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春梅
摘 要:文章立足小學語文教學,對情感教育的理念內(nèi)涵進行分析、探索,并以此為依據(jù),針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可行性的實踐舉措,希望對相關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理念;實踐;情感教育
21世紀是我國經(jīng)濟與科技迅猛發(fā)展的時期,發(fā)展之中對人才的需求也愈發(fā)高要求、高標準,不僅需要知識與技能型人才,更是急需會認知、會做事、會協(xié)作、會生存的綜合性人才。這也要求當前學校教育教學培養(yǎng)人才不再是單一的認知內(nèi)容、獲取知識,而既是傳遞知識、助其成功的方式,更是人格塑造、個性完善的情感過程。學生學習也不再是知識儲備的過程,而是個體情感的發(fā)展與提升。教育的實況、發(fā)展的趨勢、時代的挑戰(zhàn)都在呼吁用情感教育滋養(yǎng)心靈、陶冶性情、完善品行,以此把學生培養(yǎng)成身、心、智皆合格的可塑性綜合人才。
一、 小學語文學科情感教育的理念探索
(一)語文學科情感教育內(nèi)涵特征
情感教育的內(nèi)涵,既是教學之中的目標,更是教學實施的手段。對于小學語文學科,無論是教學活動過程的實施,還是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xiàn),課本教材之中的文本,都是作者情感的表達,語文學科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也都滲透著情感因素,這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與此同時,如果說數(shù)學的符號運算是冰冷的思維與邏輯,那么語文的文字敘述就是附帶情感的表達,這也讓語文學科具備情感教育的所有特征。正如“同師而超群者,必其樂之者也”,情感教育比知識教育更為重要。而小學語文學科中的情感教學有以下內(nèi)涵特征:
其一,情感性。語文學科是最富有情感的課程,師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探討過程,就是其情感交流的過程,以此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實現(xiàn)樂教與樂學。由此可見,語文教學不能僅僅用淺顯的知識視野、片面的分析技巧去解讀教材文本的內(nèi)涵,使其變成冰冷的知識介紹、冷漠的技巧傳授,應該流動著豐富、細膩、熱烈的情感,讓學生在情感的鼓舞下,探索知識,掌握技能。
其二,審美性。審美并非小學美術、音樂等“美育”教育的專屬,語文學科之中也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因素,以此達到“美育”的教育效果。離開了“美”,語文課本中的山川、河流、名勝古跡等,也就成了沒有神韻的“物體”;離開了“美”,語文課本中的人文內(nèi)涵也就成了空洞的說教與假大空的道德量尺。有了“美”的存在,學生才會去認真審視,以此去了解、認知、感悟語文課本中的內(nèi)容,將其變成人生向往、理想追求。因此,語文學科中的審美性,超脫“美育”教育,將其提升為生命質量的教育。
(二)語文學科情感教育目標
因其情感教育內(nèi)涵的廣闊性,其目標也并非僅關注學生情感。
其一,關注社會生活。缺乏社會生活滲透的語文教學,會讓學生感覺語文遠離生活,不具實用性,讀之如同嚼蠟,寫之思緒枯竭,以至于視語文學習為無用且艱辛之旅,心生厭倦?!吧罴唇逃?,小學語文教學也要緊扣時代脈搏,把社會時事、生活情景引入課堂,讓語文教學內(nèi)容得到延伸與拓展。與此同時,生活與語文又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一方面,知識源于生活,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內(nèi)容更是社會各時代的生活折射。另一方面,語文又具有極強的工具性,在社會生活中,又起著思想交流、情感表達的作用。由此而言,語文學科情感教育目標,也勢必要以關注社會生活為首要前提。
其二,關注學生個性,體現(xiàn)語文人文關懷。當前教育教學的弊疾是脫離學生思想與生活的技能訓練教育,教學過程模式化、程序化。這也讓學校如同“人才加工廠”,湮滅學生的個性,缺乏人文關懷,批量生產(chǎn)、加工“工廠”所認為的人才。語文教學之中的“聽說讀寫”,不僅是學生獲取信息,更是感受體驗、言情言理的一種生命行為,生命的意義是多姿多彩、絢爛繽紛的。由此,新時代教育理念不僅注重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fā)揮,更注重對學生個體個性的培養(yǎng),這是關涉學生主體精神成長的教育,更有利于學生的綜合、全面發(fā)展。
二、 小學語文學科情感教育的實踐應用
人之情感,非常復雜,正如一念之間的善惡,學生在學習之中的積極情感,也會因為某一因素,變得消極。由此,情感教育的實踐舉措,要優(yōu)化情境創(chuàng)設,豐富教學活動,以此才能減少情感的復雜性,讓情感教學具可操作的實踐性。
(一)優(yōu)化教學情境,喚起情感
正所謂“觸景生情”,教學之中學生情感生成與釋放的方式之一就是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它有利于學生把內(nèi)心的情感滲透于教學內(nèi)容中,這樣既能夠讓教學內(nèi)容情感得以呈現(xiàn),也能夠加深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深入體驗,更容易激發(fā)興趣與動機。由此,教師要優(yōu)化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以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實施情感教育。而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分為“物理”與“心理”兩大類:
以“物理”情境舉例。“物理”情境,就是教師利用“物質”,如信息技術、教學教具、圖片實物等,圍繞具體文本內(nèi)容中所蘊含的情感信息,以此創(chuàng)設、優(yōu)化教學情境。如在《觀潮》一課教學中,本地學校并非在錢塘江附近,筆者也初步了解到班上學生少有去過錢塘江看潮水。若筆者用語言去描述錢塘江大潮如何雄偉,學生難以理解,在情感上更是不能共鳴。由此,筆者在課前準備了豐富視頻資源,在筆者的語言陳述中,在視頻的直觀感受中,學生身臨其境般了解、掌握了錢塘江大潮的氣勢,體驗與感悟了文本的思想情感。再如,古詩教學中,語言簡練,內(nèi)容較少,學生難以從幾十個字中感受古詩所表達的意境,抒發(fā)的情感。由此,教師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利用信息技術,將古詩制作成簡短的動畫,以此讓學生在動畫的觀看中,深刻理解古詩的韻味,感受詩人所表達的情感。以《示兒》一課來說,學生讀后,根本體會不到詩人對兒子“所示”為何物,全詩所表為何“情”,由此,筆者為學生制作了祖國九州分裂,大好河山不斷被敵人所侵蝕,詩人卻已是殘年,不久將離世,懷著滿腔悲憤,卻堅信祖國九州一定會收回,以此寫下遺書的動畫。這樣學生在動畫的觀看中,更能夠深入理解全詩,體會詩人的情感。
再以“心理情境”舉例?!靶睦怼鼻榫?,就是利用學生潛在意識,如競爭、崇拜、榜樣等心理情感因素,以教學內(nèi)容為依據(jù),以學生為基礎,圍繞班級學習所需的氛圍而創(chuàng)設的情境。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紅軍”“黨員”方面的內(nèi)容,如《橋》《金色的魚鉤》《小英雄雨來》等,并且這些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相隔較遠。教師如果只是以物理的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如視頻展示,學生只能是看熱鬧,很難從心理上接受,情感也就難以釋放,難以生成,由此,如何營造氛圍就顯得特別重要。在《金色的魚鉤》一課教學中,筆者主要針對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采用小組合作競爭的方式,讓學生細讀課文,找出關于老班長的描寫,并分析緣由,然后再競賽發(fā)言,看哪個小組找得多,挖得深。很顯然,競爭激發(fā)了學生深入探索的積極性,也讓學生更深入去挖掘老班長的事跡,體驗老班長的情感。更是點燃了課堂,收獲了超出預期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