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成飛 桂鑫 孫翠 馬蕊 趙飛亞 陶愛恩
【摘 要】 通過查證納西醫(yī)學現(xiàn)有文獻,對百合科納西藥的品種、基原及標準進行整理。結(jié)果表明,相關文獻記載的百合科藥用植物共有36種(含變種),涉及34個藥材品種,在我國現(xiàn)行各級藥材標準中收載的基原植物有21個,占總數(shù)61.76%。其中有2種為國家Ⅱ級保護植物和中國特有物種。在相關標準和文獻中,各藥材品種所記載的名稱、基原、藥用部位或功效等存在較大差異,納西藥材品種混亂、質(zhì)量標準不完善的狀況在納西藥材中較為普遍。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加強納西藥的本草考證、資源與使用現(xiàn)狀調(diào)查,推動納西藥材的品種整理和質(zhì)量標準體系建立。
【關鍵詞】 納西藥材;百合科;品種整理;質(zhì)量標準
【中圖分類號】K2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1)15-0059-06
Abstract:Through checking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f Naxi medicine, sort out the varieties, origins and standards of Lilianaxi medici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36 species (including varieties) of Liliaceae medicinal plants recorded in relevant documents, involving 34 medicinal species. There are 21 primitive plants included in the current standards for medicinal materials at all levels in my country, accounting for 61.76% of the total. Among them, 2 species are under national level II protection and are endemic to China. In the relevant standards and literature, the names, origins, medicinal parts or efficacy of various medicinal materials are quite different. The chaotic variety of Naxi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imperfect quality standards are more common in Naxi medicinal material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investigation, resources and use status of Naxi medicine, and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variety and quality standard system of Naxi medicine.
Keywords:Naxi Medicinal Materials; Liliaceae; Variety Sorting; Quality Standards
納西族是我國56種民族中的一員,人口近27.8萬[1]。長期居住在滇西北地區(qū)。納西藥是納西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活動中,與大自然和疾病斗爭中逐漸積累起來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加之哲學、宗教等影響,在防病治病及藥物應用等方面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醫(yī)藥理論,為本民族的繁衍和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2-4]。然而,由于受滇西北多元民族文化、歷史條件及歷代納西藥本草文獻記載不夠詳盡等影響,納西藥材類同品、代用品的不斷出現(xiàn),使得納西藥材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造成了資源品種不清和使用混亂,直接影響到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整理和完善納西藥體系刻不容緩。
百合科約230屬3500種,廣布于全世界,特別是溫帶和亞熱帶地區(qū),我國產(chǎn)60屬約560種,分布遍及全國[5]。該科蘊藏著豐富的珍惜、瀕危和名貴藥材,市場潛力巨大。本研究以《中國東巴醫(yī)藥學》《玉龍本草》《大理資源志》《云南民族藥志》《中國民族藥辭典》等較權威的納西藥專著為主要工具書,參考了《中國藥材標準名錄》及其他地方標準、地方志要,系統(tǒng)地對百合科藥材品種、基原、標準狀況、藥用部位及功效進行整理和分析,以期為該科質(zhì)量標準研究及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
1 整理方法
在整理分析中,以藥材“漢文名”及拉丁名作為藥材品種劃分依據(jù),整理分析藥材品種和基原植物種類。漢文名參照《中國植物志》等相關專著、標準;拉丁名參考《中國植物志》(Flora Reipublicae Popolaris Sinicae,F(xiàn)RPS,http://frps. eflora.cn)、eFlora(http://www.efloras.org)、Plantlist(http://www.theplantlist.org)和《中國植物志(英文版)》(Flora of China,F(xiàn)OC,http://foc.eflora.cn)進行了修訂,對拉丁名同異名進行了校正,使用接受名(Accept name)作為植物基原。
2 結(jié)果
2.1 百合科納西藥的種類及資源特點 現(xiàn)有納西醫(yī)學相關藥物標準及專著文獻中,共記載百合科藥用植物19屬34種,見表1,蔥屬Allium 3種、蘆薈屬Aloe 1種、天門冬屬Asparagus 2 種、開口箭屬Campylandra 1種、萬壽竹屬Disporum 1種、貝母屬Fritillaria 1種、萱草屬Hemerocallis 1種、玉簪屬Hosta 2種、山慈姑屬Iphigenia 1種、百合屬Lilium 3種、銅錘玉帶屬Pratia 1種、鹿藥屬Smilacina 1種、沿階草屬Ophiopogon 2種、重樓屬Paris 2種、黃精屬Polygonatum 5種、吉祥草屬Reineckia 1種、菝葜屬Smilax 2種、巖菖蒲屬Tofieldia 1種、藜蘆屬Veratrum 3種。通過查閱《中國珍稀瀕危植物信息系統(tǒng)》其中大理百合Lilium taliense、重樓Paris polyphylla為國家Ⅱ級保護植物。
2.2 納西族藥用百合科藥材標準現(xiàn)狀 納西族藥用百合科藥材標準收載詳見表1,主要收載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和黔、甘、川、湘、滇等省區(qū)的地方藥材標準中。整理結(jié)果發(fā)現(xiàn),34個基原物種中有21種被收載,占總數(shù)的61.76%,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不分年版)收載12種,主要涉及蘆薈屬Aloe、天門冬屬 Asparagus、貝母屬 Fritillaria、萱草屬 Hemerocallis、百合屬 Lilium、麥冬屬 Ophiopogon、重樓屬 Paris、黃精屬 Polygonatum、菝葜屬 Smilax共9個屬。
3 討論
3.1 納西藥材名稱規(guī)范 在納西醫(yī)學文獻中,藥材名稱主要有2種記載形式:一是僅使用“漢文名”,如《中國納西東巴藥學》、《玉龍本草》;二是使用“納西音譯漢文名/漢文名”,如《大理資源志》、《云南民族藥民錄》、《云南民族藥志》等;尚未見有用“東巴文”來記載納西藥的相關文獻。雖然藥材品種用“漢文名”或者“納西音譯漢文名/漢文名”記載有利于各民族之間交流,但是缺乏民族文化符號記載,不利于其民族醫(yī)藥文化傳承。
3.2 百合科納西藥材品種和基原 34個百合科納西藥材共涉及36種基原,不同文獻中記載“藥材-名稱-基原”差異較大。同種藥材植物基原不同(同名異物),如“齒瓣開口箭”基原在《中國民族藥辭典》和《中國納西東巴醫(yī)藥學》分別為齒瓣開口箭Campylandra fimbriata和萬年青Tupistra fimbriata,上述品種-基原-名稱不規(guī)范的現(xiàn)狀,與納西醫(yī)藥文獻的分類記載形式差異有關,也與不同納西醫(yī)植物分類觀點不同,以及就地采集利用野生植物資源的生產(chǎn)形式密切相關,有待通過進一步整理使其更加規(guī)范。
3.3 百合科納西藥材的質(zhì)量標準 在文獻記載使用的34種百合科藥用植物中,有21個基原植物有標準收載,約占總數(shù)的61.76%。從標準分布來看,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8種,即百合Lilium brownii、麥冬Ophiopogon japonicus、七葉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云南重樓Paris polyphylla、滇黃精Polygonatum kingianum、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黃精Polygonatum sibiricum、土茯苓 Smilax glabra;1963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的品種有4個,即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蘆薈 Aloe vera、天門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土茯苓Smilax glabra;《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收載有吉祥草Reineckea carnea、藜蘆Veratrum nigrum,這些品種質(zhì)量標準較為完善。而其他品種多收載于地方標準中,標準內(nèi)容多數(shù)僅有性狀、顯微和理化鑒別等項規(guī)定,極不完善,反映出藥材質(zhì)量標準制定工作嚴重滯后。因此,需要加強完善和制定質(zhì)量標準相關研究工作。
3.4 百合科納西藥的藥用部位和功效 納西族藥用百合科藥材全部記載藥用部位,以根及根莖(根、根莖、根及根莖、塊根)最多,有19個種,占總數(shù)的55.88%;其次為全草類(地上部分、全草、全株),有9個品種,占總數(shù)的26.47%;花果類(花序、果實、果殼、種子)有2個種,占總數(shù)的5.88%;莖葉類(莖、藤莖、葉、葉及嫩枝)有6個種,占17.64%,見表1。從表中可看出,各文獻藥用部位記載不一致,這種現(xiàn)象較為常見。功效方面,以“潤肺止咳,養(yǎng)陰生津,跌打損傷,化痰止咳”功用為主,這與納西族居住地區(qū)氣候以及疾病發(fā)生特點有直接關系。遺憾的是在功效記載方面仍有少數(shù)藥材如大理藜蘆等缺乏確切功效,只記載有功能主治,有待進一步補充規(guī)范。
參考文獻
[1]田安寧,楊釗. 納西族東巴醫(yī)藥學的初步整理研究[J]. 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2003(1):3-4.
[2]李云森,陳子珺,和萬壽,等.云南納西族傳統(tǒng)醫(yī)藥發(fā)展概況[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01(3):128-130.
[3]鄭進,王寅.納西東巴醫(yī)藥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4]陳燕溪,徐莉婭,楊林芬.民族記憶傳承視閾下的納西東巴醫(yī)藥古籍文獻發(fā)掘利用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8(14):10-13.
[5]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80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6]賈敏如,張藝.中國民族藥辭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6.
[7]馬偉光,和麗生.中國納西東巴醫(yī)藥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8]和德紹.玉龍本草[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8.
[9]賈敏如,李星煒.中國民族藥志要[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5.
[10]云南省藥物研究所.云南民族藥志·第五卷[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
[1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
[1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試行)[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
[1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第十四冊·附錄[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
[1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材·第一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2.
[1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進口藥材部標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
[16]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蒙藥分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
[17]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衛(wèi)生廳編.內(nèi)蒙古中藥材標準[M].赤峰:內(nèi)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18]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衛(wèi)生廳編.維吾爾藥材標準·上冊[M].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1993.
[19]新疆衛(wèi)生部編西藏青海四川甘肅.藏藥標準[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79.
[20]云南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編.云南省中藥材標準.第二冊彝族藥[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21]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壯藥質(zhì)量標準·第一卷[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衛(wèi)生廳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藥品標準[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7.
[23]貴州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編.貴州省中藥材、民族藥材質(zhì)量標準[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3.
[24]云南省衛(wèi)生廳編.云南省藥品標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
[25]甘肅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編.甘肅中藥材標準[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9.
[26]行政院衛(wèi)生署中華藥典編修委員會編.中華藥典[M].臺北:行政院衛(wèi)生署,1980.
[27]湖南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編.湖南省中藥材標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28]四川衛(wèi)生廳編.四川省中藥材標準[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1.
[29]湖北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編.湖北省中藥材質(zhì)量標準[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30]山東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編.山東省中藥材標準[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2.
[31]上海市衛(wèi)生廳編.上海市中藥材標準[M].1994.
[32]吉林省衛(wèi)生局編.吉林省藥品標準[M].1997.
[33]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衛(wèi)生廳編.內(nèi)蒙古中藥材標準[M].1988.
[34]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衛(wèi)生廳編.廣西中藥材標準[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35]江蘇省衛(wèi)生廳編.江蘇省中藥材標準[M].南京:江蘇省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36]山西省衛(wèi)生廳編.山西省中藥材標準[M].1987.
[37]浙江省衛(wèi)生廳文件.浙江省中藥材標準[M].浙江[2000]228號.2000.
[38]江西省衛(wèi)生廳編.江西省中藥材標準[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收稿日期:2021-01-12 編輯:劉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