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
摘 要:文章針對目前“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教學的現(xiàn)狀,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和一些調查研究,分析了學生信息技術基礎的差異性及教學中存在的重考試輕實踐等問題,分別提出了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案、靶向性學習和技能訓練等改進方法。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改革;因材施教;靶向性學習;課堂考核
0? ? 引言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這門課程越來越重要[1]。為了推行素質教育,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新疆各高等院校對“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的教育教學工作十分關注。然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面臨著一些實際的問題亟待解決。
首先,由于地區(qū)發(fā)展不均衡,以及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差異,造成同一個課堂上學生之間的計算機基礎差異較大,這對教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擾。此外,由于學生對課程的理解不夠,難以把握教學目標,并且當前的教學考核方式,難以做到對知識點進行及時梳理鞏固。因此,“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改革具有積極現(xiàn)實意義,為將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礎。目前已有文獻提出了自己的課程改革觀點,提出了個性化教學[2]、分層次教學[3]等方法。本文針對當前新疆各高等院校“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一些弊端,結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和一些調查研究,對于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重視學生的學習起點,因材施教、靶向性學習以及注重課堂考核測試幾點改革方向。
1? ? 當前教學現(xiàn)狀與弊端
1.1? 基礎薄弱且參差不齊
由于生源不同,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的學生對計算機的了解和操作相對熟悉,而偏遠地區(qū)的學生基礎相對較差。特別是南疆地區(qū),各地區(qū)差異較大、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一,造成了學生計算機基礎參差不齊[4]。即使同一地區(qū)的學生,由于興趣愛好不同,往往決定其對計算機的了解程度。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任課老師往往疏忽了這一客觀問題,或是沒有明確的指導應對方案,從而采取統(tǒng)一授課的方式,片面追求教學進度,對學生沒有充分了解其個性的情況下進行單純的填鴨式知識傳授,而差距始終存在。
此外,南疆地區(qū)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普遍較低,而任課教師往往沒有足夠重視這一現(xiàn)象,在教學過程中,對計算機基礎問題講解的力度不夠,使那些基礎薄弱的同學逐漸失去信心。這都是由于在授課之前,任課教師對學生的計算機基礎了解程度不足。
1.2? 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目的性
高校根據(jù)CCT(College Computer Test)非計算機專業(yè)計算機聯(lián)合測試大綱制定教學大綱,該課程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具有使用計算機獲取、處理、發(fā)布信息的能力,簡單數(shù)據(jù)管理的能力。調查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的重點和難點把握不夠,或是對學生的水平過高估計,往往造成大量的知識點疏漏。而學生由于其能力與經(jīng)驗有限,往往難以把握課程大綱的要求,只能應付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對課程的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目的性。
1.3 重視考試成績,實踐能力不強
“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F(xiàn)行的考試方式,掩蓋了學生的問題,學生片面追求考試分數(shù),對該掌握的知識點由于不是考試熱點而疏于練習。長此以往就造成了一種特殊現(xiàn)象,即學生取得了看似不錯的考試成績,卻沒有掌握一些必要且關鍵的知識點,對以后的學習工作造成了一定影響。例如:對EXCEL函數(shù)學習中,對于COUNTIF,COUNTA,IF,SUNIF,RANK等實用性很強的函數(shù),學生只是為了完成作業(yè)或應付考試而學習,沒有做到運用自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沒有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弱。
2? ? 改革措施
2.1? 重視學生的學習起點,因材施教
由于學生的基礎不一樣,如果繼續(xù)進行統(tǒng)一化教學,那些基礎差乃至零起點的學生,極大可能會因跟不上教學進度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然而那些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容易因學習內(nèi)容重復而產(chǎn)生懈怠情緒,從而失去學習興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正式教學之前,要做一次認真而又詳細的問卷調查,了解不同學生基礎,并且盡量將調查內(nèi)容細化,可以圖1為例,對每一項技能的了解掌握擬進行逐一調查。
此外,在調查過程中,要盡可能地讓學生放下心理包袱,如實交代清楚自身的計算機基礎。據(jù)了解,在進行類似調查時,有的學生由于自尊心強,往往刻意隱瞞自身計算機基礎。因此,在調查方式上,也要做出改革。例如,可以采取不記名調查、談話調查等個性化方式。
在了解了學生的基礎之后,教師需要認真分析研究,要熟知每個學生的基礎水平,做到不同基礎的學生,區(qū)別對待,個性化對待,根據(jù)其基礎制定教學方案,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學生可能基礎較差甚至完全沒有接觸過計算機技術,這就需要任課老師放下身段,主動去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并肯花時間和精力去幫助該學生盡快跟上大部隊。而對于那些基礎較好的學生,任課教師也應該多去交流溝通,防止其可能出現(xiàn)懈怠而造成不注意聽課的現(xiàn)象。
2.2? 靶向性學習
“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課程從教學內(nèi)容與要求上分為理論與實驗教學兩個環(huán)節(jié),然而,這樣的簡單區(qū)分是遠遠不夠的。以“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課程前四章為例,我們將各單元知識點分成概念性知識、操作性知識、綜合性知識,從而明確學習目的,并根據(jù)不同的知識類型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
對于概念性知識點,我們的教學目標定為識記、理解,即要求學生要能夠記住,并能夠理解其中的含義。而對于windows 7的基本操作、中文word2010的安裝,啟動和關閉方法等知識點,我們將其定為操作性知識,以理解、熟練操作為教學目標。即對學生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必須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熟練操作。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為計算機本身就是一門操作性極強的課程,不能進行熟練操作,要掌握計算機就無從談起。此外,我們將程序管理、控制面板與設備管理等知識點定位綜合性知識,要求學生能夠識記、理解、簡單操作。這部分知識點的操作較為簡單,但是必須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
將“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課程從教學內(nèi)容分成不同知識點,并根據(jù)各類型知識點的特點,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從而引導學生靶向性學習,能夠促進學生對課程內(nèi)容的把控,避免了由于不明確教學目標造成的囫圇吞棗現(xiàn)象,如圖1所示。
2.3? 注重課堂考核測試
目前,“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這門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授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線上主要以理論講解為主,線下以操作練習為主,學期末在網(wǎng)上進行在線考試。由于考試是在開放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無人監(jiān)考,學生的期末平均考試成績都在4.0極點以上,而在最終的考試成績中,學生平時上課表現(xiàn)、實際操作能力等并不計入總分。對于計算機這種實操性極強的學科,如果最終的考核不能夠對學生的課上表現(xiàn)及實際操作能力進行賦分,會導致學生盲目的追求課程理論成績?nèi)〉酶叻?,而不重視對計算機技能的實際掌握和應用。
因此,文章提出線上線下并重的考核方式。學生的最終考試成績由線上和線下考試按比例確定。線下注重課堂考核測試,將考核測試貫穿整個學期的教學之中。對于概念性知識,在課堂上采取隨機提問的方法,側重對學生計算機基礎的培養(yǎng),夯實基礎;對于操作性以及綜合性知識,采取隨機進行操作測試的形式,及時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接收掌握程度,對于問題集中爆發(fā)的環(huán)節(jié),及時補救。
由于現(xiàn)行的考試制度沒有平時分,學生往往會在平時產(chǎn)生松懈情緒,影響學習。如果能夠注重課堂考核測試,學生也能夠感受到課程壓力,從而形成監(jiān)督機制;同事也能幫助教師實時掌握學生學習領會程度,及時進行鞏固與調整。如此,就可避免現(xiàn)有考試制度難以發(fā)現(xiàn)不重視實際操作能力,并進行及時查漏補缺。
3結語
21世紀是計算機的時代,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大學生的計算機素養(yǎng),并結合新疆地區(qū)教學實情,本文闡述了幾點關于“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觀點,即重視學生的學習起點因材施教、靶向性學習以及及時個性化考核。這幾點充分考慮了現(xiàn)有教學方式的弊端,能夠提高學生對于“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這門課程的掌握。
[參考文獻]
[1]王雪平,劉必雄.“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農(nóng)林教育版),2016(4):42-45.
[2]王瓊.基于個性化學習的計算機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4):52-54.
[3]張蕾,唐永中,何長林.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分層教學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研究[J].物聯(lián)網(wǎng)技術,2015(7):107-108.
[4]朱雪蓮.《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基礎》課程分層教學存在問題及優(yōu)化策略—以新疆藝術學院為例[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0):123-127.
(編輯 王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