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本解讀是一個文化術語,指的是對一句話、一件事、一個人等被用話語記錄下來并且通過分析來理解。語文教師首先要明確,閱讀教學的文本解讀是課標下的解讀。語文課程標準是語文教學活動的指南,是文本解讀的指南。文本解讀的根本目的是使教學活動能夠促進學生的最大發(fā)展。本文以統(tǒng)編版教材四下《母雞》的教學為例,淺談多維元素如何促語文課堂生長。
關鍵詞:文本解讀;語文要素
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文本解讀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概念了。文本解讀是一個文化術語,指的是對一句話、一件事、一個人等被用話語記錄下來并且通過分析來理解。語文教師首先要明確,閱讀教學的文本解讀是課標下的解讀。語文課程標準是語文教學活動的指南,是文本解讀的指南。文本解讀的根本目的是使教學活動能夠促進學生的最大發(fā)展。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了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所以解讀文本應從這三個維度入手,要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文本中找到落腳點。
一、靠譜:關注語文要素。
“奔跑,飛舞;駐足,凝望??蓯鄣膭游?,我們的好朋友?!边@是統(tǒng)編版教材四下第四單元的人文要素。語文要素之一則是:“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痹鯓幼寣W生欣然進入作家描寫的動物世界,并與之產生共鳴?這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去認真解讀文本,探尋文本背后的奧秘。細讀文本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在文本中制造了認知沖突。認知沖突是指個體在認知發(fā)展過程中因原有認知結構與現(xiàn)實狀況不符而引發(fā)的心理上的矛盾或沖突。制造認知沖突能促成學生情感的高投入,激發(fā)其深入學習的閱讀期待?;诖耍以O計了以下的導入環(huán)節(jié):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老舍先生對母雞的態(tài)度前后發(fā)生了變化,誰來說一說?
生:從一開始的一向討厭到后來的不敢再討厭。
師:還記得老舍先生是通過哪幾個方面來表達他討厭這種情感?
生:叫聲難聽,欺軟怕硬,居功炫耀。
總結:作者就是抓住這三個方面,用細致的描寫、夸張的手法表達出了對母雞的厭惡之情。
教師從語文要素入手,通過對文本的解讀,抓住作者情感前后變化的這條主線,幫助學生梳理并把握住了作者對母雞情感變化的主要脈絡。
二、找點:依托課后習題。
深入文本,找準閱讀切入點,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意義;精心設計問題,由問題統(tǒng)領全篇,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自主學習與探究的空間。在閱讀教學中,精心設計幾個好的問題,常常是我們備課中最費心思的重點工作,它無疑又是啟發(fā)式教學的關鍵所在。統(tǒng)編版教材在每一篇精讀課文后面,都會設計一到兩個緊扣本單元語文要素的問題,讓教師上課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赌鸽u》一文后有這樣一個課后習題:老舍先生用詞很嚴謹,他寫母雞“負責、慈愛、勇敢、辛苦”,母雞真的就是這樣,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我在設計第二課時的教學時,就以這個問題問依托,貫穿課堂始終。
與作者對話,是教師品味、探究文本的過程,是教師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內、使自己的思想與作者產生共鳴的過程。只有當教師深入教材,真正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義及實質性的重點內容,才能給文本的價值取向準確定位。教師只有自己走進了文本,領悟了文本,教學時才能引導學生合理地解讀文本。美國教育家杜威有過這樣的闡述:“一個真正把握教學內容,吃透教材結構的人,才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探究學習方法。”老舍先生是杰出的語言大師,與他對話,我們就必須走進作者和文本本身,借助課后習題,清晰明了。
三、建模:設計教學活動。
文本解讀的最終目標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而“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蔽覀兗炔荒馨褜W生的讀書收獲全部當作是對文本的正確理解,全然不顧文本的價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當然地把教師的認識和感受強加于學生。從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有利于課堂上及時、有效地引導和調控,使學生能及時調整自己與作者的對話,更正確、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義?!赌鸽u》一文,在我們了解了作者本身的情感變化,借助了課后習題之后,我們就可以設計教學活動了。
師:老舍先生被譽為“人民藝術家”,是杰出的語言大師,他的用詞是非常嚴謹的,他寫母雞“負責、慈愛、勇敢、辛苦”,母雞真的是這樣嗎?下面就請同學們用心默讀5-8自然段,圈畫關鍵詞,可以在旁邊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出示第5自然段。
生:“挺著脖兒”一詞可以看出母雞很勇敢。
師:你能來做做動作嗎?
生:我從“警戒”一詞看出母雞很負責。
師:哪些句子是在寫母雞警戒的,你發(fā)現(xiàn)了嗎?
生:一只鳥兒飛過,或是什么東西響了一聲,它立刻警戒起來:歪著頭聽;挺著身兒預備作戰(zhàn);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雞雛要馬上集合到它身邊來。
師: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
生:有一個冒號和兩個分號。
師:你真會讀書,標點也是會說話的,這兩個標點告訴我們這里都是在寫“警戒”。
師:老舍先生又是怎么把母雞警戒的樣子寫生動的呢?母雞又是在什么情況下警戒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我們除了鳥兒飛過、發(fā)出響聲,母雞還會在什么情況下警戒呢?想象一下。
小結:老舍先生觀察得多么仔細,他抓住了母雞的動作、叫聲,有聲有色地表現(xiàn)出了母雞的勇敢和負責。
第6自然段中,教師抓住關鍵詞句“緊叫”“湯圓”和“連大公雞也怕它三分”來教學,讓學生體會母雞的慈愛、負責和勇敢。
第7自然段中,教師通過讓學生圈畫這一自然段中表示動作的詞,來體會老舍用詞的準確。
第8自然段中,教師抓住“頂尖銳,頂凄慘”,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體會母雞的勇敢,進而對標“老舍先生真不愧是杰出的語言大師?。 ?/p>
四、對話:破譯語言密碼。
解讀文本,除了走進作者和文本之外,還要揣摩編者用意。教師只有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了解課標的理念和要求,才能進行準確的文本解讀,才能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進行閱讀教學?!赌鸽u》一文教學到最后,除了作者感情的升華,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作者對母雞由衷的“敬畏之心”,進而感受偉大的母愛之外,語言文字里的奧秘也可以帶著學生去探尋一番。本課教學的最后,可落實課后練習題:《貓》和《母雞》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比一比,說說兩篇課文在表達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內容、結構、語言等多個角度進行比較,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整體提升。
文本解讀,與其說是教師的一種能力與智慧,不如說是教師的一份責任與使命。教師只有回歸文本,從人的生命本義出發(fā),科學地解讀、引讀文本,尊重文本的閱讀價值,帶領學生真正地走進語文去學語文、用語文,才能讓語文課堂洋溢生命的精彩,讓人文之光照亮學生成長的心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8-9.
作者簡介:陳思羽,1987年8月8日,女,漢族,江蘇無錫,大學本科,一級教師,小學語文教學,無錫市柏莊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