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周麗
摘 要:思辨能力是學生結合所學或立足已有經(jīng)驗深入思考與探究,有效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積極學習并傳承優(yōu)良品質的重要能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轉變教學低效的現(xiàn)狀,有助于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并將其落到實處。本文從多方面著手,對此問題展開了分析,希望能夠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一定的幫助和參考。
關鍵詞:思辨能力;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6-0068-02
引 言
實踐證明,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就是讓學生學會站在多個角度探究、認知、觀察各類和道德與法治相關的問題、社會現(xiàn)象,學習思辨的策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使學生在遇到道德沖突時會思考和研究,能及時做出正確的選擇與判斷,給出客觀的評價。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意識到了培養(yǎng)學生這一能力的重要性,也在努力落實,但通過對既有相關研究的分析可以得知,大多數(shù)研究集中在理論層面,缺乏針對性、實踐性較強的研究。因此,筆者在既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和探索。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
(一)新課程改革的新要求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以小學生生活為基礎,促進其良好道德品質發(fā)展的綜合課程,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比較系統(tǒng)的品德教育,還有著很多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素材。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觀念萌芽的關鍵階段,也是學生思想觀念容易進入“岔路”的一個階段,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要努力探究出更多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有助于改變教學低效的現(xiàn)狀
當前,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傳授給學生知識,而忽略了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教學照本宣科,教學內容單調,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厭煩情緒。這樣的課堂上,教師教得費力,學生學得無聊,教學效率低下。要想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需要不斷豐富課堂教學方法,融入更多教學內容,還要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教學低效的現(xiàn)狀。
(三)有助于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和深入開展,學校和教師不再將全部教學重心放在提高學生學習成績上,而是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思辨能力是學生進入社會的必備能力之一,它能夠幫助學生從容不迫地應對各方面的問題,開拓自我思維,學會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深度探究和分析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提升。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有效引導學生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的主要依據(jù),在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過程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以教材為本,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適合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素材,并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點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儲備、思維方式主動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鍛煉思維,進而提高思辨能力[1]。
例如,在教學“應對自然災害”這一內容時,筆者立足教材內容,將課本中展示的一些自然災害以視頻、圖片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又展示了近幾年發(fā)生的一些自然災害的視頻資料,如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泥石流、蝗災、洪水……讓學生觀看后談談自己的感受。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了自然災害的可怕,看到了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不可逆的危害。在此基礎上,筆者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這些自然災害與自己的實際生活有哪些聯(lián)系,對自己的生活、成長有哪些影響,我們人類應該怎么做,怎么預防和應對自然災害……基于教材設計的一連串問題,既讓學生對教材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又引發(fā)了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究,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組織合作學習,發(fā)揮學生學習主動性
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僅靠教師的理論講解就能夠實現(xiàn)的,它需要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和平臺。也就是說,學生需要在實踐中明確如何正確、積極地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并深刻地領悟到什么是思辨思維和思辨能力,掌握思辨的技巧和方法,進而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思辨能力,實現(xiàn)綜合發(fā)展。合作學習的有效落實,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辨的機會和平臺。相比于一對一、一對多的教師教學,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能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的經(jīng)歷相似,知識儲備量相差不多,性格愛好、興趣習慣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讓學生進行合作討論,能夠相互啟發(fā)、相互理解、相互促進,能使他們在相對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合作解決問題,同時能夠使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為以后更高效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2]。
例如,在教學“傳統(tǒng)美德 源遠流長”這一內容時,筆者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將學生分成了幾個學習小組,之后給學生布置了小組任務:通過采訪、調查、網(wǎng)上查閱資料等形式了解傳統(tǒng)美德的流傳和繼承情況,根據(jù)調查、分析的結果制訂更加合理的傳統(tǒng)美德繼承方案,并給出充分的理由,最終形成一份研究報告。這種開放性的合作任務,既給學生搭建了自主實踐、自主學習的平臺,也使學生的思辨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調查、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了課本知識的拓展延伸,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