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思思
(鄭州工業(yè)應用技術學院,河南新鄭 451100)
《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作為普通高校音樂專業(yè)中的一門必修課程。首先,站在文化的角度來看待音樂的發(fā)展,在西方文化的基礎之上了解音樂在文化中的體現(xiàn),對西方音樂的闡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展現(xiàn)西方的歷史文化。
對于任何一所普通高校而言,教材的篩選是綜合性的體現(xiàn),既要考慮學校培養(yǎng)學生的側重點,又要結合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段鞣揭魳肥放c名作欣賞》主要是從西方文化史的過程中解讀西方音樂的發(fā)展史,從古希臘、古羅馬的音樂到20世紀初的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藝術音樂的發(fā)展時期。因此,教材的選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高校音樂學院有關《西音史》教材的選用一般含有:2008年出版余志剛主編的《西方音樂簡史》;2010年出版朱敬修主編的《西方音樂史》;2017年凌先初、崔斌主編的《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等。余志剛主編的《西方音樂簡史》主要是體現(xiàn)在“簡史”二字之上,是針對在高校的西方音樂史的學習中更加側重公共課程的教學。2011年出版朱敬修主編的《西方音樂史》是專以高校音樂的本科教育為主,同時兼顧普通音樂教育。2017年凌先初、崔斌主編的《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是將音樂史學知識和審美情感培養(yǎng)融入一體,二者相融合,并關注一切與音樂相關的人類精神文化。而此書《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作為該普通高校的本??平滩?,以各個時期的歷史背景文化作為出發(fā)點進行闡述,有利于學生對每個時期的理解和總結。整本教材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既可以說是直觀的也可以說是間接的,當老師和學生翻開書的一瞬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圖片和作曲家代表性作品的譜例,而文字部分的表達是間接的闡明和解說。在進入到發(fā)展時期較長的浪漫主義時,本人認為可通過以作曲家為主,圍繞作曲家為核心,發(fā)散性的闡述相關知識作品的解析、欣賞等,以及音樂體裁,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和體裁是相輔相成的,作曲家會根據(jù)所處時期中出現(xiàn)的體裁進行相應的創(chuàng)作,但有時,體裁也會根據(jù)作曲家的需要成為作曲家的獨創(chuàng)。對于西歐來說,作曲家的名字很少出現(xiàn)相似和容易混淆,但是,對于音樂體裁而言,就顯得并不那么清晰可辨,如:交響詩、交響音、音詩等,從字面上就很容易讓學生在視覺效果上產(chǎn)生錯誤的認知性,而所呈現(xiàn)的結果就是音樂體裁出現(xiàn)一次,作曲家可能就會出現(xiàn)很多次,涉及的相關體裁和代表作品在記憶上就會顯得略微遜色了許多。
在《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的教材中可適當?shù)卦黾幼罹叽硇宰髑业纳钚」适?,以故事吸引學生的專注,同時也可適當?shù)伢w現(xiàn)出每一個時期女性作曲家的代表,盡管在權貴之家出身的年輕女性們可以接受文化和藝術方面的修養(yǎng)和學習,但也僅僅局限于展現(xiàn)個人在家庭中的優(yōu)雅,最終,婦女在社會上的地位也只是處于對孩子的撫養(yǎng)和站在丈夫身旁作為陪襯。雖但如此,例如在浪漫主義時期就是有像舒曼的妻子克拉拉這樣的鋼琴家為女性發(fā)聲,或是作曲家芳妮?門德爾松等。女性作曲家的出現(xiàn)可以很好地對比同時期的男性作曲家,二者之間在創(chuàng)作上的異同、思想觀念上的不同等,同時也能更好地展現(xiàn)在同一個時期下音樂的發(fā)展。
盡管在校期間,教師們會定時開展相應的教學研討會,在會議中隨時更新、交流、借鑒和總結經(jīng)驗,也會在教學的過程中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和進步,但是,教師在不斷與時俱進的同時,所授課的對象也在發(fā)生著年齡、思想、行為等方面的快速變化?!耙圆蛔儜f變”來對教學中存在的不及之處進行具體的探析。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主要采用的是教師授課為主,學生聆聽為輔,將課本的內(nèi)容根據(jù)大綱的要求進行梳理歸納和劃分重點,再于課堂上詮釋給學生。因此,教師在多數(shù)情況之下忽略了普通高校學生在年齡上已是成年人,他們有一定的理解,需要相應的鍛煉來逐漸形成自我獨立思考的這樣一個過程,在思考的過程中逐漸完善自我的思維邏輯,而不是一味地依附于教師。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以“代言”或是小組參與的形式完成某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舞臺劇的形式呈現(xiàn)在課堂之上。例如:浪漫主義時期意大利歌劇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位作曲家——普契尼,在他一生所創(chuàng)作的歌劇中,有這樣一部歌劇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以古代中國為背景展開情節(jié)的發(fā)展,這部歌劇就是世界著名的《圖蘭朵》,同時,以中國江蘇民歌《茉莉花》的主旋律貫穿整部歌劇。以此作品為例,讓學生參與其中,發(fā)散性思維的模式讓學生在排演的過程中會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也會促進同學們之間的校園友情,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生們不僅對其作品有了一定的認知以外,對作品中的主旋律也就是中國地方性代表的民歌也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事半功倍的取得了更好地教學效果。最終,既豐富了課堂的內(nèi)容,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個人素質。
“四個一”模式是教學的主要形式體現(xiàn),而所謂“四個一”模式就是指一本教材、一位教師、一個多媒體和一間教室。在如今這個較為開放的教育模式之下,也是對教師的高要求,課程內(nèi)容的設定不能僅僅局限于一本教材,而是要想方設法的搜集、匯總、整合、歸納等有關所要授課內(nèi)容的息息相通的教學素材,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吸引學生們在課堂之上的集中力以便獲取更多的知識。而對于教學當中需要的素材,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資源庫”,可以通過這些不同的“資源庫”進行相關途徑的搜羅。
教學內(nèi)容的順序性,也是一個較為重要的部分。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從易到難的進行知識的梳理,尤其是針對西方音樂史的學習,這和學習中國音樂史有所不同,作為絕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他們對西方文化的認知可以說都是“一張白紙”,那么,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教師更應該注重教學內(nèi)容的適度調(diào)整,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對西方文化之下的藝術、音樂等方面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教學內(nèi)容順序的調(diào)整,還有一點十分重要的就是教師授課的對象,在普通高校中,即使是相同的專業(yè),具體到每個班進行授課的過程中,每個班所呈現(xiàn)出的狀態(tài)也是略有微差,這也需要進行相應的教學內(nèi)容的順序調(diào)整,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
在教學方式中,除多媒體的重要性之外,能夠與多媒體進行匹配的就只有課件了,也因此,課件成了教學過程中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課件的編配和設計也會影響到教學的效果,課件制作的成功與否也是直接影響著多媒體的教學方式,而這就對教師提出了相對較高的標準要求,在普通高校教資團隊允許的情況下,可組織教師有關多媒體制作的相關學習。對于西方音樂史的學習,在每一個時期中會牽涉很多和藝術相關的內(nèi)容,譬如:建筑、繪畫、文學、詩歌等,因此,在設計課件的時候就需要有選擇性的、息息相關的內(nèi)容進行插入,這樣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形成一種思維的連貫性,同時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學習西方音樂發(fā)展史最終是為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yǎng)和音樂演奏能力服務的,因此在西方音樂史教學中應該樹立“音樂作品”為中心思想,增加一些優(yōu)秀作品的賞析環(huán)節(jié),以加深學生雖經(jīng)典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個整體,教師離開了學生就失去的知識傳授的靈魂,學生離開了教師也失去了求知的精神。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對于課程學習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段鞣揭魳肥放c名作欣賞》課程的學習想要發(fā)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是實屬不易之。不論是一門新的課程,還是一個新的事物,在我們面對一切“新”的時候,總是會摸不著頭腦,甚至是“一頭霧水”的糊里糊涂,所以,當學生面對西方音樂史的學習初期,教師可以把每個時期的音樂作品做一個范圍的劃分,在講授之前,先讓學生們課下聆聽,多聽熟知是基礎也是關鍵,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多次的聆聽記錄下自身的感受,在對比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和作曲家。
“音樂”是感性,是沒有具體標準和答案的,因此,對于普通高校教學來說應是更加注重聆聽的過程,讓同學們在作品中感受呼吸、感受音符、感受思想等,因為每個人所生活的經(jīng)歷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人對同樣的音樂也會有不同的感受。記錄、書寫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可以帶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記錄和書寫是需要讓學生有所明確,記錄記的是什么,書寫寫的又是什么。在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過程中,記錄應是一種客觀事實的表述,把所聆聽的音樂作品先做一個簡要的記錄,而書寫的部分是在作品聆聽結束以后進行,書寫的過程是對音樂作品進一步的自我認知,也是對審美和鑒賞能力的一種提升,同時還能起到一定書面文字的表達能力,讓普通高校音樂專業(yè)的學生提早進入到書面文字的表達,也可為今后的論文寫作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文字的書寫是需要內(nèi)容來豐富,而內(nèi)容的豐富自然是需要知識來充實,所以,在施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書寫過程中,學生自然是要查閱資料,通過自身的動手動腦必將是加深對音樂史發(fā)展的進一步悉知。
在學習音樂史的過程中,不論是中國音樂史還是西方音樂史,其比例都是同等重要,尤其是,西方音樂史的學習是為了開拓學生的知識面,我們做不到讓每一位學生都出國學習,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讓西方的文化、西方的藝術、西方的哲學、西方的音樂等帶入中國,帶入課堂之上。通過西方音樂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像照鏡子一樣的對比中國的音樂史,同一個時期在西方發(fā)生了什么,在中國又發(fā)生了什么。
每一次教學的過程,都是一次實踐的過程,而在每一次的實踐中也必定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和不足,采取相應的改革和對策,不斷地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以為更好地推動西方音樂史在教學過程中的順利進行,最終,回歸以學生為中心,帶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刺激學生的全面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