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聰玲
摘 要:一年級語文教學中,寫字是教學重點。大部分教師多關注“看”與“寫”的過程,而忽視“比較”的環(huán)節(jié)。本文從“增強比較意識”“豐富比較內容”“活化比較標準”三方面著手,幫助學生掌握比較之法,讓比較環(huán)節(jié)真正落實在寫字教學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寫字水平。
關鍵詞:一年級 寫字 比較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基本功,也是一年級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通常按照“看、寫、比”的步驟進行教學,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然而在平時的寫字指導中,筆者發(fā)現教師往往把時間花在“看”和“寫”上,“比較”成了課堂上的一個機動環(huán)節(jié),如果時間充裕,就多“比較比較”。如果教學時間緊張,要么草草了事,要么直接省略。其實,讓學生學會“比較”非常重要。因為漢字是一門藝術,藝術之美在于豐富的變化。只有通過比較,我們才能發(fā)現和掌握這種變化。
那么,在一年級的寫字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將“比較”法落到實處呢?
一、增強比較意識
任何一種技能的習得都有獨特的方法。漢字的書寫有極強的傳承性,臨摹是主要的學習方法。“看——寫——比較”是筆者經過多年實踐得出的較實用、較有效的方法。
和范字進行“比較”,學生才知字寫得是否正確,和字帖或伙伴進行“比較”,學生才知字寫得是否端正和美觀。只有學會了比較,學生才會知道進步的方向在哪里,“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二、豐富比較內容
(一)比姿勢
良好的姿勢是寫好字的首要條件,而一年級孩子寫字姿勢千奇百怪,要幫助他們糾正不良習慣往往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堅持更難。
1.寫字前比,明要求
提筆即是練字時。寫字前,筆者讓學生對照大屏幕上放大的雙姿圖比較自己的執(zhí)筆姿勢、坐姿是否和圖上一樣。
2.寫字時比,常提醒
學生寫字時,筆者拿著尺子不斷巡視。遇到姿勢不正確的孩子隨時量一量,讓他們自己比一比,看看是否做到“一拳、一尺、一寸”。
一年級學生寫字持久性不強,五六分鐘后,很多孩子的雙姿已經變形。筆者讓學生背誦“頭正、身直、臂開、足安”八字口訣比較自己的姿勢是否正確,用兒歌“手腕前伸,一二指捏,三四指托,小指后藏,筆尖前斜,筆桿后躺”來比較執(zhí)筆方法是否到位。
3.寫字后比,促提升
在評價寫字作業(yè)時,筆者不僅評價寫字成績,還評寫字姿勢。給姿勢正確的學生作業(yè)加五角星,給不好的減五角星,并讓學生每天都比一比:誰的五角星最多。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很大的促進作用,讓他們意識到,要想在寫字上取得好成績,光寫好字還不夠,得時時注意自己的寫字姿勢。
(二)比字體
字寫得好不好,肯定是寫字課最重要的比較內容。
1.比較,感漢字之筆畫美
練好筆畫是寫好漢字的基礎。漢字的筆畫雖然多達二十幾種,但最基本的筆畫卻只有點、橫、豎、撇、捺、折、鉤等幾種。扎扎實實學好這些最基本的筆畫,就能事半功倍地學好其他筆畫,因為其他筆畫是由基本筆畫變形、組合而來的。
(1)分步比較,寫好筆畫的難點
小學生的觀察能力有限,一般只能注意到筆畫的主要特征,如筆畫的方向、長短等,而對于起伏、粗細、轉折、頓筆等細微的特征往往視而不見。
在基本筆畫的書寫教學中,捺是教學難點。筆者利用一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特點,結合生活中的事物進行比較。
步驟一: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捺的樣子和什么相似?(刀)邊讓學生觀察,邊通過形象的比喻,讓學生清楚地明白捺的寫法:輕輕起筆,猶如刀柄。中間要陡,好似刀刃。平平收筆,就像刀尖。
步驟二:學生觀察比較這三部分的長短、斜度、粗細,得出結論。
步驟三:教師拿出隨機選取的三份最有代表性的作業(yè),實物投影,讓學生進行比較。
步驟四:學生評價:第一個捺腳太長太平了,第三個捺太直了,像根木棍。第二個捺寫得最好(見圖)。
橫、撇、豎等筆畫都可以分成“頭、身、尾”三部分進行比較觀察,使學生把握其形狀特征,進而掌握運筆方法,如此,學生寫出的筆畫就不會生硬了。
(2)歸類比較,寫好筆畫的變形
漢字的基本筆畫有許多變形,這豐富了漢字的筆畫形態(tài),避免了雷同重復,是漢字美的具體體現,也是漢字書寫成為一門藝術的重要原因。
例如,橫有長橫、短橫、左尖橫、右尖橫、直橫、上弧橫、下弧橫……豎有垂露豎、懸針豎、左弧豎、右弧豎……要使孩子們辨別這些同類筆畫的異同,還是離不開觀察比較。
比如“撇”按方向可分為三類:平撇、斜撇、豎撇。不管哪一種撇,寫法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點。據統(tǒng)計,平撇通常寫在字上方,例如“毛”“手”“千”;斜撇在左邊,例如“人”“友”“在”;豎撇也在左邊,例如“月”“肚”“冊”。
通過歸類比較,把握了“撇”的變化規(guī)律,就能使學生舉一反三地寫好含有“撇”的這一大族群的漢字。同理,掌握了其他基本筆畫的變形也有類似的效果, 這樣才能使書寫變得美觀。
2.比較,感漢字之結構美
間架結構是漢字寫得是否美觀最重要的評價因素。所謂間架結構,即字的各要素的大小和筆畫的結構規(guī)律。我們可以按照以下三個原則進行比較。
(1)比中顯平衡
重心平穩(wěn),平衡協調,給人以一種安定的美感,平穩(wěn)均衡是對任何一種書體的共同要求,對楷書的要求最高。
一年級孩子會接觸很多相同筆畫之間距離基本相當的字。當一個字中,出現很多橫或很多豎時,要注意橫與橫、豎與豎之間方向要一致,距離要均等。
例如指導“正”和“回”字的書寫,筆者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正”字的三筆橫,“回”字的四條豎,雖然長短不同,但是,距離基本相同。
如圖,這兩個學生的書寫沒有遵循這一原則,破壞了平衡,失去了美感。
(2)比中現迎讓
寫字和做人是一樣的道理,做人講究謙讓,寫字需要迎讓?!坝尅?,顧名思義,就是指筆畫或增大,或縮小,有迎有讓,有收有放,字就協調美觀了。
例如筆者在指導“玩”字的書寫時,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發(fā)現這個左右結構的字應寫得左窄右寬,左邊的“王”要寫得瘦瘦長長,最后一筆橫變成提。右邊“元”可以寫得舒展一些,長撇可以穿插到左邊“王”字的下面。這樣,遵循“左收右放”的規(guī)律,整個字協調美觀。反其道而行之,如圖,字就不美觀了。
(3)比中見松緊
漢字的組成,分獨體字和合體字。不管獨體字和合體字,都應遵循上緊下松,左緊右松這條松緊原則。只不過有的在結構中反映比較明顯,有的略隱蔽。通過比較,可以使松緊結構凸顯出來。
①上緊下松
人體上半身結構復雜緊湊,下半身簡單修長,這上緊下松的結構對于我們的審美具有強大的影響。漢字也具有“上緊下松”這個結構規(guī)律。許多孩子按照均衡的原則把“十”寫得像“+”,就是沒有把握“上緊下松”的結構規(guī)律。對此,我們也可以通過丑與美的對比(如圖),使學生認識到漢字的上半部分應該寫得緊湊些,下半部分應該寫得寬松些(拉長筆畫或加大筆畫之間的距離),這樣,寫出來的字才美觀。
②內緊外松
漢字還有一個重要的結構特征是內緊外松,中線要緊致,就像女子纖細挺拔,男子俊毅偉岸。如果大腹便便,就沒有美感。例如“亮”字,學生經常把中間的“口”寫得又大又方(如圖),整個字看起來很臃腫。在指導學生進行比較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按照“內嚴外寬”的規(guī)律,中間的“口”必須寫得像少女的柳腰一樣窄,這樣整個字看起來才雋秀美觀。
3.比較,感漢字之布局美
字的間架結構擺好了,還需學會在格子里合理安排字的布局,這也是非常關鍵的。在寫字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意識到空白的美。通過比較間距來決定字的大小、高度、左右位置是否合理。
(1)畫一畫,比高低
有些一年級學生寫字觀察力和持續(xù)性不夠,字寫著寫著就往田字格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跑,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畫輔助線的方式來比較。
教師可用虛線分別畫出范字和習字的上下部分的位置,讓學生自己比較一下(如圖)。這么明顯的不同,學生肯定看得清清楚楚。并且可以在指出習字的不足時,用上一些形象而有趣的語言,化解學生重寫的尷尬與無奈。如“這幾個字都跑到二樓去了!”或“這幾個字不想長高了嗎?”聽了這話,學生一般會愉快地把字擦掉重寫一次。
(2)遮一遮,比正偏
學生寫字時不僅高低位置把握不好,左右位置也常常會失控,寫著寫著就偏到一邊去了。我們可以用“畫豎中線”的方法,讓學生自行比較字在格子中的正偏,也可以用手指或鉛筆把字的一邊遮起來,這樣就能清楚地看到字是否寫正。如圖所示的“行”字就寫偏了,偏到左半格去了。
當然,平時教師不僅自己要用好這些方法,還要潛移默化地教會學生運用。這樣,學生寫完字,就能自己比較,自己欣賞,自己修正了。
三、活化比較標準
1.與同學比——橫向比較找差距
一年級學生好勝心強,喜歡挑戰(zhàn)。筆者常常讓學生比一比賽一賽,比比誰得的“★”多,賽賽誰的作品獲了獎,讓學生在比中知己知彼,找到差距。
2.與自己比——縱向比較知進步
筆者為每個學生建立了一個“書法檔案袋”,把每天的寫字作業(yè)按順序收藏在“檔案袋”里。隔一段時間翻閱一下自己的作業(yè),或讓學生把“檔案袋”帶回家和父母一起欣賞,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
綜上所述,“比較法”可以提高一年級學生的書寫能力和欣賞水平,以至養(yǎng)成習慣,形成能力,實現了“不教之教”,大大地提高寫字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2]教育部.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2013.
(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駱駝中心學校浙江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