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靜
摘 要:小學二年級是低年級小學教育的范疇,這個階段的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強,教學的內容也并非是以知識教學為核心,更多的是強調進行知識內容的基礎普及,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學內容比較少,學生也沒有太多的課后作業(yè),所以學生的散漫也就成為常態(tài)。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學內容更多的是傾向于一些簡單的童話故事講述和朗朗上口的文章閱讀,以學生的識字為主要的教學目標,這也就導致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程學習內容并不多。這也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融入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本文將從小學二年級語文教育實施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難點入手,全面展開小學二年級語文教育實施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路徑探究。
關鍵詞:小學二年級 語文教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小學語文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5.007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我國當前教育教學改革中所強調的重點內容,其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強化學生的思想意識,讓學生能具有更高的素質,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讓沉寂了多年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重新成為中國教學的核心內容。但是在我國的小學教學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融入并不簡單,尤其是在低年級的小學教學中,難度更是比較顯著。以小學二年級的語文教育為例,此階段的小學生本身沒有主動學習的意識,比較貪玩,而且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的管控難度也比較大,一旦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進行課程的拓展和發(fā)散,則很容易導致課程難以收束,學生的討論和走神,會讓課程的效果大大的下降,因為學生的關注點難以被引導。這種情況下,本文提出了如下內容:
一、小學二年級語文教育實施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難點
1.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更加貪玩,沒有學習意識
小學二年級還處于小學的低年級教學階段,雖然不少的小學生已經開始擺脫了一些幼兒園階段的不良習慣,能真正的開始進行學習,和小學一年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是在實際的課堂中,其本身的主動性仍舊不夠,尤其是對于一些主觀上就不喜歡的學科,感到枯燥無味,也就不愿意進行學習,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娛樂或者休息上。這也就導致了在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堂中,實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難度較大,只有能引起小學二年級學生的興趣,才能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效果提升。
2.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程內容太少
目前,我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程內容太少成為一個核心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在實際的課程學習中,語文課程內容都是以簡單的識字教學等為核心,而沒有考慮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融入。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想要進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建設,就需要教師能自己在短暫的語文課程內容中,進行相關知識文化的融入,這對于教師的能力考驗比較大,而且因為沒有一個具體的內容指導,也就導致了實際的效果難以有效的提升。
3.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思想不夠健全
在小學二年級,學生的思想不健全也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融入的一個巨大的阻礙,這是因為在實際的教學中,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自身的思想不能有效的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內容契合,所以對于相關的內容了解不夠深入,也不知道這些內容的具體意思,導致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一個懵懂的狀態(tài)。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效果非常差。當然,從本質上來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也會比較深刻,所以并不是非常適合小學二年級學生,部分的學校也理解這一點,因此將其當作一個簡單的普及教育。
4.小學二年級的課程難以管控,課堂一旦拓展難以收束
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本的內容并不豐富,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想要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就需要進行課程的拓展,讓更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故事融入課程中,但是小學二年級學生自身的思想不夠成熟,故事融入以后,大部分學生都是關注故事本身,或者是關注故事中某個有趣的點,導致了背后的思想文化內容完全不被關注,課堂難以收束,效果也不佳。
二、小學二年級語文教育實施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路徑
1.讓學生更加熱愛學習、熱愛生活
相對于任何的課程而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都是一門復雜的文化,其中涵蓋的內容很多,因此,在進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時候,需要充分的考慮如何能利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的特殊內容,讓學生的興趣被調動,從而更加的熱愛生活、熱愛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包羅萬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比如端午節(jié)、春節(jié)、重陽節(jié)等,都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教師在上課期間幫助學生學習這方面的知識,讓學生更加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時,可以和學生進行互動,探討相關節(jié)日的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這方面的學習,加深學生印象,使學生能更好地繼承并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師在上課期間要做好積極的引導工作,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促進學生課堂成績的提升。教師一定要充分發(fā)揮自己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對低年級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對其開展《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優(yōu)秀啟蒙讀物的學習誦讀內容,以多樣化的形式促進學生誦讀的開展。學生開展誦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和先賢展開對話的一個過程,學生能潛移默化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使其逐漸具備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品質,通過經典作品教學引導他們感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厚底蘊,使小學生在經典誦讀的環(huán)境中慢慢地得到熏陶,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好的基礎。
2.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小學二年級是一個特殊的年級,這個階段的小學生本身的思想不夠成熟,所以要想讓小學生愿意接受小學語文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需要充分的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活力,顯然,激發(fā)其民族自豪感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也能真正起到效果。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很多都是紀念偉人的,每年的端午節(jié)人們都舉辦賽龍舟、吃粽子活動,重陽節(jié)都是插茱萸登高,都極具民族特色。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時,不僅要將經典的歷史文化傳授給學生,還要將其中的文化精髓傳授給學生,學習其中偉人的精神意志,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之處。教師在備課階段可以準備一些歷史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教師想要將傳統(tǒng)文化傳授給學生,則必須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知識的轉化率,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
3.傳承中華文化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先哲的思想精華,所以在任何時代中,都具有傳承的意義,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充分考慮到中華文化的特殊性,以傳承中華文化為核心建設課堂,就能讓小學生的使命感被激發(fā),從而提升實際的教學效果。除了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外,學生還要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去體會古人的思想情感。在歷史長河中,古人創(chuàng)造了很多文化瑰寶,諸如古詩、文學、畫作等等,都需要細細體會。教師在講授古詩詞時,可以將其中的歷史背景和作者進行一個簡單介紹,這樣學生既可以對課本知識有一個簡單了解,還對傳統(tǒng)文化也進行了一個深入的學習。學生在進行學習時,不僅要學習基礎的知識,更要學習其中的文化內涵,傳承其中的文化精神。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一定要全面解析知識,做好備課工作,幫助學生更好地發(fā)展。
綜上所述,小學二年級是小學低年級教育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其主要的特點就是活潑好動,不具備學習的主動性,甚至在很多的時候,會出現(xiàn)不愿意學習的狀態(tài),這也就導致了小學低年級的教學難度較大,如何引導學生的興趣,成為教學的關鍵。在小學二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最顯著的問題就是一旦內容進行拓展,學生就會出現(xiàn)難以控制的局面,其討論和思考的內容,和教師的引導完全無法相對,因此,在小學二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如何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成為一個顯著的難題。大部分的教師都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實質性的小學語文教學的關聯(lián)不大,只能是通過講故事等形式來進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拓展,但是又會影響到實際的課程教學效果。針對種情況下,本文詳細闡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中融入的相關策略,希望我國小學語文教師能謹慎的參考其中的內容,從而提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小學教學中的融入效果。
參考文獻:
[1] 鐘雨彤、盧麗華《小學語文教師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狀況及提升策略——基于D市128名小學語文教師的實證研究》,《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年第5期。
[2] 周宇璇《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傳統(tǒng)文化滲透性內容的類型、目標指向及運用》,《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20年第5期。
[3] 許群《詩境高遠,文脈流長——小學語文之古詩詞中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方法探究》,《華夏教師》2020年第14期。
[4] 錢海萍《挖掘蘇州文化,打造特色課堂——融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本地傳統(tǒng)文化的幾點方略》,《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