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颯 夏予
摘 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疫情前后大學生的消費對象、消費心理、消費方式、消費計劃及消費觀念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分析,旨在了解大學生消費行為在疫情下的受影響程度,改變大學生不合理的消費觀念,引導合理的消費需求,構建綠色的消費方式。
關鍵詞:疫情;大學生;消費行為;調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5.063
1 調查背景
隨著近年來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進一步擴大,我國的大學生人數(shù)也將進一步增加。作為社會消費者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不僅是現(xiàn)實的重要消費群體,更是未來消費市場的中堅力量,其消費觀念與消費行為也會對中國未來的消費方式有深刻影響。大學生年紀較輕,社會閱歷淺薄,其消費觀念與消費行為易受社會環(huán)境、校園環(huán)境、家庭經(jīng)濟背景的影響,容易出現(xiàn)跟風消費、攀比消費等盲目跟隨大眾消費的行為,同時在自主消費中也會出現(xiàn)沖動消費、超前消費等現(xiàn)象。
2020年初爆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消費市場產生了較大影響,據(jù)統(tǒng)計,2020年第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580億元,同比名義下降19.0%。同時,疫情導致社會對口罩、防護服、酒精等消毒用品的需求急劇攀升,并且出現(xiàn)了疫情爆發(fā)初期囤積生活用品和食物、疫情緩解后報復性消費等非理性的消費行為。在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下,大學生的消費觀念與行為也會發(fā)生相應變化。本文通過問卷的方式,對江西省九江市4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開展消費觀念與消費行為的調查,收到有效問卷983份,問卷內容包括疫情期間的經(jīng)濟來源、消費水平、消費方式、消費偏好、消費理念等幾個方面。
2 疫情影響的消費行為分析
2.1 消費水平
消費與收入存在著一種明顯的正相關關系。收入是影響消費的最重要因素,是消費的來源和基礎,其水平的高低決定著消費者消費能力的高低收入,因此,分析大學生疫情期間的消費水平,需從其可用于消費的收入入手。
大學生收入主要來源于其父母給予的生活費,本次調查顯示的結果亦是如此。從收入來源結構來看,與其他關于大學生收入來源的調查結果并無異議,疫情期間大學生收入的最主要來源是父母給的生活費,其他來源還有兼職收入、壓歲錢、獎(助)學金等。但應注意到的是,與其他調查的結果相比,疫情期間由父母提供生活費的大學生占比顯著下降,僅占56.4%,而通過兼職取得收入和以積攢的壓歲錢、獎(助)學金作為疫情期間收入來源的大學生分別占了23.4%和13.9%,甚至有4.8%的大學生在疫情期間由于沒有生活費而通過網(wǎng)絡信貸平臺取得收入以供消費。從收入水平看,疫情期間大學生平均每月的收入,47.56%的同學集中在801-1500元,其次43.93%的同學每月收入在800元以下,有6.38%的同學為1501-3000元,而3000以上的占2.13%,可見,疫情期間大部分大學生平均每月可以取得或以前積攢的收入不超過1500元。
而從消費水平來看,調查結果顯示,疫情期間每月消費在800元以下的大學生有71.43%,在801-1500元的有20.78%,在1501-3000元的有5.84%,消費3000元以上大學生占比僅有1.95%。對比疫情期間的收入與消費水平,疫情期間大部分大學生收入能夠滿足其消費,調查結果顯示僅有22.73%的同學反映收入不夠用,其他77.27%的同學認為每月收入仍有結余或者剛好夠用。同時,有約41.5%左右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消費水平在疫情期間沒有降低,而約58.5%左右的大學生則認為疫情期間消費量發(fā)生了明顯減少。
2.2 消費偏好
本次疫情對線上線下的消費都有較大影響,尤其是線下的消費在疫情嚴重時期更是遭受了重大的危機,北大中國經(jīng)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的《新冠肺炎疫情與出行變化》報告認為,疫情造成了人們出行減少,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減少了購物出行。而由于疫情造成一些地區(qū)物流不便,盡管也使線上消費受到影響,但隨著無接觸配送和驛站、快遞柜等自取方式被消費者認可和接受,線上消費成了更多人的選擇。調研結果顯示,與過去相比,有53.77%的大學生在疫情爆發(fā)后增加了線上的消費,每周網(wǎng)購1-2次的同學有81.69%,而每周網(wǎng)購3-5次的有11.09%,5次以上的有4.68%,僅有2.54%的大學生在疫情爆發(fā)后從未網(wǎng)購。
調查顯示,疫情期間大學生消費偏好,最高的是購買食品支出,有670名同學的消費支出中包含有購買食品支出(占比68.16%),其次是用于購買生活用品和醫(yī)療用品,分別有500(占比50.9%)和433(占比44.05%)名同學的消費支出有用于生活用品和醫(yī)療用品的支出,而購買服飾支出占比也達到了28.31%,剩余支出由高到低依次為用于學習(12.39%)、娛樂(9.65%)、通信(8.93%)和社交(8.66%)方面的支出。
可以看出,疫情爆發(fā)也提高了人們的健康意識,并且長時間居家,客觀上增加了對食品和生活用品的需求,因而大學生消費結構中用于食品、生活用品和醫(yī)療用品的支出較高,而這三類恰恰也是疫情期間容易出現(xiàn)囤積現(xiàn)象的必需品。疫情期間絕大部分大學生購買行為較為理性,僅有3.13%、1.6%和7.39%的同學購買食品、生活用品和醫(yī)療用品時有超量囤積的行為。
3 疫情影響的消費觀念分析
3.1 影響消費因素
3.1.1 安全問題和需求程度
由前述分析可以看出,疫情爆發(fā)后,大學生的消費水平和消費偏好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調查顯示,疫情期間影響消費的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安全問題和需求程度,分別有57.79%和52.70%的同學在消費時會關注這兩個因素;其次是物流情況,在出行受限、線上消費增加的情況下,44.76%的同學認為消費時應考慮物流是否通暢;其他受關注度的因素有物價水平(40.80%)、收入情況(29.91%)等,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間受專家建議或代言人、明星推薦而影響消費的大學生比例僅為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