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近幾年的語文高考試卷考查題目可以看出,命題作文的占比逐漸增大,并且對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教師需要結合高考的要求,對命題作文進行更多的探討,從審題立意的新穎性和健康性方面進行教學研究,以期發(fā)現命題作文更優(yōu)良的教學方法,進而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語文;命題作文;審題立意;新穎性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18-0054-02
引 言
在命題作文中,審題立意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考查部分。在近幾年的高考作文題目中,命題作文的要求不斷細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改變和提高。命題作文要求學生寫作的內容做到兩個方面:一是契合題意,保證寫作內容緊緊圍繞題目展開,不跑題;二是立意新穎,保證在正確審查題目的前提下,選擇最優(yōu)良的寫作意圖,完成佳作。
一、審題立意需要貼近生活
高考作文是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考查,重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敘述能力、文筆描繪能力,也格外注重學生發(fā)掘現實的能力。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絕不能脫離生活。長期的社會實踐已經證明,脫離生活實際的作品無法成為精品,甚至可能成為糟粕。為了更好地形成積極健康的社會文學藝術氛圍,從高中語文的寫作教學入手會更加便利。高中生的寫作能力仍在培養(yǎng)階段,雖然他們已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寫作風格,但在命題作文的框架下,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更有針對性、啟發(fā)性的引導,帶領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發(fā)現可以創(chuàng)作的素材,并對其進行藝術加工,最終形成自己的作品[1]。教師可以先根據相關的教育理念,改變自身的教學方法,將作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從實踐中尋找教學案例,為學生指引寫作思路。
2005 年天津高考命題作文題目為“留給明天”,首先,學生要對作文題目進行仔細審查,發(fā)現關鍵點。本命題作文題目比較簡單,可以分為“留給”和“明天”兩部分,“留給”即現在的事物留到明天,“明天”是指未來,因此整個題目可以理解為將現在的事物遺留到未來。該題目限定了文章主體內容的大部分,唯獨缺少內容主題,因此,學生可以從生活中發(fā)現寫作素材,確定文章的內容主題。例如,學生可以從生活中與父母相處的點點滴滴發(fā)現父母深沉的愛,將父愛或者母愛作為文章的內容主體,確定“將愛留給明天”的文章主體內容;學生還可以從自己的煩心事中找到靈感,將“不開心”留給明天,意為隨著時間流逝不開心會自然而然地煙消云散,表現出一種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
二、審題立意需要歌頌光明
現代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較好知識素養(yǎng)、較高道德素質的專業(yè)人才,為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為人民的生活提供知識支持,堅決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作文既是學生寫作能力的展現,也是其內心思想的表達,學生積極歌頌光明,向社會傳達正能量,可以營造積極向上、溫馨和諧的社會氛圍 [2]。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領導,鼓勵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積極事物,內心充滿陽光,情緒飽滿有力,不能被一些負面、陰暗的事物所影響,而產生負面情緒。在高考語文命題作文中,很多題目有較大的想象空間,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向著積極的方面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慣性 [3]。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很多地區(qū)的高中語文考試命題作文大量運用想象的因素。例如,《愿景》《我的未來》《未來的世界》等題目均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暢想,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這類題目設定的初衷是美好的,是為了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能力,但是部分學生沒有堅持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對未來的暢想中,甚至將自己想象成為“俠盜”等不切實際或者存在道德與法律爭議的人物形象,這完全違背了命題作文的設定初衷。學生應當以現實生活為依托,進行合理、科學的想象,并且積極對美好的未來展開想象。在逐漸物質化的時代,部分學生受到金錢主義的影響較大,過于重視金錢的影響力,沒有堅持自身的良好素養(yǎng),在對未來的暢想中信奉金錢至上主義,透露出利我主義苗頭,對此,教師必須予以重視,引導學生在堅持歌頌光明美好的前提下合理展開想象。
三、審題立意需要注重新穎性
在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模式中,為了快速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可以經常采用仿寫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仿寫訓練。一味地進行模仿雖然可以使學生在短期內了解命題作文的寫作方法,形成自己的寫作模板,但也會逐漸磨滅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作能力,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fā)展。教師需要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采取先進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進行立意的能力,在命題創(chuàng)作中,發(fā)掘更加新穎的主體內容 [4]。教師可以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fā)散自己的思維,進行更廣泛的想象。
例如,針對“北京的色彩”這個作文題目,學生通常會選取北京市的經典建筑物、特色小吃等進行介紹,但是這種寫作方式只能將色彩引申到某一種或者某幾種具體的物品,而沒有真正體現文章的內涵,從文章深度角度來說,沒有實現教育的目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生活常識,發(fā)掘更多的生活物品,并對這些事物進行深層發(fā)掘,發(fā)現事物背后的意義。北京的色彩可以是紅色的,紅色代表的是城墻,城墻背后是厚積薄發(fā)的五千年中華歷史,是現代社會的文化依托、底蘊所在。
四、審題立意需要注重內涵
現代教育對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要求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字能力,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發(fā)現命題作文的設定內涵,不能只對命題進行表面的審查,要深入挖掘命題的深意,從而結合現實生活,運用優(yōu)美的文字描繪生活[5]。學生的寫作能力尚存在欠缺,無法將文章的內涵予以充分表現,在高中語文作文的字數
限制下,他們的描繪通常停于表面,導致寫出的文章缺乏內涵。作文的內涵可以通過多個方面體現,教師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識儲備,采取由易到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掌握使作文富有內涵的寫作方法。
“以小見大、畫龍點睛”是最常見的使文章具有內涵的寫作方法,學生可以在寫作過程中以描繪小的事物或事件為切入點,進而挖掘事物或事件背后的深意[6]。例如,“北京的色彩”這個命題作文并不是讓學生簡單地描繪北京的色彩,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色彩”二字引申到北京的事物或者事件,然后通過“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描繪出更深層的意義?!爱孆堻c睛”是指學生可以在寫作中暫時放棄對內涵的描寫,而是在文章的末尾進行轉折,將文章的內容進行升華,進而實現提升文章內涵的目的。
結 語
高中語文的命題作文寫作具有較大的難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格外重視對學生審題立意能力的培養(yǎng),既要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獲取靈感,也要讓他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作文的質量。命題作文寫作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內容,高中語文教師要提高重視程度,也要利用自身的教學經驗,積極改良教學方法,為新時代的語文教育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茍偉.論高中語文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教學策略[J].科技資訊,2020,18(28):137-139.
[2]莫燕軍.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考作文考情分析與提升策略[J].文學教育(下),2020(08):94-95.
[3]黃燕亞.“問”出精品文章:例談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策略[J].華夏教師,2020(16):49-50.
[4]張海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作文思辨能力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6):256.
[5]楊振華.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21(20):131-132.
[6]王薇. 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方法探究[J]. 考試周刊,2021(30):21-22.
作者簡介:王艷紅(1972.10-),女,內蒙古赤峰人,本科學歷,敖漢旗新惠中學課程與教研中心副主任,高級教師,曾獲內蒙古自治區(qū)“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赤峰市“骨干教師”、敖漢旗“優(yōu)秀教師”“文化名師”等稱號,主持參與多個國家級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