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
我國古代教育學家、思想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在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所在。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積極思考,教學也從低效走向優(yōu)化。本文即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生興趣的激發(fā),來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議: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良好的師生關系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教學的過程和結果。師生間只有融洽和諧,教學效果方可最佳。我們常說的“愛屋及烏”,對于教育而言依舊如此。當師生關系和諧時,學生對待老師的表揚被認為是鼓勵,對老師的批評被認為是關愛;倘若師生關系緊張時,學生對老師的表揚不以為意甚至認為是哄人,對老師的批評則被認為是整人。所以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己角色的內(nèi)涵,充分調動自身豐富的情感,不僅要做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建設者和組織者,還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一種新型的、相互尊重、平等進步的良好關系。學生樂而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二、新穎導入,設置懸念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而“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靈活運用各種新穎有趣的導入方法,直擊學生的心弦,學生的學習興趣成功被激發(fā)。那一堂課怎樣才能講好開頭呢?首先教師應熟悉教材的內(nèi)容并且重組、再創(chuàng),使知識點更加貼近實際生活,那么學生會快速進入最佳狀態(tài)。比如可以采用歌曲、故事、小品、歇后語等來導入新課;也可根據(jù)課程的重難點設置相關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還可用社會上的時事焦點來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最佳的教學環(huán)境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
對于少年兒童來說,好奇心是他們學習的動力和興趣的源泉。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設置懸念來激發(fā)學生對知識探究的興趣。例如在講七年級“情緒的類型”這一課時,我會給學生們講個小故事:有位老奶奶她有兩個兒子,她的大兒子賣雨傘,小兒子賣布鞋。天晴了她擔心她大兒子的雨傘賣不出去,下雨了她擔心她小兒子的布鞋賣不出去,所以她總是愁眉苦臉。突然有一天鄰居對老奶奶說了一句話讓老奶奶轉憂為喜,從此喜笑顏開。借助這個懸念,可以讓學生們猜猜這個鄰居對老奶奶說了些什么呢?課堂氣氛立馬活躍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積極思考各抒已見。這就是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巧妙設置懸念,讓學生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設疑、釋疑、解惑。當學生陷于“山窮水盡疑無路”的苦惱時,教師給予解惑,他們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三、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根據(jù)每個學生的知識能力差異進行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獲得平等的自我表現(xiàn)機會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后進生,教師應用滿腔熱情和愛心,讓他們克服學習的心理障礙,激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激發(fā)后進生學習的興趣。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恰當結合親身生活實踐,讓學生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并從中體驗為人處事的基本道理,使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獲得全面發(fā)展。
四、寓教于樂,快樂學習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打破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注重素質教育,確立快樂教育觀念和快樂學習理念,教師寓教于樂,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學生學到了真本領,獲得了人生感悟,就會最大限度地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而達到了一個良性循環(huán)。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挖掘教學內(nèi)容中的美,讓學生在課堂上直觀地去感受美,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便油然而生。那么這堂課不僅讓教師收獲了成功的喜悅,也讓學生獲得了充分的滿足感。
五、借助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
現(xiàn)代的多媒體教學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最大限度的給予了學生強烈的感官刺激。學生可以進行形象直觀地觀察,更加容易理解且接受新鮮事物,一定程度上擴充了學生知識容量,從而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八年級《法不可違》這一課,可以先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一個小品《天網(wǎng)恢恢》,幽默風趣的小品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本節(jié)課的焦點瞬間轉移到“違法”這個話題上來,化無聲為有聲,趣味性十足。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擔任著智育和德育的雙重功能。教師應積極探索教學方法,一改傳統(tǒng)的滿堂灌、照本宣科式教學模式,采用探求式、活動式、討論式、體驗式等教學策略。還結合多媒體優(yōu)質資源來使道德與法治課堂豐富多彩,教師愛心育人學生快樂學習,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做到知行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