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夢思
摘要:學習的重點是入腦、走心,在小學低年段的音樂課堂教學中,“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深受學生喜愛。它還原了音樂學習“由體驗到認知、由感性到理性”的原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聆聽習慣,豐富情感世界、開拓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性空間;通過身體的律動,讓學生自由、主動、個性化地感受和表現(xiàn)音樂,學生的反應力、專注力、敏感度、靈活度、協(xié)調性、合作意識、即興能力、音樂素養(yǎng)等都會有明顯提升。低年段的學生會伴隨著音樂的響聲而手舞足蹈、身隨律動,這便是體態(tài)律動教學的根本立足點。
關鍵詞:? 小學低年段? 音樂課? 體態(tài)律動? 走心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是瑞士著名音樂教育家達爾克洛茲1902年提出的。他認為人本身就是一個樂隊,人身各部分肢體單獨或以各種方式綜合起來做動作,就可以演奏出各種各樣的律動。體態(tài)律動教學作為兒童音樂教學的根基,要求學生聆聽音樂作品時,通過音樂作品的情緒、速度、力度等跟隨教師創(chuàng)編的肢體動作進行合適的體態(tài)律動,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喚醒了學生感受音樂和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讓學生在放松開心的環(huán)境下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讓音樂作品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我認為這才是小學低年段音樂課堂應該實現(xiàn)的理想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發(fā)揮體態(tài)律動在低年段音樂教學中的作用,是值得廣大音樂教師深思的問題。
一、小學低年段音樂課堂現(xiàn)狀
童心就像一張白紙,需要教師精心描繪。小學低年段的學生以機械記憶、形象思維為主,他們活潑好動,興趣廣泛,好奇心強,對生動有趣的事物感興趣并易于接受,喜歡模仿、愛表現(xiàn)自己。對音樂課的學習積極性高,但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學習能力相對薄弱,對音樂知識的了解比較淺顯,缺乏對音樂審美的能力和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尤其對歌曲表達的情感不易理解。而體態(tài)律動是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認識最直接、最淺顯、最有趣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需要根據(jù)他們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因材施教,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將體態(tài)律動與音樂作品相結合,讓他們通過身體各部位的律動,來感受音樂、表現(xiàn)音樂,邊唱邊動起來。既能使課堂完整度高,又完全符合兒童表達情感的特點。從而在音樂教學中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內涵理解。
二、體態(tài)律動在小學低年段音樂課堂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性
(一)以音悅情,身心“共舞”,以智潤心
在音樂教學中,體態(tài)律動法是小學低年段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教學環(huán)節(jié)。體態(tài)律動可以幫助學生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和表現(xiàn)音樂。音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音樂活動的參與實踐者。通過聆聽、律動、感悟、學唱、對比、模仿、表演和體驗等多種手段進行音樂實踐活動。教師引導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速度、旋律的種種變化,學生內心的能量被激發(fā)出來,大膽地通過肢體進行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表達,做出合適的體態(tài)律動來表現(xiàn)歌曲,這是一個心智、肢體參與實踐的過程,是獲得美的享受從而以美悅情的過程。通過這種實踐性的參與讓每個走入音樂課堂的學生都能夠仿佛身臨其境,讓學生身心與律動“共舞”,讓音樂浸潤學生的心靈。
(二)關注“釋放天性”,探究“快樂歌唱”
小學時期的音樂教學是整個音樂教育的基礎,同時低年段的音樂教學在小學教育階段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歌唱課是當前音樂課程中非常重要的課型,歌唱教學也是中國現(xiàn)代音樂課程發(fā)端時主要的內容。是一個需要教師們因地制宜、不斷求索的課題。
體態(tài)律動的多樣性、靈活性、趣味性、情感性起到動之以情的輔助和推動的作用。本人認為,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將體態(tài)律動教學融入歌唱課,從動覺、聽覺、視覺等多角度切入,要求學生把身體作為樂器,將學生的參與、快樂、成長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給學生創(chuàng)造“動”的機會,鼓勵學生敢于動起來、敢于創(chuàng)造,尊重孩子的差異、釋放學生的天性。在歌唱教學過程遵循一定的“層次”,從情緒、節(jié)奏、音準、節(jié)拍、速度、演唱方法等一步步循序漸進,學生不再是被動地學習固化的東西,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學生們體會律動的樂趣、享受歌唱的美好、感受音樂的魅力。這樣的音樂課堂中,每個學生的體驗都是愉悅的。由此可見,以生為本、以樂為根、以動為輔、以唱為主。讓學生更好的釋放天性,在音樂課中快樂歌唱。
三、體態(tài)律動在小學低年段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嘗試
(一)善用科爾文手勢,建立音高概念
柯爾文手勢,是柯達依音樂教學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由19世紀的音樂家約翰·科爾文首創(chuàng),所以稱為科爾文手勢。手勢借助七種不同手勢和在身體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來代表七個不同的唱名,利用空間關系,把音的高低關系表現(xiàn)出來。“do” 的手勢在腰的部位,以此類推到高音“do ”頭部高度的位置。它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音高、音準的調整、交流的一種身體語言形式。同時幫助學生理解音級高低的關系,讓抽象的音高關系變得易于理解、形象生動。
達爾克羅茲體系的教學實踐是由體態(tài)律動、視唱練耳和即興音樂活動三部分內容組成。因此在低年段的音樂教學中,本人在新課學習前設計視唱練習這一學習環(huán)節(jié),通過讀,唱音名來認譜,后按等時值讀每個唱名,再練習以不同速度或臨時用教鞭指譜視唱。視唱最先練習C自然大調音階,用節(jié)奏上的變化使音階成為旋律,并要求上行時唱漸強,下行時唱漸弱。學生在音準穩(wěn)定的情況適時加入科爾文手勢進行邊做手勢邊視唱。通過練習,訓練耳朵,身體與語言、歌聲結合起來,對于學生的音準和專注度都有很好的鍛煉效果。
(二)巧用體態(tài)律動,讓身體“歌唱”
體態(tài) 律動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有優(yōu)良的延展性和較高的靈活性,可簡單、可豐富,可以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體態(tài)律動沒有對錯,只要敢于表現(xiàn)就是最棒的。巧用體態(tài)律動作為教學輔助手段,既符合小學低年段學生的學情特點與學習需求,又較貼近一線音樂教師的學習需求,是操作性強、易復制推廣的教學經驗與策略。
結語
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在教學中以音樂為載體,帶領孩子們走進美妙的音樂世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以素質教育為重,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與實踐能力,讓音樂浸潤孩子的心靈。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 朱振華.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探索[J].太原教育學院出版學報,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