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文
《呼蘭河傳》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蕭紅的代表作,小說以作者的童年回憶為線索,描繪了2 0世紀2 0年代呼蘭小城的種種人和事,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shù)乩习傩掌椒?、卑瑣、落后的生活現(xiàn)狀和得過且過、平庸、愚昧的精神狀態(tài)。
小說以自傳體的形式,通過作者童稚的視角,記錄下呼蘭河的風土人情,描繪了一個讓人又愛又恨、又疼又憐的呼蘭河。
呼蘭河是麻木荒唐的。街道上的大泥坑帶來種種不便和危險,卻沒有人想過把它填平;村里人牙齒疼痛,寧愿去抓二兩黃連含著止痛,也絕不會去西醫(yī)那里拔牙……
呼蘭河是落后愚昧的。小城里,為鬼神服務(wù)的設(shè)施有很多,扎彩鋪、老爺廟、娘娘廟、龍王廟、祖師廟、城隍廟,應(yīng)有盡有……
呼蘭河也是冷漠殘忍的。健康活潑、天真單純的小團圓媳婦,被活生生地折騰死;追求幸福的馮歪嘴子,被誹謗,被驅(qū)趕,成了人們的談資……
這樣的呼蘭河,讓人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明,讓幼小的蕭紅感受到的是人生的悲涼、宿命的無奈、痛苦的煎熬。
然而——
呼蘭河是熱鬧的。呼蘭河有色彩繽紛、變化多端的火燒云;呼蘭河有跳大神、跳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娘娘廟大會……
呼蘭河是堅強的。馮歪嘴子雖然是一名長工,但他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和王大姑娘戀愛結(jié)婚,任憑人們奚落,仍然平靜頑強地活著。
呼蘭河也是溫馨的。蕭紅家的大花園里,有黃瓜、倭瓜,有各式各樣的蝴蝶、金色的蜻蜓、綠色的螞蚱、“嗡嗡”叫的蜂子,還有可敬可親的爺爺陪蕭紅玩耍,教她讀詩……
這樣的呼蘭河,讓蕭紅感受到親切和溫暖,感受到生命的頑強、生活的多彩。呼蘭河留給蕭紅的,是童年溫馨的回憶。呼蘭河成為她永遠的懷想。
蕭紅早年離家,一生漂泊,顛沛流離,她對呼蘭河的感情是復(fù)雜的,有憤懣,有無奈,更有悲憫和同情。然而不管她是輾轉(zhuǎn)上海、重慶,還是寄居香港,呼蘭河都是她心中的牽掛,都有她揮之不去的記憶。
“我所寫的并沒有什么優(yōu)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在她生命的最后時光,呼蘭河成了她心中的寄托,她把對家鄉(xiāng)的牽掛,融入筆尖,融入《呼蘭河傳》。
“什么時候家成了我的遠方,還有你夕陽中盼歸的遙望,就這樣一路匆忙,遍地憔悴,半生凄涼……”不知何時,遠處傳來劉臣《回家》的凄美歌聲?;秀敝?,我仿佛看到一朵寂寞的紅山茶,遙望著遠方的家鄉(xiāng),兀自綻放!
(指導(dǎo)老師 王 明)
簡 評
毋庸置疑,這是一篇極為典范的讀后感。中學(xué)生寫作讀后感,往往問題多多:沒話說;大段摘抄;拋開原書,由一點發(fā)散開去,自說自話,大談感想;沒有主題,散漫無邊際。且看該文——
高視野。該文作者站位很高,可謂全面把握《呼蘭河傳》。這篇讀后感對讀者而言是很到位的介紹,對作者自己來說是很有效的閱讀總結(jié)。既有常識性介紹,如作者、時代、地域、自傳體、孩童的視角;又有整體的評價,主題是回憶故鄉(xiāng)的人與事,情感是又愛又恨又疼又憐。
能提煉。故鄉(xiāng)類的文學(xué)作品繁多,《呼蘭河傳》有何特色呢?作者認為可分兩大層次,一來寫出了呼蘭河的麻木荒唐、落后愚昧、冷漠殘忍,二來寫出了呼蘭河的熱鬧、堅強、溫馨。分類表達,提綱挈領(lǐng),讓一本書清清爽爽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所以,談馮驥才的《俗世奇人》、沈石溪的動物小說、曹文軒的小說時,我們不能簡單地貼個標簽就完事,而是要分分類、細細說。
敘議結(jié)合。提出一個論斷之后,作者能列舉相關(guān)材料加以佐證,如文章提到的火燒云、大花園、跳大神等,十分充實。如何做到這一點呢?自然是邊讀邊記錄個人點滴思考,折起書角,畫出句段,出聲誦讀,書讀完了,整合一下,就是一篇屬于自己的讀后感。這多有成就感??!
(郭培旺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