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摘 要】在新課改深入推進的形勢下,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并日益得到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的認同。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通過對某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現狀的調查走訪,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提出教學策略,為相關人員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 道德與法治 課程教學 策略
隨著我國中小學教育向素質教育方向的深入推進,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教學科目,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而要滿足當前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生家長的期待,我們必須弄清楚當前這門課程的教學現狀,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才能取得應有的教學成效。
一、某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調查
(一)調查目的
根據當前新課程改革的需要,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目標要求,本文以某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與走訪等方式,弄清楚這門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以此作為本文課題研究的依據。
(二)調查方法及對象
此次調查主要采用發(fā)放調查問卷、對師生開展走訪談話等形式。調查面向某市15所公立小學的3200名學生,發(fā)放問卷3200份,收回2880份,回收率為90%,回收的問卷經查看,均填寫正規(guī),且符合實際,有效率為100%。
二、結果分析
為了使調查結果更加直觀,本文所調查的數據均采取了四舍五入的方法,舍棄小數,只取整數。通過調查數據匯總,結合走訪談話情況,得出了如下分析結果:
(一)學校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態(tài)度
以上統(tǒng)計表明,學生認為學校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視程度不一,其中61%的學生認為學校對這門課程很重視,23%的學生認為重視,剩余16%的學生認為不重視。因此,總體上講,某市所調查的小學還是非常遵循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型人才。對于不重視的小學,學校主要是對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的影響沒有完全消除。
(二)道德與法治在小學課程中的排位
1.道德與法治課的排位
按照被調查小學現有的8門課程,即語文、數學、英語、美術、體育、自然與科學、音樂、道德與法治,開展教學地位排序,得出如下結果: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各學校的教學地位在一半以上的學校中位于第三平臺。其中,位于第一平臺的為語數外,第二平臺的為美體音,第三平臺的為自然與科學和道德與法治,這也是當前各學校各課程教學地位排名的一種普遍現象。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少數小學中位于第二平臺;沒有一個學校將其列入第一平臺。
2.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評價反映
通過調查數據統(tǒng)計還發(fā)現,被調查小學中30%的學生很喜歡道德與法治課程,57%的學生喜歡,13%的學生不喜歡。學生喜歡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原因是: 17%的學生認為教師講得生動,20%的學生認為有助于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55%的學生認為可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8%的學生是因為其他原因而喜歡這一門課程。
學生不喜歡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主要原因是: 認為授課教師講課不好,所以不喜歡這門課程的學生占20%;認為沒有語文、數學、外語等三門主課重要,所以不喜歡這門課程的學生占13%;認為家長不重視,所以不喜歡這門課程的學生占40%;認為這門課太抽象,所以不喜歡這門課程的學生占15%;因為其他原因的存在,所以不喜歡這門課程的學生占12%。
三、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查和走訪發(fā)現,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某市被調查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取得了應有的成效,當然,這離不開教委、學校、教師、家長以及學生的共同努力。但是與新課改的要求相比,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還是存在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道德與法治教學在有些學校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
雖然新課改已經向全國中小學深入推進,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地位不斷提升,并且得到了學校、家長以及學生的認同,但是,通過調查走訪依然可以看到,有些小學發(fā)展素質教育還不夠充分。個別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依然存在重視語數外三門主課,對其他課重視不充分的現象。
(二)教師教學的方法有待進一步改進
按照新課改的要求,教師教學的思路應該是學生課前自主預習,掌握易懂知識及所學內容;教師課內精講延伸,讓學生通篇掌握吸收所學內容;課后作業(yè)鞏固所學知識和拓展延伸學生的能力。但是,調查走訪結果表明,在道德與法治實際教學中依然存在教師滿堂課講,學生聽和記的現象。存在教師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只要學生能夠考出好分數就行的現象,由于這種教學方法的存在,教師很難取得應有的教學成效。
(三)學生缺乏應有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通過調查發(fā)現,13%的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感興趣,而這類學生不感興趣的原因也包括了家長重視語數外成績方面的原因,雖然道德與法治課程已經納入學生的總體成績,但是,依然有些家長認為這門課沒有語數外重要,對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缺乏正確的引導,所以學生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
四、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一)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明確教學目標
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是抓好當前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必然要求。小學教育是啟蒙人才的特殊階段,也是最易塑形的重要階段,而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小學素質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必須按照全面推行中小學素質教育的要求,教育引導教師深入分析和理解“素質教育”的深刻內涵,樹立“德育為先,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更好地教育引導學生向德、法兼?zhèn)浞较蚺?,提升學生的德育、法治層次,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德智法兼?zhèn)涞娜瞬拧?/p>
(二)抓好業(yè)務學習,提升品德修養(yǎng)
從科目的字面理解,我們也能看出其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基本內涵,這門課程教學不同于語文、數學、英語已經有成熟的教學方式、方法,這就需要教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不斷探究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教師只有這樣,才能構建有效的教學課堂,增強教學的效果。
因此,授課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認真學習他人教學經驗,從而豐富自身的教學方法。道德教學和法治教學本就抽象,如何能深入淺出地將知識灌輸進學生們的頭腦中,這就需要教師自身提高道德素養(yǎng)和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做到對學生身教、言教相統(tǒng)一,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法治素養(yǎng)。
(三)注重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以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生命最寶貴》為例,授課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孕育生命”來體現,比如引導學生聯(lián)想孫悟空、葫蘆娃是怎么出生的,想想自己是怎么來的,分享一下自己聽爸爸媽媽講述的他們小時候的故事,從而體會生命的不易,體驗一下當媽媽的艱辛。教師通過課本知識和防溺水、防觸電等知識的講授,讓學生明白生命的脆弱,通過對比,讓學生懂得生命的可貴,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有效提升教學的效果。
道德與法治作為小學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科目,必須引起學校、教師和家長的高度重視,在家校一體的共同教育格局下,通過優(yōu)化教學理念、提高教師素養(yǎng)、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與方法,可以進一步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學生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學生德法兼?zhèn)涞乃刭|,成就國家未來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