣環(huán)”。伶人一聽便一語雙關地對參軍說:“你只顧自己坐太師椅,卻把二圣環(huán)丟在腦后,講的過去嗎?”伶人此言,表面上是批評參軍的失禮行為,實際上是暗諷秦檜只顧自己做太師,卻把徽、欽二帝的回歸忘得一干二凈!后人嘆服伶人的說話技巧,從此就把交椅稱為“太師椅”。后來在同時代的椅類家具中,能被尊稱為“太師椅”的,一定是椅類家具中的翹楚,也象征著坐在太師椅的人的地位尊貴、受人敬仰,逐漸演化為中國古代文人和老百姓共同的美好愿望。
在明代時,將上部安栲栳樣椅圈兒的圈椅稱為太師椅。到了清代,太師椅成了一種扶手椅的專稱,此扶手椅的靠背板、扶手與椅面間成直角,樣子莊重嚴謹,用料厚重,寬大夸張,裝飾繁縟。這些特征都是為了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經(jīng)完全脫離了舒適,而趨向于尊嚴。由于太師椅并不是按照外形特征或功能特征來命名的家具,于是它的椅形的發(fā)展變化更多地受到當時社會禮制、習俗文化的影響。清代,太師椅的造型與宋史所載相差甚遠,體形碩大、做工繁復,設于廳堂的扶手椅、屏背椅等都稱太師椅,以乾隆時期的作品為最精,一般都采用紫檀、花梨與紅木等高級木材打制,還有鑲瓷、鑲石、鑲琺瑯等工藝。
天水民俗博物館是一處集中展示甘肅隴右地區(qū)民居民俗文化的博覽園,展出民俗文物2500余件,集中展示了明清時期官宦人家的生活場景和天水獨有的人文風采。館內現(xiàn)藏有一對清代透雕團壽太師椅(圖3),通高100、長63、寬42.3厘米。此椅靠背板及扶手均采用透雕工藝,搭腦呈靈芝形,靠背板雕卷云,龍紋組成“福”字。下飾靈芝紋,扶手雕二龍團壽,座面下四周均有彭牙壺門,浮雕雙草鳳戲靈芝,鼓腿上部飾獸面紋,龍足外撇踩球,四周均有平板托尼,椅通體雕滿花紋,用料厚重,雕飾繁重。此太師椅用梨木制作而成,梨木主要產(chǎn)于歐洲及部分亞洲地區(qū),其特點是吸水均勻、硬度適中,適合刻線條,向來為明清家具制作者所使用。由于梨木的特殊材質,使得這對太師椅做工規(guī)整,品相保存完好,為日常家用兼收藏鑒賞之佳品,具有較好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清式家具以設計巧妙、裝飾華麗、做工精細、富于變化為特點。尤其是乾隆時期的宮廷家具,材質之優(yōu),工藝之精,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正是這一時期確立了清式家具的風格。明清家具典型地體現(xiàn)了中國家具所具有的極其精湛的工藝價值、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潘文娟,單位: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