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要】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階段,聽力是英語學習中的重要內容,是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英語基礎,在這種情況下根據(jù)聽力學習策略訓練的理論,結合新課標對于初中英語聽力的要求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英語聽力教學訓練,希望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有效促進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聽力教學;學習策略訓練;行動研究
引言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聽力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必須掌握的技能。鑒于我國當前英語教學中聽力訓練存在的問題,在初中英語聽力教學中開展聽力學習策略訓練的行動研究,對于英語聽力教學的發(fā)展有重要意義。通過聽力教學行為研究使教師能夠在教學中更加重視教學目的,并且對教學過程進行持續(xù)改進,不斷提高英語聽力教學水平。
一、聽力學習策略訓練行動研究的方案
教學行動研究主要指的是老師對自己在教學中的行為進行分析和研究,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改進,從而持續(xù)提升教學質量的一種教學研究性行為。針對初中英語聽力教學開展教學行為研究,教師可以作為研究者將課堂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以及學生的反應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定性研究的方式開展研究活動。整個研究過程可以從以下幾步來實施: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觀察、辨別以及反思等方式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接著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調查,找出原因;提出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結合教學實際制訂有效的行動方案;實施并觀察效果;思考總結。對問題的分析可以通過教學研討、分析以及鑒定的形式,盡可能讓所有英語老師都能參與到討論中,還可以邀請相關的教育專家參與其中。如果試行的方法依然存在不足之處,可以再次擬訂方案進行分析研究,直到達到滿意的效果。
根據(jù)以上理論和分析,制訂以下研究方案:第一步,提出問題。在教學中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明確問題發(fā)生的原因,收集相關的資料和信息進行假設性分析。第二步,制訂改善對策。通過對問題的有效分析制訂有效的改善對策。第三步,實施策略。將制訂的教學改善對策應用到教學實踐中;第四步,對教學研究的結果進行總結和分析??梢詮膶W生最終的學習效果以及老師自身教學水平提升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和評價。
二、教學行為研究實踐過程
1. 提出問題。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普遍比較重視對英語詞匯和語法知識的灌輸,雖然這些知識確實是英語各項能力提升的基礎,但是如果只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學生的聽力能力是很難提高的。很多教師認為英語聽力應該是學生日常積累和練習的結果,因此在課堂上并不重視對學生英語聽力的訓練,很多時候英語聽力課程成了講解英語語法的課程,聽力教學僅僅流于形式。而且在課堂的聽力教學中聽力訓練非常隨意,并沒有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非常盲目,不知道如何把握重點,很多學生甚至在課堂上“談聽色變”,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達不到新課標對于英語聽力的要求,甚至使英語聽力成為阻礙學生英語綜合能力提升的重要障礙。
研究發(fā)現(xiàn),初中英語聽力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老師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影響,對于聽力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聽力教學沒有系統(tǒng)性,缺乏針對性;學生英語基礎知識薄弱,在聽力訓練中缺乏策略;教師在課堂上并沒有對聽力策略實施系統(tǒng)性的教學和訓練,導致學生的聽力學習也缺乏系統(tǒng)性;聽力材料的選擇過于隨意,對難度把握不適導致學生進行英語聽力學習的積極性受到影響;聽力課程安排的課時比較少。
針對以上問題進行研究時,教師可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相關的信息并進行觀察和分析。在調查中,為了保證數(shù)據(jù)的有效真實可靠,可以對全年級每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調查,選擇所有學號尾號是“1”和“6”的學生填寫問卷調查表,一個班級50人,全年級共8個班,所以調查對象共80人。通過調查可以發(fā)現(xiàn),影響學生聽力水平提高的因素比較多,主要包括不理解聽力中的詞義(82%)、無法快速記住所聽的內容(73%)、語速快導致完全聽不懂(69%)、聽的時候太緊張了(45%)。
2. 制訂改善對策。針對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該組織老師結合新課標的要求以及當前學生的英語水平制訂有效的改善措施。通過調研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在英語聽力學習中并不了解聽力教學策略,聽力練習也存在盲目、心理壓力大的問題,而且容易受到情緒和環(huán)境的影響。針對學生在英語聽力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可以加強學生對英語聽力的系統(tǒng)訓練,在英語聽力教學中選擇合適的聽力材料,將課堂基礎知識教學內容與聽力訓練結合起來,既滿足了學生對英語基礎知識的學習需求,同時也使學生的聽力能力得到了有效訓練。另外,在聽力訓練中,除了課堂教學配套的內容外,還需要選擇更加生活化的基礎內容,讓學生在練習中將英語精聽和泛聽結合起來,在沉浸式英語訓練中提高自己的英語聽力能力。
3. 實施策略。根據(jù)之前的調查分析并針對學生在英語聽力學習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制訂相關的教學改善對策。在對策制訂后,每周對學生進行專項英語聽力策略訓練,一定要嚴格按照制定的對策執(zhí)行,將課本的配套聽力練習和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精聽和泛聽緊密結合起來。老師在教學中還需要每周開展相應的策略訓練聽力課,并參與評課活動,在策略實施一段時間后對學生進行調研,結合課堂日志、教學情況對教學行為進行適當?shù)恼{整。在教研活動結束之后,對學生進行英語聽力專項測試,并結合學生的期末考試情況進行教學效果的綜合評價和反思。
在聽力策略訓練中,主要從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情感策略方面進行訓練。首先,元認知策略訓練的主要內容包括幫助學生把握聽力學習的要求和目標,使他們在訓練中能夠根據(jù)話題揣摩將面對的聽力訓練題目,讓學生學會對聽力材料進行分析并合理分配自己聽力訓練的時間和注意力。可以根據(jù)不同的聽力材料和要求,進行不同方式的聽力訓練,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自我調節(jié)。其次,在認知策略的訓練中,讓學生學會在聽力訓練中有意識地將社會文化知識和語言材料結合起來,把握英語聽力材料中單詞和句子的重音以及語調對于含義表達的重要性。最后,在情感策略的訓練中,為了幫助學生有效克服英語聽力訓練中存在的緊張焦慮情緒,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握聽力材料中的關鍵詞,通過推測以及快速記筆記的方式抓住聽力材料中的要點。對聽力訓練中的問題,老師要及時鼓勵和啟發(fā)學生,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和分析,不斷增強學生在英語聽力學習的自信心。
4. 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應該從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老師在教學中的收獲兩方面進行總結和思考。通過訓練,學生可以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以及英語聽力材料中說話人的語音、語調進行故事內容的推測,再結合自己的英語語法知識快速抓住聽力材料的主要信息,而且學生在聽力中的緊張情緒也消除了不少,最主要的是學生的英語聽力成績顯著提高了。老師在教學中的收獲也很大,老師在教學中的自我意識建立了起來,老師能夠在教學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與教學效果之間的關系,進而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通過反思、改進持續(xù)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促進英語聽力教學的開展。
三、教學行為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開展初中英語聽力學習策略訓練行為研究時,由于每位老師的教學理念和研究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實施研究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內容設置是否合理,在實施聽力策略訓練時,老師通常都會更加重視在教學中對于認知策略的訓練,可能會忽視對學生進行元認知策略以及情緒策略的有效研究和針對性訓練。在聽力材料的選擇上也存在著控制不夠嚴密、不同的班級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等問題。因此,在研究中需要重視以下問題:
首先,聽力學習策略訓練行為研究必須要有比較強的針對性,研究的內容不能太過寬泛,需要切實對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并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其次,研究中使用的方法要盡量豐富,確保研究的有效性,比如可以采用問卷、訪談、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以及測評等分析手段和方法。雖然在調查中進行問卷編制和相應的數(shù)據(jù)分析具有很大的難度,而且在教師進行課程測評以及對學生進行訪談收集資料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可以獲得有用的信息來進行準確的教學分析,同時還可以進一步落實聽力教學的分析和研究。再次,研究計劃必須要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還需要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不同老師在教學風格方面的差異性,避免教學行為研究落入形式主義的怪圈中,使教學行為研究的效果沒有真正體現(xiàn)出來。最后,在進行英語聽力學習策略訓練行為研究時,英語老師之間的互動合作是研究順利實施的關鍵。老師之間應該加強合作,集思廣益,共同就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制訂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進而實現(xiàn)英語聽力教學效果的全面提升。
結語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面對學生在英語聽力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聽力學習策略訓練行為研究的方式對聽力教學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和分析,找到問題所在。從元認知策略訓練、認知策略訓練以及情感策略訓練等方面加強對學生英語聽力能力的訓練,不斷提高英語聽力教學水平,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孔法爽.網絡教學平臺A~+課堂派在初中英語聽力教學中的行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9.
[2]曲延梅.提高農村初中生英語聽力水平的行動研究[D].聊城大學,2016.
[3]黃桂紅.關于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策略的行動研究報告[J].新東方英語·中學生,2019(5):23.
[4]胡雯.牛津初中英語聽力教學有效性淺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8(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