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悠竹
摘 要:部編版教材中選編的童詩題材廣泛,其中的動物形象以其“擬人化”的特點,充分激發(fā)了兒童的想象力,幫助孩子解放大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的成長。在激發(fā)兒童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兒童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童詩; 動物; 語文教材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041-002
“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之能思”,這是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說之一。在現(xiàn)行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兒童詩以其獨特的表達、豐富的動物意象選擇與情感寄托,充分體現(xiàn)了“解放頭腦”這一思想。利用這些童詩,在教學中能充分激發(fā)孩子的想象力,以促進孩子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
一、動物形象在教材中的呈現(xiàn)
小學語文現(xiàn)行的部編版教材中從兒童視角出發(fā),選編了多首童詩。筆者在整理這些包羅萬象,語言清新自然,形式自由多樣的童詩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童詩都包含了“動物”這一類意象。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選入教材的這些童詩內(nèi)容以自然環(huán)境為主,大多以動物形象貫穿全詩,帶給學生充分的想象與思考空間,充分體現(xiàn)了陶行知的“解放頭腦”思想。
動物形象與童詩密不可分,童詩里的動物世界符合兒童的心理需求。例如外形可愛的兔子、池塘中呱呱叫的青蛙、天空中成群飛過的大雁都成為童詩人筆下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動物形象。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也抓住了兒童與動物如朋友般的關系,利用動物形象打造出符合兒童閱讀心理的詩歌。童詩中出現(xiàn)的活潑可愛的動物形象對兒童有很大的吸引,詩人通常將這些動物“擬人化”,這樣兒童在讀這些詩歌時也會更加有興趣,并且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能夠有更深刻的體會。在讀了這些詩之后,當學生在生活中再次去接觸這些小動物時,也會增加更多的深度閱讀體會,形成個體化的閱讀收獲。
二、借助動物形象,發(fā)展語言能力
在“解放頭腦”這一理念的指引下,課堂教學中就必須充分利用好這些動物形象,為學生營造“與動物為友”的教學情境。結合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進行教學策略的設計。詩人在創(chuàng)作童詩中的動物形象時,大多都是站在兒童的立場來觀察,充分考慮到兒童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畢竟缺乏童心童趣的詩很難以引起兒童在閱讀上的共鳴。對于每個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作為語文教師應當通過各種途徑,促使他們表達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指導他們用敏銳的視角去觀察與想象。并且形成自己的語言表達成果。例如通過口語交際、寫話表達等形式,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觀察、感受以多種形式記錄下來,多層次、多角度地發(fā)揮童詩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作用。
童詩中的動物,往往是不起眼的小動物。例如青蛙、蜻蜓、螞蟻、小鴨……這類平日里看上去有些弱小的動物在詩人的筆下變得堅強有力。詩人常常會突出這些小動物在某些方面的特征,將小動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一面放大,在整首童詩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青蛙為例,從體格上來說青蛙是很小的一種動物,人們提起青蛙就會想到它總是在池塘里叫得很大聲。但在一年級上冊《青蛙寫詩》中的青蛙,它鬧騰的特點得到了“美化”,青蛙變成了一個“詩人”,與蝌蚪、水泡泡、水珠合作,用它的叫聲“呱呱”來寫成一首詩。從青蛙的語言“我要寫詩啦!”以及小伙伴們的合作來體會對小動物們對雨的喜愛之情。在課堂上,教師便可以設計“說一說青蛙寫了什么”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學完整首詩后講一講青蛙寫了怎樣的一首詩,既是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對整首詩的一個情感理解。
課堂摘錄:
師:青蛙寫了一首怎樣的詩呢?誰來當當小青蛙,為我們讀一讀?
學生朗讀最后一段。
師:請大家來猜一猜,青蛙這首詩寫了什么呢?
生1:青蛙是在寫,下雨了,下雨了,伙伴們快到荷葉下躲雨吧!
生2:青蛙的呱呱聲是在說,嘩啦啦下雨啦,我最喜歡雨天了!
生3:我覺得青蛙寫的詩是這樣的:下雨啦,下雨啦,太陽公公去哪里了?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都聽懂了青蛙寫的詩。
動物與自然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以詩人在描繪自然環(huán)境時就會加入動物的形象,豐富童詩的內(nèi)容。一年級下冊的《動物兒歌》,主要介紹了蜻蜓、蝴蝶、蚯蚓、螞蟻、蝌蚪、蜘蛛這些動物在大自然中的不同生存能力,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動物所具有的本領,引導學生留心身邊事物,觀察身邊生活。
課堂摘錄:
師:老師把這些小動物們都帶來了教室,誰來和它們打個招呼?
教師出示動物名稱的頭套,學生朗讀對應的詞語,答對后交給學生。
師:同學們都找到了自己的動物伙伴,我們一起加上動作,演一演這首詩。
學生朗讀并表演。
師:你還知道哪些動物的本領呢?
生1:我知道蜜蜂會在花叢里采蜜。
生2:我知道啄木鳥會給大樹捉蟲。
生3:猴子會爬樹摘果子。
師:大家的知識可真豐富,課后請大家用上課文中的句式,續(xù)寫這首童詩。
這樣兒童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文本的世界,也就有了更多的情感體驗。在之后的仿寫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已有的情感體會,站在動物的角度進行思考,創(chuàng)作出的童詩作品也就更加有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
童詩較多采用擬人手法來塑造動物形象,詩人將動物擬人化,讓動物與動物之間對話,或讓動物與其他生物進行對話、表達自己的觀點,借此來表達豐富的主題。例如一年級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中通過小雞、小狗、小鴨、小馬在雪地里畫畫的場景描繪。這首詩的作者程宏明是站在兒童的視角去描寫動物在冬天里的生活。為了配合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認識世界這一方式,采用擬人的手法,運用形象的比喻,以小動物在雪地上畫畫這一情節(jié),讓學生慢慢思考出這些不同的圖案其實是源自小動物不同的腳印。這樣學生通過表面的文字,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探尋到文本背后的隱含含義。“在兒童詩的學習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境,拉近學生與兒童詩的距離,讓詩意彌漫在課堂中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抓住動物“小畫家”的身份,可以請學生介紹每一位動物畫家畫的內(nèi)容,進行想象說話練習,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借助動物形象,落實情感教育
童詩不同于其他詩歌,其創(chuàng)作需要符合兒童視角、貼近兒童的生活,并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豐富多樣主題下的童詩對兒童的教育作用不可忽視,相比在課堂上對照教材進行品德培育更能被兒童所接受,更能內(nèi)化為學生自身健康的審美情趣與價值觀追求。
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將動物擬人化,賦予動物語言與思考能力,且借動物的口吻,對兒童進行品德培育,讓兒童在欣賞詩歌的同時獲得心靈上的啟迪與情感的熏陶,這也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價值觀的培養(yǎng)目標。結合童詩中的動物形象,讓兒童在閱讀童詩的同時領悟道理,更能夠?qū)和M行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培育,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幫助學生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困惑與成長過程中的煩惱。例如一年級上冊《比尾巴》這首童詩,通過猴子、兔子、松鼠、公雞、鴨子、孔雀這幾位動物朋友互相比較尾巴,讓學生知道了動物的尾巴不管長還是短,不管彎還是扁,不管漂亮還是難看,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作用。只要是適合自己的尾巴,就是一條好尾巴。借童詩中的動物形象,讓學生知道自己不必過分關注自己的外表,而應該更看重內(nèi)心世界的豐富。動物世界里的小動物,就好像是人類世界中的兒童,兒童喜歡閱讀這些小動物的詩,這些小動物與兒童一樣,并不算十分強大,小動物在大動物眼里是不起眼的群體,兒童在成人眼里也還是沒長大的小孩,兒童在閱讀這些小動物的詩歌時就自然而然的進行了自我代入。兒童總是渴望成長,不喜歡總是被大人小瞧,兒童也有著自己的夢想。這一點恰好能與小動物的某些特征相符,兒童在閱讀這些小動物的詩歌時,仿佛也能看到自己的總有一天能夠變得強大。童詩創(chuàng)作者通過揣摩兒童的心理,在描寫動物形象時加入豐富的想象力,說出兒童的夢想,希望趕快變強大,可以有能力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相比直接將人生道理灌輸給學生,動物主題的童詩更加容易被兒童所識記,其內(nèi)容更貼近兒童的心理,更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的成長。童詩中的動物會采用第一人稱“我”,也是能夠拉近兒童與詩歌文本的距離,讓兒童有一種與同伴進行交流溝通之感。二年級上冊的《拍手歌》更突出的是保護動物這一情感目標,突出了每一種動物的特征特點,加深學生對這些動物的印象。在教學這一課時就可以聯(lián)系之前學過的童詩,請學生說一說哪些小動物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將學生之前創(chuàng)作的寫話作品進行展示,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保護動物”這一主題情境。三年級上冊《聽聽,秋的聲音》中雖然動物不是描寫的主角,但也有著重要的作用。詩人讓蟋蟀“振動翅膀”、大雁“撒下叮嚀”,寫出了秋天的自然特征。用于襯托整首詩的自然主題,進一步豐富詩歌內(nèi)容。同時也讓兒童認識自然,親近自然,熱愛自然,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
動物是兒童的朋友,兒童會認為動物和自己一樣有語言、有自主的想法支配行動。我們要去引導孩子正確的觀察,在童詩中感受大自然,與動物為友,進一步將語文的學習延展到學生的生活中去,倡導學生接近大自然。
親情、友情、成長、夢想等等都藉助動物形象,包含在一首首童詩里。這些主題與兒童的生活密切相關,從兒童的視角,使用兒童理解的語言,讓兒童在閱讀之后能有所收獲,有所感悟并幫助兒童從各個角度認識身邊的生活環(huán)境,認識世界,解放孩子的頭腦,激發(fā)兒童的求知欲望,擴展兒童的視野,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素養(yǎng),讓學生愛上童詩,愛上語文。
參考文獻:
[1]紀傳賢.小學語文童詩歌教學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4,11(025):61-61
[2]陶行知.陶行知名篇精選[M]教育科學出版社,北京,2006
[3]靳慶華.小學語文童詩的文本解讀[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8,000(010):37-38
[4]朱淑青.從兒童的視角教學兒童詩,《小學語文教學》,2011:10
[5]趙巧臨.走進美麗的兒童詩——談小學語文第一學段兒童詩教學,小學教學參考,2012:2
[6]趙鏡中.童詩教學——學習詩人的教學,小學語文,2011:10
[7]王秀娟.基于語用的兒童詩教學研究——以統(tǒng)編版低年段為例[J]新課程,2020(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