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
【摘 要】目的:探討認知行為干預護理對抑郁癥患者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間在進行治療的95例抑郁癥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根據(jù)護理方案的不同分為認知組50例以及對照組45例。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認知組在此基礎上實施認知行為干預,對比兩兩組患者HAMD-17評分。結果:干預前,兩組患者HAMD-17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t =0.349,P =0.728);經過干預,兩組HAMD-17評分均有所下降,但認知組水平更低(t =3.375,P =0.001)。結論:對抑郁癥患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可發(fā)揮輔助治療作用,進一步緩解其抑郁癥狀。
【關鍵詞】認知行為干預;抑郁癥;健康教育
抑郁癥為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其特征為持久的心境低落,患者通常會出現(xiàn)自卑、悶悶不樂、悲觀厭世,嚴重者甚至出現(xiàn)自殺傾向。目前臨床主要通過藥物方式治療抑郁癥,但部分患者由于對于自身病情認知不足,存在行為偏差,容易出現(xiàn)隨意用藥的情況,導致病情反復。所以在抑郁癥患者治療期間需采取一定措施對其認知及行為進行干預,引導其樹立正確的觀念,使其主動約束自身行為,積極配合后治療[1]。我院對50例抑郁癥患者采取了認知行為干預護理,效果較優(yōu),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95例抑郁癥患者作為研究觀察對象,根據(jù)護理方案的不同分為認知組50例以及對照組45例。上述患者均符合國際疾病和相關健康問題分類第十版(ICD-10)關于抑郁癥診斷標準[2],患者及其家屬已知曉研究內容,并同意配合參與。排除嚴重軀體疾病者;藥物過敏者;嚴重腦器質性疾??;資料不全者。認知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19歲~65歲,平均年齡(39.65±5.12)歲,病程1年~4年,平均病程(1.65±0.46)年;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18歲~66歲,平均年齡(40.11±5.33)歲,病程1年~5年,平均病程(1.71±0.52)年。認知組與對照組在性別、年齡以及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帕羅西汀治療,對照組開展常規(guī)護理,指導患者合理用藥,叮囑其堅持按照醫(yī)囑服藥。對其進行常規(guī)健康教育,向其講述抑郁癥特征、危害性、發(fā)病機制以及治療方案等,并對患者進行適當心理疏導,讓其放下情緒包袱,配合治療。認知組在上述基礎上實施認知行為干預護理模式:(1)認知干預。通過針對性培訓、交談以及視頻講解等方式,讓患者能夠進一步了解自身病情,并使其逐漸意識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認知錯誤,引導其逐漸轉變思考方式,讓其逐步形成健康的認知模式。(2)行為干預。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配合,對患者飲食、用藥以及生活行為等進行監(jiān)督,如按照醫(yī)囑合理用藥,切忌擅自停藥及改變藥物劑量。指導患者通過運動、聽音樂、閱讀、看電影等方式轉移注意力,放松身心,緩解清理壓力。及時指出患者行為偏差,并督促其糾正,讓患者逐漸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1.3 觀察指標
干預8周后,采取HAMD-17量表對兩組患者抑郁癥狀作出評價,分數(shù)愈高表明患者抑郁癥狀愈嚴重[3]。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2 結果
干預前,兩組患者HAMD-17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t=0.349, P=0.728);經過干預,兩組HAMD-17評分均有所下降,但認知組水平更低(t=3.375,P=0.001),見表1。
3 討論
抑郁癥患者會出現(xiàn)興趣衰退、思維障礙、認知功能損害等癥狀,其正常生活會受到較大程度影響。抑郁癥患者需要持續(xù)使用抗抑郁藥物控制病情,但部分患者由于對自身認知不夠,存在不良行為習慣,會抵觸治療,影響實際療效。在抑郁癥患者治療期間,除了進行心理干預外,還需要引導其形成正確的認知以及行為習慣,這對于穩(wěn)定病情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中,認知組采取了認知行為干預護理,結果表明經過干預,兩組HAMD-17評分均有所下降,但認知組水平更低(P<0.05),與其他報道結果一致[4]。認知行為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除了關注患者病情控制以及生理狀態(tài)外,更關注患者認知水平與行為情況,通過系統(tǒng)性地教育、引導,糾正其錯誤觀念、認知以及行為,使其逐漸形成良好的習慣,讓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5]。
綜上所述,對抑郁癥患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可發(fā)揮輔助治療作用,進一步緩解其抑郁癥狀,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萬麗麗,楊萱,張恒.認知行為干預護理對抑郁癥患者不良情緒及自殺意念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0):1552-1555.
[2] 黃小芬,王偉.認知行為護理療法對抑郁癥患者負性情緒和應對方式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25):93-94.
[3] 肖琴,唐翔.認知行為護理療法對抑郁癥患者負性情緒和應對方式的影響[J].飲食科學,2018(20):287.
[4] 李愛玲.共情護理聯(lián)合認知行為干預對產后抑郁癥患者HAMD評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8,27(7):1326-1327.
[5] 王樹文.認知行為護理療法對抑郁癥患者負性情緒和應對方式的影響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7,17(6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