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龍 張文鵬
摘要:現(xiàn)如今高校英語課程覆蓋面非常廣泛,跨度又打,學習的時間周期特別長,是高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西方的思想文化,政治習性之間的交流與碰撞的表現(xiàn),也是目前高校學生接受國外西方思想與文化影響的重要課程之一。高校英語老師不但要承擔外語知識的授課,還要承擔在授課中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課程思政”的意識,給英語教材“課程思政”內容增添更多更豐富的內容,在其中挖掘教學的基本元素,提升“思政能力”,讓“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共同前進,協(xié)同向前。
關鍵詞: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思政課程”
從2004年開始,國家陸續(xù)出臺了很多重要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等,將大學生的思想文化教育的課程開始越來越重視,全國各地也開展了眾多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改革創(chuàng)新,上海市就非常積極的將“學科德育”改為課程的核心理念,2010年之后更是作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的“整體規(guī)劃大眾小學德育課程”項目的典型示范地,在課程中強調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把文化政治,國家意識,文化改革作為非常重要的內容體制結構。自從2014年德育內容納入教育綜合改革重要項目后,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開始轉變,加深對課堂教學渠道的重視,把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的課程教學中,把課堂教學充分利用起來進行思政教育,努力提高專業(yè)課的思政教育,把“課程思政”的理念慢慢深入人心。到了2016年召開了全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同年發(fā)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再一次把“課程思政”的理念宣傳出去,快速成為了學界研究的熱點話題與各大高校課程的改革方向。
一、文獻綜述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對“課程思政”進行明確的定義,定義: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基礎,繼而慢慢發(fā)掘不同課程里面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資源,讓各類課程都能夠與思政理論課一同進行,組建全員、全程、全課程教育格局的一種全面教育理念。這種教育理念在意的是除了對知識的傳授,對專業(yè)課程假如思想政治功能和意識在里面。[1]課程可以得出結論為:專業(yè)課程不光光是對所選的專業(yè)知識內容進行教育授課,更是培養(yǎng)何種人的一個藍圖。[2]所以何衡表示“‘課程思政’是一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教學體系”。[3]李如瓛對教學體系分析,也對“課程思政”的教育體系進行總結歸納,得出“一個中心,三個層次”,“一個中心”代表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最中心地位,綜合素質、專業(yè)課程分別處于圓心的外圍,這樣就組成了一個同心圓。
二、高校英語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開展“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賦予高校英語教學的時代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對我國獨有的歷史文化,特殊的國情進行分析,得出我國要發(fā)展高等教育,就必須要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之路。[4]要把立德樹人作為重點,要發(fā)展改革思想政治工作,把這一點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真正的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把所有的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相結合,形成協(xié)同關系。持續(xù)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快專業(yè)課的思政教育,順應社會主義教育規(guī)律提出的新型教育理念,這是高校發(fā)展思政課程在新時代的使命,作為最能體現(xiàn)于了解國外歷史文化、人文地理,生活理念、思想政治的英語課程,更是應該堅決落實“課程思政”的理念。
(二)現(xiàn)有高校英語教學中“思政”元素分析
目前眾多高校英語老師的思政意識比較薄弱。主要因為,高校英語老師對發(fā)展“課程思政”的思想觀念不足,在之前的英語課程中,不管是對教學目標的制定還是對他的考核,都是以學生的聽、讀、寫、說等語言表達技能上來制定,所以,英語老師在上課中主要就是針對語言知識與外國文化的講解,只關注學生的語言技能,卻忽視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對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能考慮或是涉及的情況非常少,從主觀上就對英語課程的思政功能極為不重視。其次是因為,有些高校英語老師對承擔“課程思政”的責任感差,他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政治理論老師的輔導員的工作范疇,自己只需要上好專業(yè)課,這些老師意識上的錯誤會阻礙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渠道與載體的全面擴展,也阻礙了思想政治課程與專業(yè)課的融入發(fā)展,將會對“三全育人”的目標造成消極的影響。學者在2010年對國內某高校的思政教育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的結果顯示,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專業(yè)課老師只負責自己本專業(yè)的課程教學,不參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時能把思想政治理論學習融入到專業(yè)課程中的老師比例不足30%,專業(yè)課老師的思政意識缺乏。
教育部在2007年頒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表示大學英語課程不光是一門語言基礎教育課程,同時能開闊眼界,提高知識、了解外國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具備工具性和人文性。這就說明,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對語言技能的教育,還要培養(yǎng)學生個人文化素質,給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語言是文化的基礎,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就能接觸思想文化方面的了解。從另一角度發(fā)現(xiàn),即使是部分英語老師在“課程思政”上的意識與實施能力上不足,但是他們普遍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具備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社會道德和愛國主義情懷,在開展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上還是存在著非常多的優(yōu)勢的。
三、制定高校英語教學“課程思政”的策略
教育部黨組在2017年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上明確表示,要以“課程思政”為目標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推廣,修改教材,豐富教學過程,對教學管理嚴格把控,把專業(yè)課程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融入到各個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知識體系教育進行統(tǒng)一。[6]要在高校英語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必不可少的是教師、教材與教法這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老師是主導和推進課堂“課程思政”的關鍵,教材是用來挖掘思政育人元素的,最后教法是“課程思政”的方式方法。要解決目前高校英語教學融入“課程思政”的發(fā)中所有遇到的問題,本文認為應該加強意識認知,對教材內容進行改革,繼而發(fā)展“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協(xié)同向前。
(一)增強高校英語教師的“思政意識”是首要任務
教育的過程以及教學成果都會受到教學觀念的影響,擁有創(chuàng)新的教學觀念,才能夠得到更好的教學成果,為了提高學校老師的“思政意識”,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第一步就是要加強英語老師的“思政意識”,從源頭上改變,才有助于英語課堂思政功能的提升,其次就是需要讓英語老師加強思想政治的學習工作,使得老師能夠明白自己的政治立場,從觀念上給學生帶來改變,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只有這樣才可以讓高校的英語老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的思想政治為核心,時刻保持虛心的學習態(tài)度,創(chuàng)新了解新的政治知識,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給學生們宣傳黨的黨的思想理論、路線方針,和學生們一起抵制那些西方的不利思想,在課堂上時刻要記得維護黨和國家的利益,不能丑化我們的國家歷史,抵制西方文化,不崇洋媚外,給學生們做好表率。
(二)豐富高校英語教材的“思政內容”是源頭活水
現(xiàn)今高等學校的英語課堂很少有思政文化相關的內容,所以在英語課堂上沒有思政內容的宣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在高校英語教學大綱在制定的過程中,沒有制定宣導愛國主義情懷、宣傳黨的思想相關的課程內容,從而進一步導致了高校的英語教材上沒有和中國思政有關的教學內容,所以英語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忽視了這一方面的宣導,教材是英語教學的基礎,可是課程內容的載體,指導老師開展教學工作,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來自于教材,所以會對英語老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向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要加強英語教學過程中思政元素的有關內容。所以想要提高英語教學過程中思政內容的有關宣導,就需要在源頭上對英語教學進行改革,首先是改變高校英語的教學大綱、加強教學大綱上有關思政教學的內容,從而可以進一步調整英語教材,豐富英語教材的相關內容,在教學內容中增加思政相關的內容,并且在課堂上給學生宣導中國的思政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人的優(yōu)秀品德。在英語課堂上為學生們提供價值導向,介紹傳統(tǒng)文化,增加中國哲學思想內容,避免學生們崇洋媚外,失去對我國思想政治的認同,通過不斷宣導增強學生對我國思政內容的接受程度,以我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三)提高高校英語教師的“思政能力”是重要途徑
首先,要加強高等學校英語老師的思政能力,只有老師不斷學習,熟悉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習主席的社會發(fā)展道路,通過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才能夠自覺主動的擁護中國共產黨,認可黨的發(fā)展路線,熱愛教育事業(yè),給學生們宣導思政有關的內容,從而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思政能力。其次,高等學校的英語老師還應該從嚴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堅持做到四好的標準,給學生們宣導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傳播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思想,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時刻堅持自己的政治立場,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宣導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思想,傳播黨的先進文化,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在給學生們解決英語課程上的難題時不斷堅持政治立場,向學生們宣導思政內容,讓英語教學同時具備英語專業(yè)課程,還包括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文化,不但有專業(yè)知識,還有政治高度。領帶,高等學校的英語老師還應該自己加強思政內容的學習,不斷接納吸取新的知識,尋找好的方式將英語教學和思政內容結合起來。不但讓學生們學會了英語知識,還提升了學生們的思政能力,通過英語來宣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把中國傳統(tǒng)美德故事翻譯成英語再講述出來,不但能讓學生們掌握專業(yè)知識,還學會了傳統(tǒng)思想,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提升了學生對社會主義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安秀梅.《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11).
[2]李慶豐.大學教學改革應重視對課程知識選擇的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08(3):28.
[3]何衡.高職院校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教學科學論壇,2017(10):27.
[4]莫非.專業(yè)課教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位問題的思考[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0(4).
[5]劉曉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8(5).
[6]教育部發(fā)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J].高等職業(yè)教育探索,2017(6):33.
本項目受到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贊助。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