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摘 要:合作能力需要從小培養(yǎng),它是個體在當今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石。幼兒具有合作意識并產生合作行為,能夠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社會基礎,有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文章從體育游戲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意義,以及在體育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合作行為的策略兩方面,對其進行簡要探討。
關鍵詞:體育游戲;幼兒;合作行為;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11;G613.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3-0048-02
合作能力不僅是社會得以和諧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組成社會的每個個體獲得幸福的密碼。幼兒園階段,是個體生理和心理快速發(fā)展的階段,理應對幼兒進行合作行為的培養(yǎng),但縱觀現(xiàn)實,不容樂觀,幼兒教師的教學并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因此,教師所開展的教學和所采取的教學方式,應切合幼兒的實際情況,能真正培養(yǎng)幼兒行為和提高幼兒合作能力,促進幼兒的發(fā)展,避免自身的教學走向一條僵化封閉之路。本文分析體育游戲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意義,并嘗試提出在體育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合作行為的策略,以期運用體育游戲,培養(yǎng)幼兒合作行為。
一、體育游戲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意義
體育游戲在幼兒教學中作為經常性的情景教學手段被廣泛使用著,不管從個體的層面思考,還是從集體的角度考量,體育游戲對幼兒都只有益處,沒有害處。它不僅可以調動幼兒的主觀情緒,還能培養(yǎng)幼兒的客觀認知能力。體育游戲是一種建立在集體意識上的活動實踐,會使幼兒在遵守共同規(guī)則的基礎上,經歷認識其他個體、產生沖突、處理情感問題等社會情感方面的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亦可歸屬于自我認知、自我實踐的一部分。在游戲活動中,幼兒能基于自身對客觀環(huán)境的主觀認知形成獨特的人格,能在行動層面進行自我意識的表達。這有助于幼兒完善自我人格,促進生理、心理系統(tǒng)的發(fā)育。
二、在體育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合作行為的策略
1.立足幼兒實際,促進合作認知
4到5歲的幼兒,已經具備生長同情和共情能力的沃土,而且他們的自我意識已初步形成,也具有好奇心和一定的求知欲,開始發(fā)展自身的有意注意力。為此,教師應重視這些特點,設置游戲活動內容時,立足幼兒實際,促進幼兒的合作。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玩“打犀?!庇螒?,有意識地培養(yǎng)幼兒的目標意識。該游戲的內容和“老鷹捉小雞”類似,但不同的是,幼兒不再是排成一隊等待被抓,而是手持紙球對扮演犀牛的幼兒進行攻擊。需要注意的是,紙球的數量有限,需要每位幼兒配合,才可以將之扔出去。當“犀?!钡陌缪萦變罕粨糁腥魏?,即“死亡”,當“犀牛”抓住不是扮演“犀?!钡挠變簳r,則“死亡”。比賽進行到最后時,清點雙方人數,哪一方的人數多,哪一方就獲勝。游戲進行時,在“捕食者”組的幼兒和“犀?!苯M的幼兒中,均可能出現(xiàn)缺少目標意識的非合作行為,如“獵人”為了爭奪紙球而忽視近在眼前的“犀?!保跋!蓖浖埱虻耐{性,看到誰就抓誰,胡抓一通。因此,教師應該在旁邊利用言語引導“獵人”加強合作,將球發(fā)射出去,引導“犀?!弊ツ弥虻挠變?,提醒幼兒不要忘記自己的目標,以此強化幼兒的目標意識。
2.注重溝通交流,提高合作水平
在游戲活動中,難免會出現(xiàn)各種沖突,教師可以使用言語引導幼兒的行為,將游戲進程帶入正常節(jié)奏,但是此種做法有局限性,不能將合作的精神和意識根植于學生內心,使得幼兒在下次游戲活動中重蹈覆轍,仍舊以自我為中心。因此,教師應讓幼兒在游戲中自行溝通交流,提高其合作水平。例如,在“運動會比賽”中,教師讓幼兒分別就幾個跑道上所放置的幾個不同的交通工具進行使用,最終抵達終點即算完成任務。為了避免幼兒出現(xiàn)混亂,教師可以提前將全體幼兒進行數量上的均分,讓他們以組為單位進行游戲。在游戲中,幾個組的學生都出現(xiàn)了“內訌”現(xiàn)象,幾個幼兒對使用哪種交通工具產生了不同意見,以致無法順利抵達終點。這時,教師應該引導幼兒,讓幼兒之間進行溝通。“你想開扭扭車,我想用碰碰球,那怎么辦呀?”“要不你們石頭剪子布決定吧,贏的就選他選的工具”,或是“要不咱們先選擇一個工具吧,等比賽結束后再和老師說說,再試玩一下其他工具”。一旦幼兒之間出現(xiàn)合作意識,他們就會在言語中流露出合作的意愿,即使他們自身并不知道何為合作,但已然在心中播下了合作精神的種子。
3.建立家園聯(lián)動,營造合作氛圍
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除了教師采用游戲的形式外,還需要幼兒父母的參與。幼兒園和家庭是幼兒身處時間最長的地點,但這兩個地點相比,幼兒在家庭環(huán)境中的時間還要長。因此,教師應認識到這一事實,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建立家園聯(lián)動機制,與幼兒家長共同營造合作氛圍,將培養(yǎng)合作能力的教育進行到底。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線上即時溝通軟件和幼兒父母進行聯(lián)絡,把合作教育的意義和理論知識等傳遞給家長,讓他們認識到合作教育的重要性。然后,教師可以將一些在家進行合作教育的游戲方式教授給家長,讓他們在家里做游戲。比如,可以讓幼兒在家長刷碗時幫忙擦碗筷,讓幼兒在家長掃完地后幫忙倒垃圾等,這些都可以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意識。教師可以給家長分享幼兒白天在幼兒園游戲中的表現(xiàn),和家長一起感悟幼兒的變化和成長。教師還可以詢問幼兒對父母的感覺,然后將之說給幼兒的父母聽,讓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感受孩子的視角,這樣也能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能力。
4.完善評價環(huán)節(jié),激勵幼兒合作
在各種教育環(huán)節(jié)中,都會有一個評價環(huán)節(jié)。評價環(huán)節(jié)是作為游戲活動的補充性措施而存在的,它往往對教師的合作教育能夠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教師積極使用它,可以促進幼兒合作意識和行為的發(fā)展。例如,完成游戲后,教師可以進行語言式評價,可以開門見山地表揚幼兒,提高幼兒的自尊心,讓幼兒更加自信、自強。教師還可以用言語激勵幼兒,讓他們在下一次的游戲中,能夠表現(xiàn)出更符合合作精神的行為。另外,對那些自信的幼兒,教師可以使用目光暗示的輔助性評價手段,對那些害羞、不自信的幼兒,教師則可以使用拍手、豎大拇指等更直接的輔助性手段。教師對評價的使用,更多的是將其融入教學過程中的一點一滴。
5.創(chuàng)建合作小組,強化合作體驗
小組合作是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常用形式。很多幼兒缺少集體意識,他們難以按照一定的集體習慣遵守規(guī)則,這會削弱他們參加游戲活動的體驗感,影響到合作能力培養(yǎng)的效果。對此,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游戲,讓幼兒產生別樣的體驗,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例如,教師創(chuàng)建合作小組時,可以讓幼兒自由分組,引導幼兒遵從自己的主觀意愿,尋找自己的伙伴進行組合,這比教師硬性劃分小組的效果好得多。在和自己的朋友相處過程中,幼兒更能自發(fā)地為他人著想,也更容易擁有共同的目標意識。如在“越過萬重山”的游戲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幼兒以4個人為單位進行結組,扮演水手的角色,然后根據教師提出的具體要求,改變自己的身體姿勢,開始做游戲。
三、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能力,不僅在幼兒的個體發(fā)展層面有客觀必要性,對于整個社會乃至國家的健康發(fā)展都有其積極性。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為幼兒今后步入更高階段的學校打好社會意識的基礎,有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作為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真正認識到合作對于個體的意義,做到在情感上的深度認同,為幼兒教育事業(yè)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朱曉紅.在蒙古族兒童體育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行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09).
[2]唐瑜霞.幼兒園體育活動培養(yǎng)幼兒合作行為的行動研究[D].西南大學,2020.
[3]葛攀文,王麗芳.體育游戲促進大班幼兒合作行為發(fā)展的策略[J].江蘇幼兒教育,2015(03).
[4]姚麗佳.體育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合作行為的指導策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