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翰琳[廣西藝術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南寧 530022]
“田漢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國話劇發(fā)展史”,曹禺如是說。田漢一生創(chuàng)作了諸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作為五四運動中產(chǎn)生的一位文學巨人,田漢的創(chuàng)作與思潮深受新文化運動影響,并成為最高產(chǎn)的話劇劇作家。五四運動時,浪漫主義氣息彌漫于20 世紀初的劇壇之中,一批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戲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浪漫主義戲劇有著追求自由與解放的獨立精神,田漢欲從劇本中抒發(fā)對于舊社會的批判與對新社會的憧憬,便有了前期新浪漫主義的話劇創(chuàng)作。
20 世紀30 年代的田漢,吸收與學習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他將自身創(chuàng)作的關注對象轉移到了貧苦的工人與農(nóng)民中,他深入群眾,逐漸致力于“民眾戲劇”,歌頌反壓迫、反剝削的群眾,替底層工農(nóng)發(fā)聲,有追尋光明、追求解放的斗爭精神,此一期間的劇作,即可稱為革命浪漫主義戲劇。若非從時間維度進行探究,詩意化的劇作風格、寫意的藝術手法、意境的情節(jié)刻畫,始終貫穿于田漢的戲劇作品中,所以即使是在以反抗為基調(diào)的后期創(chuàng)作階段,也依然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將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的西方現(xiàn)代主義戲劇通稱為新浪漫主義戲劇,是多種話劇流派的融合體。田漢曾表達:“所謂新羅曼主義,便是想要從眼睛看得到的‘物的世界’,去窺破眼睛看不到的‘靈的世界’;由感覺所能接觸的世界,去探知超感覺的世界的一種努力?!毙吕寺髁x是對現(xiàn)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等藝術思潮的融合與發(fā)展、修正與翻新,田漢在留學期間,接受了西方唯美主義的藝術熏陶,再加之社會的動蕩變幻,促使他創(chuàng)作出了有詩意的新浪漫主義感傷之作。1920 年9 月,時年22 歲的田漢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話劇處女作《梵峨璘與薔薇》,緊接著又在年末創(chuàng)作了三幕劇《靈光》與獨幕劇《咖啡店之一夜》。不幸的是,1921 年的田漢收到了舅父兼岳父易象同志慘遭湖南軍閥殺害的噩耗,他痛苦地意識到,只是單純的感傷毫無用處,戲劇中需要有反抗的聲音出現(xiàn),自此他便有了反封建、反壓迫的斗爭之作,如1922 年的獨幕劇《獲虎之夜》與1927 年的三幕劇《名優(yōu)之死》等。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田漢前期的劇本中,還是充斥著對崇高藝術的追求、對“靈與肉”的矛盾、對愛情與現(xiàn)實的思考,相比后期的創(chuàng)作,以唯美感傷的抒情劇居多,根據(jù)創(chuàng)作主題可將其分為兩種類型。
其一,是以流露感傷愁緒為主的話劇,被田漢稱為“出世作”的獨幕劇《咖啡店之一夜》,可為其代表作。劇本揭示了惡俗拜金主義者的丑惡嘴臉,主人公以田漢的好友李初梨為原型,其中“拼命喝酒”的墮落青年人,正是19 世紀20 年代眾多迷茫的日本留學生的縮影,對現(xiàn)世的不滿與對未來的憂慮引發(fā)了他們內(nèi)心苦悶與掙扎的情緒,主人公的臺詞中自然地流露著感傷,白秋英在慘遭拋棄后哀嘆道:“窮人的手和闊人的手始終是握不牢的?!必撔牡睦钋湟酂o奈道:“你也要可憐我,因為我是一個弱者,我也沒有法子,所以求你玉成我們現(xiàn)在的幸福。”但劇本卻并未全篇渲染感傷的情緒,鹽商之子對愛情的褻瀆、林澤奇對資產(chǎn)階級市儈的斥責,是對封建勢力與丑惡市儈的揭露,他們發(fā)出了反對的呼聲,田漢亦稱此“以咖啡情調(diào)為背景,寫由頹廢向奮斗之曙光”,劇中林澤奇的好友鄭湘基,便是一個勇于面對苦難的青年角色,他在結尾直言道:“看看祖國苦難的人民,我們的痛苦就不算什么了?!笔窃诨野瞪鐣h(huán)境下,尋求個性解放,亦有著前進斗志的一個熱血青年形象。
其二,為表達“藝術至上”“靈肉調(diào)和”之思的劇作,以如詩歌般唯美的獨幕劇《古潭的聲音》為例。此劇創(chuàng)作動機來源于日本古詩人芭蕉翁的詩句:“古潭蛙躍入,止水起清音!”隨后“一時有非常強烈的藝術至上主義的傾向”的田漢先生,又受到日本學者松浦一氏議論的啟發(fā),將那躍入古潭的蛙設計為一位詩人,他亦是藝術至上精神的具象化存在,書寫“有生與死、迷與覺、人生與藝術的緊張極了的斗爭”,由此便能看出此作朦朧神秘的氛圍,人物關系與戲劇情節(jié)的曖昧迷離,詩化而抒情的語言與“藝術至上主義”的表達,亦是田漢前期創(chuàng)作的兩大特征,在《古潭的聲音》中可謂發(fā)揮到了極致。如美瑛的絕筆直接以詩歌的形式呈現(xiàn),話劇的前半部分皆為詩人自說自話,體現(xiàn)出田漢前期的創(chuàng)作,皆以大段的獨白與心理刻畫為重心,而非戲劇沖突的描寫。田漢“藝術至上主義”之思,則體現(xiàn)在詩人對美瑛的勸慰上,詩人曾兩次表述過“人生是短促的,藝術是悠久的”,美瑛是沉悶而迷茫的青年人的化身,受“五四”思潮之影響,只愿沉浸于美好幻想之中,田漢指出“古潭”便是舊浪漫主義的空想,美瑛苦言道:“我的靈魂告訴我連藝術的宮殿她也是住不慣的。”其中也體現(xiàn)出了“靈與肉”的矛盾主題,“靈肉調(diào)和”是田漢所崇尚與追求的,但現(xiàn)世的苦難時常使人絕望,所以只能選擇“投潭”來逃避一切,詩人不得不以“錘碎古潭”的方式,向荼毒人心靈的舊浪漫主義空想復仇,這亦體現(xiàn)出田漢對新浪漫主義藝術的維護。與《古潭的聲音》中的詩人相似,《南歸》中亦有一個漂泊的流浪者形象,他們都帶有濃郁的感傷氣息,有學者曾表示這是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感傷。影射時代的苦難與社會的陰暗,但并沒起到鼓勵青年人奮斗與斗爭的效用,是缺乏實際社會意義的創(chuàng)作。
1930 年田漢在《南國月刊》上發(fā)表了《我們的自己批判》,他接受了馬列主義的熏陶,檢討了自身“在不知不覺間也留下許多無政府主義的個人主義的陰影”“不曾十分弄清我們藝術運動的立場和對象”等錯誤,遂轉而走向無產(chǎn)階級文藝道路,推動了現(xiàn)代戲劇運動的發(fā)展與前進,亦為田漢話劇創(chuàng)作的藝術思潮之轉變。左翼戲劇家欣賞與推崇“民眾戲劇”,創(chuàng)作者會深入底層民眾的生活,已經(jīng)深刻意識到前進目標的田漢,主動加入“左翼作家聯(lián)盟”“自由運動大同盟”等組織,將戲劇創(chuàng)作之對象轉向工農(nóng)階層,致力于書寫工人、民眾的反抗事件,贊揚反壓迫、反剝削的斗爭精神,相比前期發(fā)出反對之哀嘆,卻并未提出解決苦難之方法的劇作,后期創(chuàng)作則是實在而激烈的反抗,有著實質(zhì)性的斗爭舉措,并指出了堅定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道路,給底層民眾帶來了光明,指引了前進奮斗的方向。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始終貫穿于田漢的劇作之中,所以將田漢后期的創(chuàng)作概括為一種革命浪漫主義思潮,又以1937 年“七七事變”為界限,將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帶有無產(chǎn)階級革命色彩的話劇為主;后一個階段則主要表現(xiàn)抗日戰(zhàn)爭時期,處于灰暗之中的民眾生活與社會現(xiàn)狀。
1931 年春季,獨幕劇《梅雨》發(fā)表于《讀書雜志》,雖然刻畫的是底層民眾的窮苦生活,甚至以悲劇性的結局收尾,但全劇卻并未被沉重的感傷所籠罩,經(jīng)濟的壓力與生活的艱苦并沒有擊垮兩個失業(yè)的青年人,無產(chǎn)階級革命理想照耀著女孩阿巧,她不禁感嘆道:“命運像是一塊壓在我們身上的石頭,就是得掀翻這塊石頭!不過這塊石頭不是一個兩個人的氣力翻得轉來的,得靠大伙兒的力量?!倍鴽]有尋得出路的文阿毛,就只能以旁門左道求生存,意圖尋死卻被刻有“只有活著奮斗才能解決你的困難……自殺是懦夫干的事”的木牌勸返,文阿毛被捕事件為全劇中強烈的戲劇沖突,一改前期創(chuàng)作以刻畫人物復雜心理為要旨的特點,后期劇本立足現(xiàn)實,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面對潘順華的自殺,潘徐氏與阿巧紛紛表示“晴天快到了”,體現(xiàn)出對無產(chǎn)階級革命勝利的期盼與決心。前一階段以抗戰(zhàn)主題話劇居多,如以“一·二八事變”為背景的三幕劇《回春之曲》等;除此之外,田漢還創(chuàng)作了以自然災害為主題的話劇,如1935 年12 月創(chuàng)作的以黃河洪水為題材的一幕兩場話劇《洪水》等,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民眾之喜愛。
1937 年,田漢于牢獄之災中解脫,8 月便創(chuàng)作出了四幕劇《盧溝橋》,可以稱為革命戲劇運動中抗日戲劇之開端,于南京連演15 天,座無虛席,激起萬千民眾的抗戰(zhàn)熱情。1947 年田漢創(chuàng)作的二十一場話劇《麗人行》,由抗敵演劇九隊首演于無錫,描寫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上海,不同階層的三位女性分別面臨的不幸遭遇,她們生活在時代的壓迫下,承受著各自的苦難,她們之中有無奈轉嫁的、被鬼子糟蹋過的或是被迫夫妻分離的,身為弱勢群體,她們互相救贖與鼓勵,黨員同志挺身而出相幫扶,其中章玉良、李新群、孟南、余達生和劉大哥等人,皆為奔波于抗日前線的革命者形象,他們代表著眾多無私奉獻、勇于犧牲的抗日將士們。章玉良在獄中,不卑不亢地向島田宣稱“廣大中國人民從抗戰(zhàn)中自求解放的要求是神圣的,為此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自我犧牲是神圣的”,表達出民眾團結一心求解放的夙愿,并強調(diào)無產(chǎn)階級革命道路之重要性,“我們感謝的也就是你們的炮彈很有效地驚醒了中國人民的百年殘夢,讓我們在具體事實上認清了誰是敵人,誰是朋友;明確了什么是真正解放自己的道路”。作為新時代的進步女性,李新群安慰尋死的劉金妹:“靠一個女人的力量當然是難于熬出來的,必須靠大伙的力量?!苯Y尾三位女性于夕陽中相擁在一起,準備迎接未來的斗爭生活,亦表達了各階級民眾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對國家與民族的和平與解放心懷無限的憧憬與期待。
田漢于1949 年前創(chuàng)作的話劇,從注重復雜情感抒發(fā),轉變?yōu)橐詰騽_突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之形式,藝術思潮由新浪漫主義至革命浪漫主義的流變,是時代與社會影響下的產(chǎn)物,雖然感傷情緒始終流露于字里行間,浪漫主義抒情語言時常出現(xiàn),但隨著時代的變幻,劇本中斗爭與反叛的意圖愈加顯著,由初始的哀怨直至后期的奮起反抗,亦是創(chuàng)作風格的轉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田漢在戲曲、歌劇與電影創(chuàng)作方面亦有涉獵,對革命戲劇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
① 田漢:《新羅曼主義及其他》,《少年中國》1卷12期,1920年6月。
②③⑤⑨⑩?? 田漢:《田漢文集 第二卷》,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頁,第143頁,第147頁,第36頁,第40頁,第382頁,第391頁。
④⑥⑦⑧ 田漢:《田漢全集 第十六卷 文論》,花山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299頁,第305頁,第305頁,第305頁。?? 田漢:《田漢作品選》,湘潭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535頁,第534頁。
??? 田漢:《田漢文集 第六卷》,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年版,第231頁,第233頁,第275頁。