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鍇
宋遼“澶淵之盟”,是中國古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和議。究其根源,可以回溯至五代十國時期。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瑭以割讓燕云十六州、歲貢絹帛30萬匹、認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皇帝的條件,在汴(今河南開封)建都稱帝,改元天福,國號晉,史稱后晉。
947年,后晉被遼國所滅。951年,劉旻在太原自立為帝,國號為漢,史稱北漢。北漢占據(jù)今山西北部和陜西、河北部分地區(qū)。劉旻向遼國稱“侄皇帝”,被遼國冊封為“大漢神武皇帝”。979年,宋太宗趙匡義親征北漢,遼國出兵救援,遼軍大敗于白馬嶺石嶺關(今山西陽曲東北關城)。同年,北漢英武帝劉繼元降宋,北漢滅亡。宋軍為了收回燕云十六州,乘勝追擊,圍攻了遼國南部地區(qū)的重鎮(zhèn)南京(今北京)。宋遼兩軍大戰(zhàn)于遼南京城北的高梁河,宋軍敗北。高梁河之戰(zhàn)后,宋遼兩國多次會戰(zhàn),互有勝負。
1003年,宋遼兩軍在望都(今河北望都)展開大戰(zhàn),宋將王繼忠被擒。后來,他在宋遼兩國關系中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004年,遼圣宗及太后蕭綽以收復瓦橋關以南的10個縣為名,發(fā)兵南下。需要說明的是,瓦橋關位于宋雄州(今河北雄縣舊南關),一直是遼國與北宋邊界爭奪的要地。遼軍進入北宋境內,攻破宋軍守備此處的德清軍(今河南清豐)、通利軍(今河南??h西北)等,抵達黃河邊的重鎮(zhèn)澶州(今河南濮陽)城北,威脅宋朝的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因澶州亦名澶淵郡,因此,后世稱這次戰(zhàn)爭為“澶淵之盟”。
當時北宋重臣王欽若和陳堯叟主張遷都,其中,參知政事王欽若主張南遷金陵(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西遷益州(今四川成都)。1004年,遼軍兵鋒直指北宋在黃河北岸的重鎮(zhèn)澶州。宰相寇準力主宋真宗御駕親征,以鼓舞軍民。宋真宗在寇準的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zhàn),宋軍士氣大振。遼大將蕭撻覽率游騎進攻澶州,被宋軍床子弩(帶木架的大弩)射殺,遼軍士氣大挫。
客觀地說,宋遼雙方都有議和的動機。對于遼國而言,遼軍深入北宋境內,后方補給吃緊;同時,為了防止被宋軍夾擊,遼國傾向于議和。從宋朝的角度來看,經(jīng)過多年的鏖戰(zhàn),宋遼兩國誰也沒有能力消滅對方。從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到遼圣宗耶律隆緒,遼國已經(jīng)在燕云十六州經(jīng)營了六代。其間,遼國重用漢族士人,以漢人官員治理漢人,其中較為知名者包括康默記、韓延徽、王郁、趙延壽、趙思溫、張礪、高勛和李搟。在這種情況下,北宋即使在澶州之戰(zhàn)中取勝,也難以收復燕云十六州。
遼國派飛龍使韓杞與北宋代表曹利用正式開始議和。1004年,宋遼雙方締結盟約。盟約規(guī)定,宋真宗和遼圣宗兄弟相稱,遼圣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圣宗為弟;北宋向遼國每年輸銀10萬兩,絹20萬匹,稱之為歲幣;沿邊州縣各守舊界,雙方人戶不得相互侵犯;對逃亡之人,必須互相遣送,沿邊不得增修城堡或改易河道?!板Y之盟”后,宋遼邊境地區(qū)沒有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事,這對雙方的休養(yǎng)生息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是有益的。
選自《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