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軍
【摘要】國內的電視新聞之所以不好看,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新聞中缺少記者精彩的現(xiàn)場提問。在新聞現(xiàn)場,部分電視記者不愛提問,即使問了問題,也不愿意編輯到新聞當中,導致很多的電視新聞形式單一。解說詞加畫面加一兩個無關緊要的同期采訪,已成為如今國內電視新聞的主要范式。這樣的新聞死氣沉沉,缺少現(xiàn)場感和鮮活的生命力,自然會導致受眾的流失。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歸根結底,還是記者基本功不夠扎實,提不出的好的問題。沒有好的提問,被采訪者自然不可能有精彩的回答,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在新聞現(xiàn)場,記者應該問什么、怎樣問?無論是從專家的理論著作中,還是從一些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中,都可以總結出一些規(guī)律和值得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電視記者;提問;采訪;電視新聞
中圖分類號:G22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5.043
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好的提問猶如畫龍點睛。記者提出好的問題,往往意味著新聞報道成功了一半。因為一個好的問題,可以讓受眾感受到被采訪人的真情實感,展示被采訪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可以展現(xiàn)出被采訪人獨特鮮明的個性特征;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體現(xiàn)出電視新聞報道的客觀、公正;還可以增強電視新聞的現(xiàn)場感。
但是在目前中國的電視新聞報道中,很多記者很少在現(xiàn)場提問,即使提問,也很少在報道中呈現(xiàn)精彩的提問和回答的環(huán)節(jié),經常以畫面加配音的方式替代。導致新聞報道缺乏現(xiàn)場感、缺乏沖突,索然無味。
此外,還有部分記者對報道領域的專業(yè)知識掌握的不夠,提出的問題讓人啼笑皆非,受眾無法從被采訪人那里獲得期待的信息。還有的記者的提問不夠理智、客觀,特別的情緒化,這會讓被采訪人不知所措,導致采訪的失敗。
那么,在新聞現(xiàn)場,當記者拿起話筒,面對被采訪人的提問的時候,應該遵循哪些原則?
1. 提問要激發(fā)出被采訪人的真情實感,讓被采訪人展示其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電視新聞中,經常會看到一些平淡無奇的人物報道,盡管被采訪人有巨大的影響力、為社會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或是擁有傳奇般的人生經歷,但就是由于記者的提問水平有限,采訪中,沒能激發(fā)出被采訪人的真情實感,展示其崇高的精神境界,導致最終呈現(xiàn)的人物電視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一般。
美國新聞學家雷特狄克說,在人們的心中,蘊藏著各種各樣的記憶,如果你能喚起他們心中的這些形象,你的描述就有了激動人心的力量。在表現(xiàn)人物的采訪中,記者有必要通過提問去喚醒采訪對象的內心情感,同時給采訪對象以展示個性的機會。提問中需要設計些激發(fā)性的問題。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您早》節(jié)目2019年6月14日播出了專題報道。報道了四批北京對口援助偏遠地區(qū)的北京干部,前赴后繼,歷盡艱辛,幫助偏遠地區(qū)國際級貧困縣脫貧的事跡。
脫貧工作不會一蹴而就,需要一批又一批的援助偏遠地區(qū)的干部相互接力。當?shù)谒呐h地區(qū)的干部終于幫助貧困縣實現(xiàn)脫貧夢想的時候,前三批的干部已經回到了北京。慶功典禮的現(xiàn)場,沒有他們的身影,但是他們?yōu)槊撠毠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記者李揚薇敏銳的抓住了這一點,在采訪現(xiàn)場,她向第三批北京援助偏遠地區(qū)的掛職干部向傳杰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記者:當偏遠地區(qū)的產業(yè)扶貧真正取得成就的時候,您可能并不在現(xiàn)場,會有遺憾嗎?
向傳杰:產業(yè)幫扶,確實是需要有一個周期。不是當年投產,馬上就能見到成效。所以需要一代一代的扶掛職干部共同來推動這項工作。我們第三批掛職干部團隊,一直都秉承著一個理念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向傳杰眼含熱淚、目光堅毅。有觀眾反映:看到這里的時候,他們也是熱淚盈眶。
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新聞》節(jié)目2021年7月7日播出專題報道《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天安門廣場景觀五天迎來近145萬群眾打卡留念》。記者呂梓源在天安門廣場采訪時,發(fā)現(xiàn)了一批來自四川省宜賓市的共青團員。喜迎建黨百年,又親臨剛剛舉辦過盛典的廣場,共青團員們一定有很多的心里話想說。記者設計了這樣的提問。
記者:無數(shù)革命先烈的犧牲,才鑄就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建黨百年之際,你有什么話想對他們說?
四川省宜賓市共青團員:我希望當今的盛世如前輩們所愿,我們能作為他們的眼睛替他們看遍。
年輕人的回答樸實無華,但是,能從她的話語中,感受到她對革命先烈的深情懷念。記者的提問,激發(fā)出了年輕人真摯、熱烈的情感,也會深深的觸動觀眾。
不難發(fā)現(xiàn),激發(fā)性提問能使被采訪人處于興奮狀態(tài),從而在鏡頭前充分表現(xiàn)自我。對電視采訪來說,能拍到采訪對象真實的心聲和精神面貌,節(jié)目就已經成功了一半。二、要提專業(yè)的問題,讓被采訪人充分發(fā)揮專長,讓受眾獲得最專業(yè)、權威的信息。
當電視記者有機會向權威專家、新聞事件的知情人、重大建設項目或活動的負責人時,一定不要浪費難得的機會,一定不要問那些細枝末節(jié)、無關痛癢的問題。而是要問要只有他們能回答的問題,也就是受眾最關心的問題。讓他們的回答一錘定音!
在談到記者如何向被采訪人提問時,曾在中國工作的外國專家愛潑斯坦說:“要問的是只有他本人才能告訴你的問題,或者他能陳述他的觀點的問題。這樣你就進行了一次豐富多彩的采訪,充分利用了時間,給了人家一個好印象。”2016年,中國女排獲得奧運冠軍?;貒蟛粌H,主教練郎平帶領隊員們又投入到緊張的訓練中。在訓練場上,一家電視臺的記者獲得了采訪郎平指導的機會。
從觀眾的角度設想,大家一定會關心中國女排的人員調整、即將要參加哪些的重要比賽、技戰(zhàn)術方面還有哪些不足,如何改進、以及郎平指導本人的身體狀況、是否能帶領中國女排打完東京奧運會等等問題。但是這位記者的提出的問題卻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記者;如果韓國女排的主攻手金軟景加入中國女排,是否會提高中國女排的比賽成績?
郎平;那中國女排還能拿世界冠軍。
記者:如果朱婷和金軟景這兩個主攻手,您只能留一個,您會選誰
郎平:當然是朱婷,那畢竟是“親閨女”啊。
盡管郎平指導用自己的幽默,多少化解了一些現(xiàn)場的尷尬。但記者提出的這些既像玩笑、又似調侃的問題,確實是浪費了一次重要的采訪機會。拿不可能存在的假設當問題,那肯定也不會得到有信息量的回答。觀眾在看過這條電視新聞之后,也必然會大失所望。
2. 要善于通過提問,安撫、調整被采訪人的情緒,順利的完成采訪任務。
在日常的新聞審看中,經常會發(fā)現(xiàn)部分新聞缺乏關鍵新聞當事人的采訪,這部分缺失的內容,用文字解說加畫面代替。和記者溝通發(fā)現(xiàn):因為被采訪人情緒失控,導致采訪無法正常進行的情況時有發(fā)生。
因此,在追蹤較為敏感的新聞事件,遇到情緒容易激動的被采訪人,記者一定要設計好問題,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語氣、手勢等細節(jié)。通過提問,來調整、安撫被采訪人的情緒,保證采訪任務的順利完成。
在2020年6月播出的一期《體壇風云會》節(jié)目中,記者邵圣懿對中國女子體操隊隊員唐茜靖進行了現(xiàn)場采訪。由于訓練艱苦、競技狀態(tài)低迷,還沒開口說話,小姑娘已經淚流滿面,泣不成聲。眼看著采訪無法進行了,記者馬上換了一個問題:
記者:“我從教練和隊領導那里了解到,這個冬訓,你的體能練得很好,成效顯著。你自己怎么看。”
聽了這個問題,唐茜靖破涕為笑,開始平靜的回答記者的提問。
唐茜靖:“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只蝸牛,慢慢的爬,雖然很慢,但我一直在動,一點一點的進步?,F(xiàn)在,我感覺自己已經逐漸走上了正軌,別人是大步流星,我要還像蝸牛一樣慢慢爬,那肯定追不上,所以我要繼續(xù)邁開腳步,努力追趕?!?/p>
通過提問,幫助被采訪人調整情緒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記者在采訪提問之前,要首先控制、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的每一個細微動作和表情都會影響到采訪對象。為了使采訪對象保持比較興奮的談話狀態(tài),記者自己首先必須情緒飽滿。在訪談過程中,應該經常以贊許式的表情和動作對采訪對象進行鼓勵。另外,在提問的過程中,一定不能情緒化,更要避免偏激。偏激的提問,往往也會導致被采訪人情緒的變化,回答不夠客觀,也無法提供全面詳細的信息。最終,影響傳播效果,導致受眾無法獲取全面的信息。
3. 深入新聞現(xiàn)場,邊走邊問,增強報道的代入感和現(xiàn)場感
如果遇到合適的選題,記者還可以嘗試在行進中提問,完成采訪。邊走邊問的方式,可以讓電視新聞的現(xiàn)場感更強。記者也可以通過觀察,選擇提問的地點,完成場景的調度。和固定機位的提問采訪相比,這種方式所展示的畫面會更豐富,畫面中的信息量也會更大。
北京廣播電視臺《特別關注》欄目曾對北京郊區(qū)一個農村的垃圾分類情況進行了報道。記者就選擇了這種邊走邊問的提問方式。
在蜿蜒的山村路上,記者向村長提出了很多問題:“村莊的面積、人口等總體情況”、“垃圾分類的執(zhí)行情況,有哪些值得推廣的經驗”、“如何改變村民的生活習慣,讓大家按照垃圾分類處理垃圾”,村長邊走邊進行的詳盡的回答。
走到村里垃圾集中收納點,村長打開垃圾桶,向記者展示這個村垃圾分類的成果。路過村民的院落,村長也打開了村民家中的垃圾桶,請記者拍攝每家每戶的垃圾分類情況。
這個村地處深山,山路崎嶇蜿蜒,爬上爬下非常耗費體力。雖然記者提問時有些氣喘吁吁,盡管攝像記者拍攝的畫面也會輕微的晃動,但這些都沒有影響這條新聞的傳播效果。一問一答間,觀眾仿佛來到了這個京郊的小山村,置身于新聞現(xiàn)場。
4. 結語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以及傳統(tǒng)電視媒體的融媒體傳播矩陣形成,如今,受眾可以更方便的從電視端和移動端及時的收看到電視新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有精彩提問的電視新聞,所取得的收視數(shù)據(jù)和點擊量都會更高。
同樣,在眾多的短視頻平臺,那些會提問的制作者編輯的視頻新聞也會受到用戶的歡迎。近期,一位短視頻的制作者在抖音平臺發(fā)布了一條對人大附中學霸的采訪,被采訪人已被保送到人大新聞系,但是,他還是選擇要參加普通高考。視頻制作者設計了很多問題,與這位考生一問一答,很有意思。這個視頻的點擊量也是非常高。
在傳統(tǒng)紙媒向新媒體轉型的過程中,“我們視頻”是成功的范例之一。在這個由新京報和騰訊新聞合作推出的視頻新聞項目中,很多傳統(tǒng)紙媒的記者參與其中,他們突出的采訪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視頻中,他們精彩的提問,讓越來越多的粉絲喜愛上了“我們視頻”。
所以說,無論是傳統(tǒng)電視新聞,還是新媒體平臺的視頻新聞,記者個性鮮明的提問,都是受眾希望看到的。因此,電視記者、視頻新聞制作者,更應該重視提問這個看家本領,提高提問的水平,讓電視新聞、視頻新聞更精彩,吸引更多的受眾。
參考文獻:
[1]朱羽君雷蔚真:《電視新聞采訪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頁.
[2]艾豐:《新聞采訪方法論》,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年版,第319頁。
[3]朱羽君雷蔚真:《電視新聞采訪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