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強調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體育強國與中國夢息息相關,國運興,體育興,體育強則中國強,體育是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綜合國力和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xiàn)。武術作為體育的重要分支,屬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而形意拳是中國武術發(fā)展歷程中誕生的一個拳種,它是在對各種象形拳術總結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成熟期形成的一枝奇葩,是中國武術發(fā)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國武術發(fā)展到成熟階段的標志之一。本文通過查閱資料從形意拳的形成發(fā)展及與其他拳種對比分析,從根本上了解形意拳的“形”和“意”,得出長期練習能促進人體內(nèi)外各系統(tǒng)的健康,給人以美的享受,長期以往,還可以促進人的機體健康和改善人際關系,更好地適應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
關鍵詞:形意拳;意;行;結合
1.形意拳簡介
1.1形意拳的概念
“意”即意識,是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xiàn)象,是人腦對客觀現(xiàn)象自覺能動的反映,具有高度超前、超越的反映能力。在武術運動中,武術意識是指人對武術動作的分析、理解和思維,為追求攻防、健身、表現(xiàn)效果或三者兼有的效果,產(chǎn)生對武術動作起支配作用的內(nèi)在活動。它是潛藏內(nèi)隱、含蓄深沉的一種形式上的潛存,是人體在虛靈狀態(tài)的某種精神?!靶巍保臀湫g動作而言,是指運動中人的整體外部形象或形態(tài),是一個完整動作的靜止形象,即定勢動作。也可以是動作過程中人的整體運動形態(tài),包括騰空瞬間的造型、動作與動作的組合形態(tài)和整套動作的結構形態(tài)[1]。形意拳也叫“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六合拳”。關于形意拳的得名,說法不一,有人認為這個拳種要求“心意誠于中,肢體形于外”,外形和內(nèi)意要高度統(tǒng)一,所以才命名為“形意拳”。第二種觀點,這個拳種是取動物的特長,來象形取意,取法為拳,所以才會被稱為是“形意拳”??偟膩碚f,形意拳是由形拳和意拳兩大部分組成的,它的內(nèi)容以五行拳和十二形拳為基本拳法,技法則是以三體式為基礎,而這當中形拳指的是十二形拳,是吸取了十二種動物的特長和技能創(chuàng)編成的,故言“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人以身形物之形,物之意以人意悟”之號[2]。意拳指的則是五行拳,五行拳是根據(jù)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的原理,取之于身創(chuàng)編而成的。顯形于外者為形,隱藏于內(nèi)者為意,內(nèi)外相合,形與意配,這就是形意拳命名的由來了。
1.2形意拳的形成與發(fā)展
形意拳是中國傳統(tǒng)拳術中的內(nèi)家拳拳種之一,是以鍛煉內(nèi)在的精、氣、神、意、勁為宗旨的拳術。形意拳剛柔相濟、內(nèi)外兼修,據(jù)考證,形意拳形成于明末清初,最早流行于山西永濟一帶,尊村人姬際可字隆豐第一個開始傳授這種拳法。自清朝乾隆年間,形意拳在河南、山西、河北一帶就廣為流傳了,并且在不斷發(fā)展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運動風格。山西一帶的形意拳基本拳法都以三體式、五行拳、十二形拳為主,有些地區(qū)站姿不用三體式,而用“六合式”,“站丹田”。單練套路有五行連環(huán)、雜式錘等,還有對練和各種器械,特點是拳勢緊湊,勁力精巧。河南一帶流行的形意拳大多被稱為“心意拳”,拳法以十大形、四拳八式為基本拳法,而樁法有雞腿樁、鷹熊樁等,單練套路也有龍虎斗、十形合一、上中下四把等等[3]。形意拳的形成,具備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完善的拳術理論,無論從它的技法特色上還是理論上來說,都蘊涵了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色彩,把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和拳術動作有機地統(tǒng)一。
2.形意拳中的“意”和“形”
2.1形意拳中的“意”
所謂“意”,是指習者的思維器官,對于形意拳的理論原則及其具體的行功實踐要求進行思想活動后,所產(chǎn)生的認識結果在思想意識中的反應而形成的意識要求。習練者有了這種意識要求后,在行功實踐時則必然會以這種意識要求去求達感性的認識,使自身的運動按照形意拳拳的理法要求進行。
2.1.1形意拳中的進攻意識
人的隨意機能與生俱來,當人受到外力侵襲時,無非有兩種本能的反應:躲閃或頂撞。而修煉形意拳者必須改變?nèi)说倪@種隨意機能,做到遇力既不躲閃,也不頂撞、即“不丟不頂”。以意識控制勁力,內(nèi)動牽引外動,它非一朝一夕而可得。“用意不用力”雖非虛無縹緲的高超境界,但不易掌握,難以駕馭。要求無論是走架還是打手,每一舉動都必須用意來指揮,以意去求其精微巧妙,切不可用力。習者在這種運動過程中的感覺、思維和想象等等各種心態(tài)活動的總和,統(tǒng)稱為“用意”。當形意拳的理法要求作為在行功實踐中所要取得感性認識的結果,預先在習者的頭腦中形成了意識觀念時,習者在行功實踐活動中必然會以這種意識觀念來支配自己的行動。所以,當這種意識觀念的活動由習者的思想器官通過高級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生作用時,就會使人體的隨意機能實現(xiàn)習者的意識要求。若能用引勁引導對方在不知不覺中慢慢落空,或已知重心不穩(wěn)而不甘心的企圖尋找依托力而慢慢落空,效果將更好。把收勁收在透勁處進逼對方,隨后的快速的內(nèi)收,能使對方產(chǎn)生激烈的落空;而保持著透勁的內(nèi)收則更有迷惑性,可使對方不由自主的腳下浮起,為發(fā)放贏得更多的時間與空間。
2.1.2形意拳中的防守意識
防守,指守衛(wèi),把守,語出《鬼谷子·符言》:“許之則防守,拒之則閉塞”[4]。形意拳中中的攻擊與防守意識是對立統(tǒng)一是的,擁有有效的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而巧妙的防守又是進攻的基礎,如果只有排山倒海的進攻之勢,而無防守之意識,讓對方抓住空擋,猛烈反擊,是非常危險的。如果只注重防守,疏于進攻,被對方追著打,有招架之力,無還手之力,也就失去武術的魅力,所以攻防意識是至關重要的。防守技術是整個體系中的極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能有效的保護自己而且能為進攻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一類是接觸性防守,以手臂、肘、腰背、腿、膝、和腳等技術動作來阻截格擋對方進攻;另一類是不接觸性防守,以腳步的快速移動、身體下潛或左右躲閃來避開對方的進攻[5]。反擊技術是在躲閃或阻擋對方攻擊后,趁對方攻擊動作落空,身體失去平衡或露出空當?shù)乃查g予以重擊。但不管使用何種方法,防守僅是一種手段,都不是目的,而是最后的反擊才是真正的目的,反擊通常運用的一些技術動作包括踢、打、摔、拿等各種組合進攻動作。
戰(zhàn)術意識是雙方在實戰(zhàn)中為達到待定戰(zhàn)術目的而決定自己戰(zhàn)術行為的思維活動過程。思維的靈活性、敏捷和創(chuàng)造性是戰(zhàn)術意識的決定因素。防守反擊的戰(zhàn)術意識,要求能及時準確地判斷進攻者的進攻技術和意圖,并通過自己潛在的思維意識果斷做出防守反擊的技術動作,以戰(zhàn)勝對手。
2.2形意拳中的“形”
形意拳創(chuàng)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其基本內(nèi)容為三體式樁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其中五行拳對應的是五臟的保養(yǎng)。劈拳屬金,如斧劈物,養(yǎng)肺臟。崩拳屬木,似箭射物,養(yǎng)肝臟。鉆拳屬水,如泉似電,養(yǎng)腎臟。炮拳屬火,架打如炮,養(yǎng)心臟。橫拳屬土,如彈翻滾,養(yǎng)脾臟。十二形也有各自針對保養(yǎng)的部位,例如,虎形有猛虎歸洞樁,可改善睡眠;鼉形可使腰背靈活,有利腎臟;燕形是練丹田行氣,《抱樸子內(nèi)篇》稱:“善行氣者,內(nèi)以養(yǎng)身,外以卻病惡”[6];雞形有金雞獨立,練腿力和大腦平衡。站猴樁則有利于內(nèi)臟養(yǎng)護,站猴樁最大的特點是含胸拔背,含胸拔背不是凹胸凸背,而是將“胸口、后背的筋撐開”,不是彎曲脊椎,而是將筋撐滿,背筋撐圓后要懂得肩窩吐氣,內(nèi)臟可達通透[7]。
2.2.1頭要上頂、頸要豎直
在形意拳理論中,稱“頭為周身之主”。打拳時,頭要保持中正,頸部有意識地豎立起來,好像頂著東西怕掉下來的樣子。動作盡管有些起落旋轉,頭部始終要向上頂勁,不可俯仰歪斜或自由搖晃。形意拳對頭部的要求和太極拳的“虛領頂勁”,“頭頂懸”大致相同,形意拳理論強調“頭部正直,精氣貫頂”。在頂頭要領中,既要避免頸部松弛無力,又要防止頸部緊張僵硬。在形意拳古拳論中,把周身各部姿勢要領概括為“八要”,也稱“八字訣”。即:一頂(頭頂、掌頂、舌頂)、二扣(肩扣、手足扣、牙扣)、三圓(背圓、胸圓、虎口圓)、四敏(心敏、眼敏、手敏)、五抱(丹田抱、心意抱、兩臂抱)、六垂(氣垂、肩垂、肘垂)、七屈(臂屈、腕屈、腿屈)、八挺(頸挺、腰脊挺、膝挺)。其中所談“頸挺”是要求頸部舒展,自然豎直。不可做成頭頸梗直、僵挺板直,阻礙頭部靈活轉動。與頭頂、豎頸相關的,還要做到以下幾點:神態(tài)要自然,精神要集中,不可皺眉怒目,咬牙切齒??谝匀婚]合,牙要上下扣好,舌尖抵住上顎,以利津液分泌。呼吸要鼻孔,不可張口。下頜注意向里收合,不可外突[8]。
2.2.2肩要松、肘要墜
在上肢活動中,形意拳稱手為梢節(jié)、肘為中節(jié)、肩為根節(jié)?!八杉纭币卜Q為“沉肩”或“垂肩”。在練習中要隨時注意肩關節(jié)松沉;肘關節(jié)松墜;肩窩處微微向后收引。這樣不但促進上肢的舒展,并且使上肢關節(jié)肌肉產(chǎn)生一股爭衡力量,動作沉穩(wěn)扎實。松肩和舒胸(含胸)結合起來,還可以幫助向下沉氣,使下肢更加穩(wěn)固。形意拳的打拳出掌,臂部不要完全伸直,肘關節(jié)略呈彎曲下墜,這和長拳的練法不同。凡是兩臂收放,肘部要緊靠兩肋,使整個身體的力量貫注到上肢,周身完整一氣。
2.2.3腕要塌、掌要撐、拳要緊
形意拳除了少數(shù)動作用掌方法稍有不同(如雞形、龍形、猴形等),在基本練法中,出掌的手型都要求腕部下塌,掌心向前下方,既有向前頂?shù)牧α?,也含有向下按的力量。五指要分開,食指向上挑勁,拇指盡力向外撐,虎口成半圓形。掌心內(nèi)含,手的各部都不可松軟懈怠。根據(jù)這些要求不斷地操練,會使指、腕各部的力量有很大增長。凡屬握拳的動作,初步要求握緊,以增加臂部的力量。拇指全屈,端節(jié)壓于食指、中指中節(jié)之上。向前打拳時,腕部不可上翹,拳面微向前傾,力量貫注到拳的最前端。
2.2.4背要拔、胸要含
“拔背”也叫“緊背”、“圓背”,它是由兩個方面構成的。第一:由于頭向上頂,頸部豎直,腰部向下塌,就使脊背有上下拔得感覺。第二:借助于兩肩松沉,肩窩后引,胸部內(nèi)含,掌或拳向前伸,背闊肌盡力向左右伸展。這樣使背部肌肉上下左右都維持一種張力,得到鍛煉。“含胸”又稱“舒胸”、“松胸”,是指胸部舒松含蓄,不可挺胸外突。含胸和拔背是相互聯(lián)系的。做到了拔背也就體現(xiàn)出了含胸。如果胸部突出,兩肩后張,則背也就談不到'拔’了。含胸拔背完全順乎人體的自然形態(tài),不要故意造作。挺胸收腹或弓背縮胸,都是不正確的。不要因為“松肩”,而使背部過分前扣,形成“駝背”。也不要只注意脊椎挺直,忽略了背肌的左右伸展,造成挺胸或鼓腹的毛病。在形意拳練習中,含胸拔背的姿勢不是一成不變的,應隨動作的變化有所伸縮,以助拳勢,也時胸背得到更多的鍛煉。
2.2.5腰要塌、脊要正
形意拳動作樸實無華,竄蹦跳躍較少,所有變招換勢,左旋右轉,著重于周身的完整和協(xié)調。如果腰部松軟無力,整個動作就會失掉中心打拳出腳必然漂浮。因此,在練拳過程中腰部要始終塌住勁,起到主宰作用。形意拳歌訣中講:“前俯后仰,其勢不正;左側右倚,皆身是病”。又說:“身如弩弓,拳似箭”。這些恰當?shù)乇砻髁搜淼男螒B(tài)和作用。如果軀干不能貫串挺拔,起不了弩的作用,動作一定支離破碎,漂浮無力。塌腰決不是腰脊僵滯,而是松展自然,富有彈性,成為上下肢動作的樞紐。脊椎的要領和腰部不可分割,只要注意塌腰和頂頭,就會做到脊椎正直。練習中,隨動作轉換,脊骨應有所伸縮、轉折,以幫助臂、腿、腰的蓄勁發(fā)力,但不能故意扭曲和搖擺。
2.2.6臀要斂、肛要提
形意拳要求臀部有意識地向里收斂,不可外突翻臀,有的稱為“提肛裹胯”或“谷道內(nèi)提”。收斂的方法是肛門的括約肌稍加收縮上提,好像仍住大便的樣子,但是不可緊張前挺。這樣就約束了臀部外突,保證了腰脊和尾骨的中正,也促進了含胸拔背、氣沉丹田。所以形意拳歌訣中說:“提領臀部,氣貫四梢”。
2.2.7胯要松要縮、膝要扣要活、足要平要穩(wěn)
形意拳要求兩腿進退穩(wěn)健,機敏靈活,它的步法以直進直退為主,以樁步為根本。訓練中強調“手要急,足要輕,把勢走動如貓行。心要正、眼要精,手足齊到定要贏?!币虼诵我馊髣硬矫艚荩淠_穩(wěn)健,胯、膝、足各部緊密配合,毫不松懈。在進退中,以胯催膝,以膝催腳,胯為根節(jié)、膝為中節(jié)、足為梢節(jié)。站樁時,胯關節(jié)要放松,同時微向里縮勁,它與斂臀相結合,就可保持上體的正直;膝關節(jié)應彎曲,微向內(nèi)扣勁,不可散亂外敞,以利下肢沉實穩(wěn)定;兩腿彎曲要適度,太直僵滯,過屈無力。應做到挺而不僵,松而不軟;兩腳要保持平穩(wěn)。動作時,胯部松縮可以避免上體俯仰歪斜,保證周身在進退中完整一致;膝關節(jié)松活自然,能幫助前腳起落伸展和后腳充分蹬地發(fā)勁,從而使步法靈活,步幅加大,落勢穩(wěn)健,勁力更富有彈性。
2.3形意拳中的“意”“形”結合
2.3.1意前行后
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乃是在技擊應用方面講,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磨練,造就高層功法,對于來犯之敵憑觸覺應變化,發(fā)招不用思索,隨手出擊應對得體的自然本能。如十二形是龍、虎、雞、鷹、熊、馬、猴、蛇、鼉、駘、鷂、燕,通過模仿野獸猛禽的特技功能,形象思維學習動作,取其意而象其形,運動于拳法,必須合其拳理,五行取其一勢,十二形取其活動一特技,應用與技擊藝術,形式簡單易學而意義深刻,動作簡而不繁,但其中的奧妙變化功用無窮[9]。如十二形之龍形以其傳說中的神物,他有鹿角蟒身雞爪獅尾的形像,騰空搜骨探瓜之拳意?;⑿?,取其威武勇猛為形態(tài),兇殘撲食之技能立意為拳。雞是麗禽形美,喜斗、善走、抖翎、啄食技精為意,形意拳特重其技。鷹形像兇殘,爪尖目銳,更有抓兔技能。熊形是取其形像壯實力大為形,取意滾膀三節(jié)連擊法,上打迎面拳,肘擊,下撩陰,膀靠,頭撞。馬形壯性善,有刨蹄狂奔之特長。猴是靈物喜攀愛縱等等。形意拳及形象思維拳,形是動作體位,意是用法概念,兩者高度協(xié)調統(tǒng)一而達到應有的效果。
2.3.2行隨意行
形是意的載體,意是形的內(nèi)涵。有形無意,不為內(nèi)家有意無形,非稱拳家有形無意,勢如空備有意無形,意無所發(fā)。形為意所附,意為形所依,故稱之為形息。要多用意而不可用力,以意行氣,以氣運行,以期達到“形意合一”,此即“有意練功”之意。用意不用力,以意引導拳術中各種動作,久練形意合一,得心應手,練功時形隨意行,腦中想著其意,意到形到,進而達到神化,如勝敵哪有絕招,只是見敵打來,心念一動,隨式打去,即可成功。
2.3.3意形結合
在武術運動中,動作的“形”和“意”是不能截然分開的?!靶巍笔恰耙狻钡那疤岷突A,而“意”是寓于動作的“形”之中。沒有正確的“形”,武術的“意識”也難于體現(xiàn)出來。反之,缺乏“意識”的“形”也會顯得枯燥無味,只象是做徒手體操,無法體現(xiàn)武術的神韻?!耙狻辈皇菑耐庥^上可以感覺到的實體的物質,但也不是不能把握的東西,“意”是要運動員用對動作的思維去領略。要多用意而不可用力,以意行氣,以氣運行,以期達到“形意合一”,此即“有意練功”之意。用意不用力,以意引導拳術中各種動作,久練形意合一,得心應手,意到形到,進而達到神化。在訓練中,要培養(yǎng)運動員體會動作的內(nèi)在特征,去把握那不離感性形象但又超越感性形象的思想[10]。采用放松、寧靜、緩慢的的練習方法,不僅可以感知到內(nèi)動,更可以激發(fā)出身體本能的內(nèi)在活力,從而使身體具有更加隱蔽的攻擊力、強大的爆發(fā)力與摧毀性的打擊力。進攻中用意識去指導行動,支配勁力,使自身勁力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所謂的“不用力”,不是一點力都不用,而是不用拙力、蠻力、先天隨意之力。因此,對形意拳動作形態(tài)而言,必須去聯(lián)絡自己的精神,成為表達內(nèi)在的心志活動的載體,也就是要求通過動作姿式的表現(xiàn),來反映武術的意識。
結論
形意拳采用意念和動作、呼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鍛煉,能夠改善和提高練習者的心理素質,理解形意拳中的“意”和“形”,通過“調身”可以使人體各部分調整到符合力學要求的省力節(jié)能狀態(tài),進而使人體放松而舒適,再通過“調心”和“調神”,降低大腦中樞的興奮,加強大腦中樞的抑制,消除緊張、憂慮、恐懼等不良的心理活動,把焦慮調節(jié)到適當?shù)乃?,使人不管是在工作、學習、比賽狀態(tài),都擁有一個輕松愉快的心情,長期系統(tǒng)地鍛煉形意拳能提高鍛煉者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和斗志,同時可以發(fā)泄心中的積郁,平衡心態(tài),改善人際關系,促進人體內(nèi)外各系統(tǒng)的健康,達到內(nèi)壯外強的健身功效,從而為人們適應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提供健壯的身體條件。
參考文獻:
[1]安暉.意識的哲學分析[D].山西大學,2013.
[2]周家寶.淺析武術套路動作節(jié)奏的訓練[D].山東師范大學,2009.
[3]張忠新.論武術健身的精髓——“陰陽平衡”[J].搏擊。武術科學,2008,5(11):35-36.
[4]王楚澤.論武術的“意”與“形”[J].浙江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04):99-101.
[5]孟慶寧.山西省太谷縣形意拳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研究[D].山西大學,2007.
[6]王攀峰.形意拳源流考[D].中北大學,2014.
[7]姬上兵.對形意拳起源、流派與發(fā)展的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報,2011,27(01):35-37.
[8]劉波.―鄭氏形意拳‖對踝關節(jié)不穩(wěn)康復的臨床觀察[A].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第七屆北京國際康復論壇論文集(上冊)[C].中國康復研究中心:,2012:7.
[9]鄧菊生,廖祥龍.形意拳中三體式的穩(wěn)定性及其實用價值[J].高師理科學刊,1999,(01):67-69.
[10]武超.傳統(tǒng)武術樁功對散打步法技術的影響與機理的探討[D].北京體育大學,2013.
作者簡介:鞏振陽(1994.05-),男,漢,山東泰安市,體育,研究生,助教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翰林學院,225300。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翰林學院?2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